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消失”的信仰 ——致青年法官

莱斯特城夺冠了!“草根”的终极逆袭,最为纯粹的大体育精神回归,我作为仍停留在92年“丹麦童话”故事里的球迷,此时重新找回了早已遗失了的关于足球最美好的东西:激情、浪漫、理想、追随。虽然如今的我已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球迷了,但绿茵场上的激情与感染力依然深深地吸引着我。

今年,南和法院获得全国模范法院这个业界最高荣誉,作为其中一员,却没有像莱斯特城人那般狂欢,甚至不如“石家庄主场不败”“国足打进12强”时那样津津乐道。为何如此“不为所动”,是信仰的缺失?还是司法公信力普遍低下的社会大环境下的压抑?

曹轶琪是我院一名年轻的干警,他是一个外地人,2007年大学毕业后来到南和县法院工作,成为了一名执行员。几年下来走村串户,竟然成了“活导航”,对全县二百四十多个村大路小路了如指掌,连本地人有时都要找他打听路。面对一些“聪明人”的打趣,他选择了调侃和自嘲回应。有一次,他承办的一起执行案,申请人因车祸需住院治疗,花光了积蓄后,再无力承担后续医疗费用,虽然赢了官司,因被执行人拒不履行,迟迟拿不到赔偿款,家庭陷入困境。有一天,他查到一条线索后,不到一天的时间驱车往返400多公里,成功的追回了这笔赔偿款。回来就给我们传授经验,开车困了怎么办?瞪大眼、张大嘴,比拧大腿管用。

李肖是闫里法庭的一位年轻女法官,2011年刚到法院工作,刚入职不久时,办理了一起离婚纠纷,男方此前被判刑入狱,女方以抚养两个男孩生活困难起诉离婚。最终法院判决双方离婚,长子归男方抚养,次子归女方抚养。判决生效后李法官需要去女方家中把大一点的哥哥送到孩子的奶奶家。在家门口妈妈把孩子交到她手中,这个只有一个6、7岁的小男孩很懂事,紧紧的抓着书包带,强忍着没有哭出声来,泪水在眼眶里打转,憋红了眼睛,见此情景这位女法官当场落泪,找我借了50块钱买了一些零食塞进了哥哥的书包。回来的路上叮嘱我不许跟别人提起她哭鼻子,不然钱就不还了。我“开玩笑”说这是带着感情办案,不必难为情,封口费一百。如今已是年均办理近200起案件的“骨感”女法官,要知道这些最基层的青年法官办理每一起案件不仅仅要开庭审理,写裁判文书,还要反复调解、往返送达甚至信息录入、卷宗扫描、装订等等。

城关法庭的一位年轻法官为了送达法律文书,常常下班绕弯回家或者晚上出去散步“侦查”,看到当事人家里亮灯了就加班组织送达。事后总要请个小烧烤对自己找来加班的同事表达一下歉意,可以理解成是一个人傻两个人累的歉意。一个熬了一整夜写了两份半判决书的年轻法官,带着熊猫眼上班自己解释说看了一晚上电视剧,还能把电视剧的情节娓娓道来。此类种种,比比皆是。

近年来,伴随着司法改革不断深入,许多人不以为然,但作为法律人,我们满怀着憧憬和期待。我们深知法治社会不可能一蹴而就,司法权威不可能朝夕确立,但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命运,我们这一代青年法官注定走在向法治社会转型的道路中,一路坎坷,一路辛苦,一路荆棘满布,但不是因为这样我们的工作才更有意义吗?一个新行政诉讼法的修订,就曾让我们振奋。司法公信力低下的环境下,面对社会各界的怀疑,我们默默工作,做出一些成绩的时候,也不搞庆祝动作,习惯了在心里较劲。用公平公正让胜诉的当事人释疑,用一纸漂亮的判决书让败诉的当事人服气。生活在盛世之下的我们更习惯隐身于互联网上,路见不平怒敲键盘,评论他个“本院认为”,碰到正能量会点赞支持,为心中那份已经模糊的浩然之气坚守。我们渐渐地无法适应“江湖气息”“哥们义气”,变得淡泊、严谨,法官的职业重铸了我们的个性。

有人说国人现在最缺少的是信仰,我要说信仰就在我们心中,从来不曾动摇过。对于外界的不理解、不信任,我们不会迷失,自从我们理解了这一代法院人的艰辛和委屈的那一天起,我们才成了合格的法院人。邹碧华法官会以有这样一个后生群体而欣慰,马彩云法官有了我们这些小伙伴而不再感到孤独。

我们坚信,总有一天,阳光司法也能普照在法袍上。不要自嘲、羞涩、歉意,取而代之的是击掌庆祝,分享喜悦。

(南和县法院 马超)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