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元代伟大的科学家——郭守敬

元代伟大的科学家——郭守敬

欢迎订阅“读史新说”——学习祖先人的智慧,总结祖先人的失败。说不定,在某些时刻真的能帮助现在的你。Holle,头条的观众 大家好,今天要跟大家讲的故事主人公是郭守敬。

十三世纪中叶,我国元朝初年,在当时顺德路邢台城北(现在的河北省邢台县),曾经有一座石桥因为长期受到战争破坏,被泥沙淤没后,连桥址所在也找不到了,后来人们想修复它,可是怎么也找不到桥的位置。正在这时候,有一个年纪刚刚二十岁的青年人,却自告奋勇地担当了勘察地形,寻找石桥的工作,经过他的努力,终于找到了石桥的遗址,顺利地进行了修复。这位青年就是我国元代伟大的科学家——郭守敬。

郭守敬,字若思,生在公元1231年。他的祖父郭荣精通数学和水利学,又是当时精通天文地理的著名学者刘秉忠的好朋友。郭守敬既继承了祖父的家学,还拜刘秉忠为师,得到了名师的指引,所以他年轻时候就学到不少科学知识和本领,加上他自己努力好学,又善于思考和钻研问题,因而奠定了他毕生献身科学事业的坚实基础。

元代伟大的科学家——郭守敬

公元1262年左右,元世祖忽必烈统一了中国北部黄河流域的大片土地后建立了王朝,当时屡受战争破坏的社会经济正待恢复和发展。忽必烈为了巩固新王朝的统治,也正在注意采取恢复生产的措施。这时候刘秉忠的老同学张文谦就向忽必烈推荐了郭守敬,说他“习知水利、巧思绝人”。于是忽必烈就在上都(现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多伦附近)召见郭守敬。郭守敬当时向忽必烈提出了修复水利的六点建议。他说,这些建议不但能使河南、河北几千顷土地得到灌溉,而且还可以组成一个四通八达的水运交通网,大大减轻人民每年运粮的负担,国家也可以节省一笔巨大的开支。忽必烈听了非常高兴,也很赏识他的才干,马上派他去帮助治理各地的河道工程,这时候,郭守敬才三十二岁。第二年,忽必烈提拔他做了“河渠副使”的官。

元代伟大的科学家——郭守敬

元世祖至元二年(公元1264年),张文谦到西夏(现在的甘肃宁夏一带)去做行省长官,郭守敬随同前往。他在那里作出计划,疏浚修导了唐来、汉延等六十八条渠道,更新和完善了很多水利设施,使得当地的农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人民为了纪念他,特地在河渠上为他建立了生祠。到了第二年,因为郭守敬在水利方面的贡献,被提升做“都水少监”,六年以后又升做“都水监”。在他的建议和倡导之下,又修复了许多古代渠道。郭守敬在晚年还亲自设计且领导修整了大都(现在的北京)到通州的运粮河。大都是元朝的都城。

以前江南运来的粮食,都是从大运河运到通州后,再用牲口驮运到北京的。每年要花费很多的运费,而且一到雨季,人畜疾病,死亡很多。所以元朝政府很重视修整“运粮河”这件事。施工开始那天,忽必烈命令丞相率领百官,在郭守敬的指导下参加了动工典礼。经过两万多人费了一年多的时间,才全部竣工。从此,南北大运河畅通无阻,江南的粮食可以直接由水路运到现在北京的什刹海。这条河不仅仅减轻了人民的艰苦劳役,避免了牲畜的大量死亡,而且使北京附近的部分土地得到灌溉,还解决了城里的水源问题。后来这条河就正式命名为通惠河。

