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山东好乡医”候选人:济宁刘庆民

山头连着山头,村庄遍布山沟沟。30多年来,他对病人有求必应,为了方便群众他总是亲自上门给人治病,为此骑坏了6辆自行车、7辆摩托车。提及他的医术和为人,这里的乡亲们无不竖起大拇指,村里的老人亲切地叫他“恁大哥”;2010年,他罹患膀胱癌,手术后,他感悟人生短暂、生存不易,不仅没有停止原来的工作,还一如既往地保持着原来的工作状态同,并义务照料7名孤寡老人的日常保健。他,就是山东泗水县苗馆村隈泉村乡村医生刘庆民。一位置身山区的医者,同时也是一名癌症患者,他以强烈的责任心对待工作、用乐观豁达的心情对待病情、用善心和热情回报生命。他重视病人却怠慢自己,用对工作的痴心守候着医者的良心。

“山东好乡医”候选人:济宁刘庆民

“山东好乡医”候选人:济宁刘庆民

“山东好乡医”候选人:济宁刘庆民

“山东好乡医”候选人:济宁刘庆民

17岁“弃文从医”,承诺24小时随时出诊

1977年,18岁的刘庆民有了一份令人羡慕工作——在山村中学当教师,本应该就此过上衣食无忧、安定惬意的生活。但是一想起周边几个村却没有一个医生,乡亲们每每得了病,不论路途多远、不管天气多恶劣,都得用担架抬着去县里医治,刘庆民的心里便总是堵得难受。有一次,村里有一个孕妇难产,当时没有便捷的交通工具,村民们用担架抬着孕妇去往30多里路之外的县医院,中途孕妇就因为大出血死在了路上,这件事让刘庆民下定了决心,决定“弃文从医”。1979年,他在隈泉村开办了第一家诊所,并立下誓言,24小时随时出诊。

上世纪80年代初,刘庆民走着给村民们看病已有几个年头。那时候山区的路实在难走,到处都坑坑洼洼,一走就是几个小时!他感到很多时候就算跑着去都会延误病情,于是狠了狠心,花128元钱买了一辆“泰山牌”自行车。就这样,他骑着“洋车”、背着药箱行走在山村小路里,长年累月穿梭在田间地头和农户村舍,哪里有病人需要,随时以最快速度送医送药。36年间,从把脉、问诊到开药、输液再到给孩子们接种疫苗,他渐渐成了村民们信任的“全科医生”。

刘庆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山里汉子。他的卫生室是这片被大山环绕的区域中唯一一所医疗机构,承担着维护隈泉及附近8个村子、1892口人健康的重任。山里交通不便,特别是“村户通”工程未开工前,山路更显崎岖。为不让患者久等,两轮的车子成了刘庆民行医路上的亲密战友。他提供医疗服务内的另外7个村子,距离他家最近的一二里地,最远的十多里。为此,他骑坏了6辆自行车、7辆摩托车。刘庆民指着院子里一辆崭新的摩托车说:“这是春节前刚买的,比之前的好骑,速度快了,赶路不耽误功夫。”

由于常年奔波在崎岖的山路上,刘庆民行医路上还多次出现意外事故。有一次,他晚上11点多接到急诊,赶往西东刘村,途中经过几条崎岖的小路。“都怪我拐弯太急,天又黑我没看清路,结果头着地,摔成了轻微脑震荡。”至今,刘庆民额头上还能清晰地看出一小块青紫色的疤痕。

作为一名“赤脚”乡村医生,行医36年来,刘庆民把每个病人当作自己的亲人看待,不论白天黑夜、不论风雨冰雪,总是随叫随到,足迹遍及周边的村村落落,遍及每一户乡亲的门槛。36年来,他记不清有多少次半夜外出行医了,从熟睡中被叫起的辛苦也只有他深得体会,这对他来说是再正常不过了。“这片村庄本来就偏僻,病人遇上紧急情况能咋办呢,赶上救命的要紧事,一分钟都不能耽搁。”

