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为何隋炀帝、唐太宗远征高句丽偏要绕远却不走辽西走廊?

学历史最大的忌讳就是读书不看图。历史与地理是一对孪生兄弟,彼此不能分离。后人有很多奇怪的念头之所以产生,就是因为读书不看地图,用现代人的眼光去思考古代的事情。其中,一个很典型的观念就是隋炀帝、唐太宗这些帝王远征高句丽,为何偏要北上绕远,却不走辽西走廊呢?

为何隋炀帝、唐太宗远征高句丽偏要绕远却不走辽西走廊?是啊?这到底为什么呢?

辽西走廊的战略地位,相信不用潇洒哥去说,大家也是耳熟能详的。明末清初,在这片狭小的区域内发生的故事早已成为各种论坛上的显学。袁崇焕、努尔哈赤、皇太极、洪承畴、祖大寿、多尔衮……这些名字家喻户晓。解放战争时期,辽沈战役的核心之战——锦州大战也是发生在这里。那为什么古代的帝王们舍近求远,舍易求难不走这条战略通道,而是去翻山越岭呢?

答案很简单:因为没有啊!对,你没有看错,辽西走廊作为成型的通道形成于辽金朝时期,宋朝之前这里一方面是海蚀严重的滩涂地区,别说行军打仗走大队人马不易,就是一般商旅都视为畏途;另一方面出于游牧势力、渔猎势力和农耕势力三者交汇地区,定居不易、生存艰难。

为何隋炀帝、唐太宗远征高句丽偏要绕远却不走辽西走廊?从秦汉到隋唐,中原王朝要想征服辽东地区,真正的行军路线是出榆关后北上,经大凌河谷,走建昌、出朝阳向东,跨越医巫闾山之后,出击东北重镇辽阳。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当时的辽西沿海丘陵起伏,岩体密布,人烟稀少,基本处于荒漠闭塞状态。而大凌河谷地区,人烟相对稠密,补给较为容易。

到了辽金时期,辽西地区不再是边界,而成为了帝国的腹地,因此有了进行开发的政治、京畿条件;而随着海潮的退却,越来越多可供通行的土地也逐渐泥土化、可耕种化,地理条件随之成熟。

为何隋炀帝、唐太宗远征高句丽偏要绕远却不走辽西走廊?明朝时期,政府在辽东建立了边墙(简易长城),跨越辽西丘陵经朝阳进入中原的通道北阻断,辽西走廊的地位就进一步凸显。等到了清朝,辽东乃是龙兴之地,大清的祖庭所在地,总不能不让皇帝祭祖吧,于是辽西更加繁荣,战略地位也更加凸显。

潇洒哥有一个习惯,读历史书,身边必须有一本历史地图集,最好不要行政区划式的地图,要地形地貌地图,行政区划有时候看的人发晕,但看一眼地形,很多疑惑可能就迎刃而解了。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