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时光机| 那些年的住宅两限——人均面积与户均面积

时光机| 那些年的住宅两限——人均面积与户均面积

沿着时代的脉络记述新中国住房发展历程中的政策变迁、行业转变、企业发展和人物纵横,回顾新中国住房发展历史中的住房时光,共同分享住房发展的记忆,如老电影一般.......

第二十四篇

01

“干打垒”精神延续

1966年3月21日至31日,中国建筑学会在延安举行了第四届代表大会及学术会议。会议总结提出“这次会议突出了政治,打破了过去就学术论学术的框框,坚持发扬延安精神,贯彻民用建筑设计学习大庆‘干打垒’精神,认真交流了低标准住宅、宿舍设计经验”。因此,“干打垒”住宅在“文革”初期得以延续,主要表现形式为前一天提到的简易楼。1966年建工部《关于住宅宿舍建筑标准的意见》提出:每人居住面积不大于4平方米,每户居住面积不大于18方米,城市多建低标准楼房,单方造价南方一般不超过35元,北方不超过45元,严寒地区不超过50元。在此基础上,各地又制订了地方标准,进一步压低造价与质量。在一些住宅设计中,甚至出现了楼房“旱厕”的做法。

02

“小宅思想”被接受

1973年国家建委颁发《对修订住宅、宿舍建筑标准的几项意见》规定:一、住宅平均每户建筑面积34-37平方米,严寒地区36-39平方米。二、宿舍住宅以楼房为主,大中城市为4-5层。单方造价南方、北方和严寒地区分别控制为不超过55、65、80元。同时,以控制居室数来控制住宅的建筑面积。从住宅标准上看,独门独户、满足家庭使用要求的小宅思想在这个时期已经被普遍接受。但是由于每户住宅的面积偏低,所以住宅单元类型以短外廊较为多见。这种住宅单元通常是一梯四个两室户,厕所合用,厨房单独使用,与苏联标准设计2-2-2(即一梯三个两室户)住宅单元相似,平面为六开间的2-2-2-2(即一梯四个两室户)住宅单元形式。一梯四个两室户的2-2-2-2单元平面类型保证了户的朝向与通风,并且压缩了分摊的每户面宽,节约了用地。

时光机| 那些年的住宅两限——人均面积与户均面积

短外廊平面六开间的2-2-2-2住宅单元平面

03

住宅结构的变迁

1978年以前,采用最广泛的是砖混住宅。60年代以后,楼板、楼梯、阳台、通风道,垃圾道、过梁等都逐步采用预制化,并且产生了砖混住宅专用的施工机械,如塔式起重机。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砖混住宅中开始设置构造柱和圈梁。砖混住宅除砖砌体须手工完成外,其他部分主要由机械施工,因此可以说是60—70年代开展了部分工业化的住宅体系。

除砖混住宅外,在中国还发展了砌块住宅、装配式大板宅、大模板住宅、滑模住宅、框架住宅、隧道模住宅、盒子住宅等住宅建筑体系,其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是:大板住宅、大模板住宅、砌块住宅和框架轻板住宅。据不完全统计,至1977年底,北京、南宁、昆明、西安、沈阳等地共建大板建筑约100万平方米。大板建筑的优点是装配化程度高、抗震性能好、施工速度快、工效高,而且不受季节影响,可以常年组织生产和施工,同时可以大量利用工业废料。缺点是考虑抗震、防寒等因素,大板建筑的用钢量大,用水泥多,造价高。

砌块住宅建筑从1957年开始发展,在南方地区被大量采用,北方部分地区也开始推广。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种砌块年生产能力约100多万立方米,80年代初已建成600多万平方米建筑,仅1977年一年就建成了近140万平方米。砌块建模板住宅建筑和大模板住宅建筑1974年开始快速发展,至80年代初已建成80多万平方米住宅。

大模板建筑有内外墙现浇和内墙现浇、外墙预制两种。大模轻板住宅建筑框架从1975年开展试点。它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的承重结构,优点是:自重轻,材料省,减少运输量,简化基础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有利于抗震;房间布置灵活,适应性强,施工速度快等。

虽然住宅设计标准起伏不定,但是城市住宅实际居住水平基本上保持在4-4.5平方米的水平,从设计标准和使用标准上都很难反映出建筑师为提高城市居民居住水平所作的努力。因此,只有从住宅设计的一些具体手法和细节上,了解到住宅设计在僵化的标准控制下所发挥的有限作用,以上所提到的标准设计的地方化就是一个例证。

此外,城市人口与土地矛盾的日益严重使节约土地的问题变得来越重要。20世纪70年代初,中央领导提出保护耕地、城市建设向空中发展的方针。北京、上海等一些大城市开始建高层住宅节约用地,这个时期的高层住宅大多数都采用了底层商业、上部住宅的形式。高层住宅大多数进深较浅,并以外廊式最为常见。这主要是为了提高电梯的利用率,采用长走廊的形式可以服务于更多的住宅。并且,由于当时的住宅面积标准较低,在保证主要居室朝南的条件下,每户宅只能在走廊的南侧布置。

同时,在60年代住宅工业化发展的基础上,高层住宅的建设开始大量的采用工业施工方法,例如上海地区普遍使用的滑升模板技术。由于承重墙结构与底层商业要求的大空间之间存在冲突,在一些高层住宅中开始使用框架结构。高层住宅的造价高、施工要求高,所以在当时很多人对用高层住宅来解决住宅问题持有异议。有人提出,高层住宅的主要优势在于住宅楼之间的空地集中、室外管线短,但在用地密度上并没有多大的提高。他们认为通过对多层住宅的改进,也可以同样达到节约用地的目的。当时提出的加大住宅进深、降低住宅层高、南高北低的剖面设计,增加东西向住宅等方法,对于此后直到今天的中国城市住宅设计都产生了影响。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