坚持先看病后付费,攒下欠条1880多张

山区村民的生活并不富裕,看病的时候手里不宽裕成了大困扰。但在刘庆民这儿,“先看病后交钱”、“有钱没钱都给治”早就成了惯例。

在刘庆民平时坐诊的桌子上,欠医疗费的账单足足放了两个鞋盒子,欠条数量达1880多张,钱款有9万元之多。这些单子,有1979年的,也有2013年的,有的早已泛黄、字迹不清,有的还是崭新的,金额大些的有600多元,小的则是几块钱。不管账单上的人名是谁,但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得了病不得不吃药,吃药打针又没钱付的人。“有条件还,他们自然会还。不还,自然是没条件还。我记这些条子,并不是想让乡亲们知道还欠我多少钱,而是我把这些处方‘欠条’当作了他们的就诊档案,再为他们看病时有个依据!”刘庆民平静地说。轻轻地翻看着这些账单,感到账单虽然不会说话,但是每张账单的背后都藏着对苦难和弱者的仁爱之心。提起这些,刘庆民总是说:“做人,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作为医生,更得对得起自己身上的白大褂。咱不是为了钱才当这医生的,有的病人交不起医药费,自己能帮他们一点是一点!”

刘庆民虽是个普通的乡医,但他却有着令人仰望的境界。他想,人越穷越要面,自己绝不会上门催要。老百姓还就要,不还就不要。2010年4月他身患膀胱癌后,为了给他治病,几乎花去了家里的所有积蓄。在最困难的时候,他也没让家人去要账。他说:“当医生治病救人是职责,乡亲们过得不容易,愿意给就给,不给我永远不要。”殊不知,在他心里,钱仅仅是一个符号,而这些账单,却蘸满了乡情、友情和亲情。“不是为了钱才当医生的,我的责任就是让病号健康。”每有亲朋好友劝他要要药账时,他总是平静地如是说。一张张账单,都仿佛在静静地讲诉一个独特的故事,故事的主题永远都是刘庆民那颗守护群众健康的拳拳真心。

由于刘庆民医术高、责任心强,如今他肩负西刘庄、山三口、陈家岭、三合寨等8个村的就医职责,最远的村距离诊所有15里山路,骑摩托车都要半个小时。每到夜里,天黑没法骑车,刘庆民出诊就得步行。“这两年有手机了,可以随时联系。十年前,人家都是亲自上门喊。看到他们心急的表情,我怎忍心不去?”刘庆民激动地说。

身患重病不离岗,唤儿子儿媳来顶上

2010年5月,刘庆民到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作检查,被出得了膀胱癌,但病魔并没有将这个山里汉子吓倒。做完手术后不久,他不顾医生、亲人的劝阻,又走村入户为老乡看病去了,就像什么事情没发生一样。有一次,一位患者对他说:“庆民,你行这么多好,保险没事!”朴素诚挚的话语瞬间温暖了刘庆民的心。他说:“老乡的鼓励信任,让我克服了害病期间不安的情绪,度过了那段人生低谷,也让我对乡医的价值有了更深的认识。”

伤筋动骨一百天,何况他患的是这种大病呢!2010年后,他的身体一直不如人意。2013年6月一个下着大暴雨的深夜,他处理完三河寨村村民王光珍的急诊后,回到家高烧不退,后被确诊为溃疡性结肠炎。同样,做完手术后,他又马上回到了热爱的乡医岗位上。他说:“每医好一个老乡,我就觉得又干了一件事,一件好事,心里非常满足。只要还能动,我会一直干下去。”

身为医生的刘庆民心里非常明白自己的身体状况,他开始为村卫生室的将来打算,经反复思考后,决定让儿子儿媳回村“顶他的班”。因为他知道,在这个山坳里,乡村医生没有太大的诱惑力,这些年来,周边几个村的乡村医生都先后改行了。是“上阵还是父子兵”这句话,让他下的决心。早在四年前,他就让儿子刘壮壮、儿媳席丽华结伴到曲阜中医药学校学临床护理。由于两个孩子勤学好读,专业技术及基本功相当扎实。刘壮壮夫妻俩毕业后,便到泗水县人民医院实习,正赶上医院扩建的机遇,急需用人,一起实习的六、七名同学都顺利留下了。那段时间,小夫妻俩憧憬着留在县城工作的美好生活。可是没想到,父亲坚决让他俩回家“接班”,继续为周边8个村的群众看病。

“我也能留下,但俺爸生病了,叫我们回来 虽然心里不愿意 还是回来了。”席丽华坦诚地说:“俺同学都说我傻,我心里确实也有过抱怨。但是看俺父亲病得那样,不回来咋办啊。”