元代伟大的科学家——郭守敬

郭守敬除了水利上的成就外,还是一位杰出的天文、历算学家。他在这方面的主要贡献就是修订历法。元朝初年的历法是辽金以来的“大明历”,已经使用了二百多年,误差很大。郭守敬的老师刘秉忠在世时曾经建议过重修新历。公元1276年忽必烈统一江南以后,觉得需要有一部全国适用的准确的历法,以便指导农业生产。于是派王恂等重修新历,郭守敬也参加了这项工作。制历工作进行了四年,到1280年才基本完成。元世祖忽必烈把这部历法叫做“授时历”,意思是授农民以农时。这部历法还没有最后定稿时王恂就死了,郭守敬又继续修了两年多,才最后完成了这个工作。同时升做太史令。

郭守敬在制订历法的工作中,充分吸收了历代天文学家的宝贵经验。他认为唐代大天文学家一行和尚,在全国十三个地方进行观侧,造出了此较精确的“大衍历”。所以他就建议元朝政府在全国东到辽阳、西到新疆二十七个地方设立天文观测站,1279年忽必烈最后统一南部中国以后,郭守敬还派人到海南岛去进行过观测。这种天文观测的规模在我国的科学史上是空前的。

元代伟大的科学家——郭守敬

进行实际的天文观测必须有精密的仪器,郭守敬觉得从前的仪器太陈旧不适用,大力进行了革新和创作,制造了将近二十种新的天文仪器。这些仪器的制作简单方便,其中有些还达到了相当高的精密程度。可惜这些仪器的原件都已经毁掉了,没有留下来。

郭守敬仔细地研究了各地观测的结果,利用高深数学进行了周密的核算,使“授时历”的科学性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授时历”是以365.2425天作为一年,和现在国际上通行的“格利哥里历”的一年周期完全相同。可是“授时历”比“格利哥里历”早了三百年。“授时历”在明朝被改名叫“大统历”,不光是在中国通行,还传到邻近各国。

元代伟大的科学家——郭守敬

公元1286年,郭守敬升做昭文馆大学士,兼管太史院的事。他仍然孜孜不倦地从事天文历算方面的研究工作,他一生写了有关这方面的专门著述十多种,共达一百多卷。可惜这些著作都藏在官府,以后就失传了。

郭守敬是一位值得我们学习和纪念的伟大科学家。我们不但要继承他的科学遗产,而且更要学习他的严肃认真的治学态度。郭守敬非常重视实际调查和实地考察,他的很多水利设计和建议,都是根据实际勘察和反复研究提出来的。在西夏时,他曾经探测过黄河的发源地;在河南、山东考察水利和地形后,还画成地图,一一给以祥细说明。郭守敬对于北京的地形、水利、海拔的考察尤其精细,所以能够顺利地修凿了通惠河。“授时历”的制定,那更是从实际的天文观测得来的结果。

元代伟大的科学家——郭守敬

郭守敬在科学研究上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态度,使他善于批判地继承前人的成就。比如在修治水利时,他都十分重视前人原有的水利设施,通惠河就是在金朝运粮河的基础上加以扩大修建的;“授时历”也是参考了前人的很多历法重修的。郭守敬并不迷信古人,对于古人在科学上的陈腐观点和错误之处,都能根据实际的考察和研究,提出大胆的改正。他对当时天文观测上的陈旧的数据,都加以推翻,重新计算过。因此,同时代的很多著名学者,对于郭守敬的科学成就和治学精神都十分佩服,认为他的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可以“为世师法”,在水利、历数、仪象这三方面更是达到了一般人不易达到的水平。

元代伟大的科学家——郭守敬

公元1303年,元成宗颁诏:凡是年满七十岁的官吏可以退休,单单留下了郭守敬,以后竟成了定例,凡做到翰林太史官职的人,即使年满七十岁也可以不退休。这样,郭守敬又辛勤地工作了十三年,到1316年他才以八十六岁的高龄逝世。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离开我们已经有六百多年了,但是他的治学精神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他在科学上的成就也是值得我们纪念的。

文/读史新说,图片来自互联网。头条首发,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头条。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