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株洲工匠罗亚平:靠肉眼分辨1毫米误差

匠人匠心。工匠家庭出生的罗亚平对父亲崇拜、对师傅感恩、对徒弟用心。细致、钻研、严谨、坚持……干一行爱一行,把看似枯燥的工作干出乐趣,罗亚平用行动延续工匠精神……

株洲工匠罗亚平:靠肉眼分辨1毫米误差

工作中的罗亚平

株洲新闻网5月5日讯(记者青琪 通讯员聂伟平)270辆车,540个车门,每套车门敲击5-7下以调整间隙和面差是罗亚平每天要做的事。看似枯燥无趣的工作,他却干得津津有味,还获得北汽株洲公司技能比武大赛装调工第一名、株洲市五一劳动奖章。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故事的主角---罗亚平。

火眼金睛 肉眼分辨出1毫米的误差

2008年,22岁的罗亚平从株洲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因不愿与同为钳工的父亲在一个单位,2010年,罗亚平进入北汽株洲分公司,成为一名装调工。

车门是整车中最直接的平面,若有一丁点不平整,喷漆后将十分明显,且易导致风噪、异响等情况发生,因此调整时必须做到把门缝间隙的误差调整到1毫米以内。对于现在的罗亚平来说,这已经不是难事,他甚至仅凭肉眼就可判断差距是否超过1毫米,但刚开始时也并不顺利。“一直练、一直练,从必须用间隙尺练到慢慢不用间隙尺,再到可以肉眼判断,其实有个过程……”罗亚平说。

改良工具 攻关技术实现汽车量产

工作中,罗亚平最常使用的工具是铁杵和门吸,而铁杵则是他自己DIY加工的。“以前的铁杵比较短,使用时容易敲到车身,所以我尝试着把它做长点,果然好用很多。”如今的铁杵比原来长了2/3,而且改良后的铁杵还被运用到了整条生产线上,大大提高了工作的效率。

在罗亚平的印象中,工作这些年最难忘的是2010年底的那次技术攻关。当时,轿车刚上线,技术不是特别成熟,为了攻关一些项目,他和同事加班到晚上11点是常态。“当时的技术所耗费的时间比较长,以致达不到量产的条件,攻关后则成功实现量产。”从日产40台到日产100台,罗亚平和同事们用智慧和汗水换来了产量的增长。

感恩与传承 工匠精神在这里延续

人们都说,家庭是一个人的根,而父亲则是对罗亚平影响最大的人。“印象中,父亲一直是做机修工,家里从小就摆放了很多的工具,像钻花、锤子之类,都是我的玩具。”罗亚平说,父亲还很擅长动手做东西,家里的床、台灯架都是父亲自己做的,“特别崇拜他,也从小就对技术感兴趣。”

除了父亲,罗亚平对师傅也十分感恩。“因为父亲的关系,我从小就和工具接触得多,加上学校里学习的专业又是模具,照理说一些基本的东西是不用再学了。但师傅却从打螺丝这种最基础的开始教,手把手地、言传身教。”在罗亚平看来,这其实是一种传承,一种精神的传承,因为如今的他也是用同样的方法在带徒弟。

“你怎么看待‘大国工匠’这个词?”面对记者的提问,罗亚平沉思了一会儿,“工匠,意味着细致、严谨、坚持。无论是程序多么简单的工作,都要做到干一行爱一行,把枯燥的工作干出乐趣。”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