“当初父亲送我们去学医,不就是想让我们回来给乡亲们看病吗,是金子,在哪里都发光。”刘壮壮和席丽华都是懂事的孩子,经过一翻思想斗争后,夫妻双方毅然回到村卫生室,替父亲分担解忧。从那时起,小夫妻俩为了减少父亲的劳累,更多地担负起了外出巡诊的重任。

“儿媳妇技术比壮壮好,同样出去打针,总是她先回来。”对儿媳席丽华的诊疗技术,刘庆民赞不绝口,尤其是给幼儿扎头皮针,儿媳妇的技术已成一绝,村里有小孩生病,都来找她。今年68岁的村民冯在英在卫生室看了十几年的病,看着刘壮壮和席丽华先后外出就诊,冯在英禁不住夸奖起来:“庆民是个大好人,儿子儿媳也不孬。有他们俩帮忙,庆民也能有空歇歇了。”

虽经济窘迫,仍扶助7名孤寡老人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患病后的刘庆民,对这句孟子评论墨家时说话感触颇深。在他患病医院养病期间,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我不能看人哭,不能看生活苦的人,看见了我心里就很难受。”他说,“我住院期间,临床有位孤寡老人是外甥送来就诊的,可送来之后就没人影了。”有一天午饭时,刘庆民正吃着方便面,抬眼看到临床老人正眼巴巴地盯着那碗面看,刘庆民顿时鼻子都酸了,他对老人说:“我给您泡碗面吃,有什么事需要做您就跟我说,我来伺候您。”病愈出院后,他索性赡养起这位老人,不仅拿药免费,而且时常过去看望。

这件事也触动了刘庆民,更坚定了他要尽所能地帮助别人的信念。就这样,他赡养的老人越来越多,原本生活拮据的他,却赡养了7名孤寡老人,为他们提供免费的医疗服务,看病不收费,用药也不要钱,而这样一笔开支对刘庆民来说不是小数目。

山合寨村村民侯玉刚是刘庆民赡养人之一,在他家东墙上挂着一张挂历,挂历上除了毛主席像,还印着“隈泉卫生室”五个字,下面是三个电话号码。老人指着挂历上的电话号码说:“这个手机号是壮壮的,那个是庆民的,这个固定电话是卫生室的。”刘庆民说,人年龄大了,往往记不住电话号码,等有事了,找又找不着。所以,就想了这个办法,将手机号和座机号印在挂历上,发给他们。正是这些小小的细节,折射出刘庆民,心里总是装着病人,对病人无微不至的关怀。

对待每一位患者,尤其是老人,他都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他为病人诊疗有一个原则:能吃药的,就尽量不打针,能吃中药的,就尽量不用西药。一旦有空,他就扛着锄头,背着筐,到山上采药。经过处理加工后,免费为病人治疗一些常见病。这样,可以为乡亲们减轻一定的经济负担。张家峪村有个女孩,10岁那年,患上了严重性贫血症,父母带着跑了好几家医院,住过院,也输过血,花光了家里的积蓄,可还是没治好。实在没办法了,只好用车拉回家来。孩子父母绝望了,可刘庆民没有放弃,他多方查阅资料,收集药方,决定用一种叫“老冠草”的偏方试试!他亲自采药、煎药、喂药,一天两次量体温,就怕出了差错。治了十多天,孩子能下床了。又过了些日子,竟奇迹般康复了。

近年来,随着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不断深入,乡村医生身上的责任更大了。刘庆民除了为群众诊治疾病外,还要提供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包括建立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随访、老年人健康检查等。他的收入并不高,加上自己生病住院花销又大,家里已经入不敷出了,但刘庆民对乡村医生的未来充满了百倍的信心。

梅花香自苦寒来。去年3月,刘庆民事迹经新闻媒体报道后,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2014年4月,山东省委副书记、省长郭树清,山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孙守刚等领导对刘庆民事迹做出批示。省市县领导多次前往看望慰问,并在各级卫生系统掀起向刘庆民学习热潮。刘庆民先后获得“泗水好人”、“感动济宁”十佳人物、“山东省卫生计生系统服务标兵”、山东省“最美乡村医生”、“山东好人”、“山东十大凡人善举”、新浪网“温暖17城·感动山东年度人物”、新华网“中国网事·感动山东 2014年度网络人物”、全国“最美医生特别关注”、全国医德楷模等荣誉称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