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巴中记忆——古代巴中的书院有哪些?

四川书院起于蜀汉,兴于宋代。巴中在唐代时兴建了丹梯书院,明、清时兴建了云霞书院、琅轩书院、宕梁书院、云屏书院、龙门书院、龙池书院、公山书院、东皋书院等。

巴中记忆——古代巴中的书院有哪些?

云屏书院(巴中中学)校内的“八角楼”建筑

■巴州最早的书院

书院,是中国历史上独特的一种教育机构,是传播文化、施行教化的重要场所。我国书院制度兴起于中唐,繁荣于明清。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设巴州州学于治东,后为清代宕梁书院。唐代四川有6所书院,大多为文人学者个人读书的场所,尚处于书院制度的肇始阶段,其中有建于唐贞元九年(793)的潼川府遂宁县(今遂宁市)西南书台山下的“张九宗书院”;建在巴州(今巴中市)南龛山张曙读书的“丹梯书院”。宋代时,四川地区的书院发展规模扩大,不仅数量增多,而且兼具了社会教育功能。

丹梯书院是四川较早出现的书院之一,也是巴州最早的书院。雍正《四川通志》卷5载:“丹梯书院,在巴州南南龛山,唐张曙读书处。”《蜀中广记》卷25载:“丹梯书院,在南龛山,因其山重叠耸秀,有若丹梯然而名,《旧志》载杜甫曾读书于此而建。”唐大顺二年(891)进士张曙(南阳人,词人,历官至吏部侍郎)曾读书于此,中和四年(884)春,张曙避战乱寓居巴州,在州城“南馆林塘”(今“南池”)的击瓯楼,写下有名的《击瓯楼赋》,丹梯书院建于此期间。

丹梯书院经兵燹被毁,宋代时的丹梯书院应为巴州州守赵彦戒于绍兴二年(1132)年初重修。到元代,丹梯书院复毁,惟古碑尚存。

明代时,在丹梯书院的旧址上重建,取名为“云霞书院”,又修建“琅轩书院”。嘉庆《四川通志》载:“云霞书院,在巴州治南金榜山上,明时建。”金榜山、书案山均为南龛山。正德《四川志》载:“琅轩书院,在巴州竹隐亭后。”明代巴州除了书院外,还有庙学,明成化年间,四川提督学道吴智在《重修庙学记》载:“巴为保宁附邑,旧有庙学,岁久滋敝。”

清代巴州的书院

清代巴州建了6个书院,分别为宕梁书院、云屏书院、育才书院、文治书院、步青书院、龙池书院。民国《巴中县志》载:“宕梁书院,在巴州县署东,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知州李汝婉建。云屏书院在巴州城西门外,同治七年(1868)知州陈洪绪建,光绪三十年(1904)改为高等小学堂,三十三年复改为县立中学校,高小附之。”

除外,一些乡场镇也修建了书院:“育才书院,在巴州恩阳新场”;“文治书院,在巴州恩阳老场”;“步青书院,在巴州清江场”;“龙池书院,在巴州花丛场”。

巴州最为出名、最有成效的书院当属“宕梁书院”(今小东门书院街)。乾隆十六年(1751),巴州知州王廷松培修义学馆,王廷松作《书院义田记》勒于石。乾隆二十四年(1759),李汝琬任巴州知州时,大兴教育,改建书院,在《宕梁书院碑记》道:“官廨之东有屋九间,湫隘卑陋,日就朽敝。而所教才童竖数人”,他见旧书院范围狭小,建筑简陋,生源匮乏,遂生改扩建之心,改建后书院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竣工,取名为“宕梁书院”。新修的书院占地面积大,环境优美,讲堂、宿舍、厨房、书屋等一应齐全,李汝琬作《宕梁书院碑记》作为纪念。道光三十年(1850)进士唐正恩(曾任陕、甘两省同考官)任教宕梁书院,一时远近从师者如云。咸丰十年(1860)进士余焕文出自门下。

嘉庆二年(1797),宕梁书院因白莲教起义军攻战巴州时,受战火损毁。嘉庆二十年(1815),知州顾尧峰又重修宕梁书院,还在书院左侧修建了魁星阁(康熙中,知州沈五杲建,乾隆中,知州齐光祚重建,嘉庆初毁)。

育才书院(今恩阳中学)的前身是始建于道光五年(1825)的迎恩斋(又名“迎恩书斋”),由巴州知州蔡天藻设在恩阳新场张爷庙(张飞庙),为官府义学,解决乡里贫家子弟无力读书的困难,蔡天藻训诫,勉励学子:“申孝悌,明忠义,进学业。”与迎恩斋同时设建的义学还有花丛垭的“浣花斋”、鼎山场的“壁山斋”、曾口场的“翠曾斋”,还有属当时巴州管辖的江口镇的“望江斋”、得胜山场的“引胜斋”。

同治七年(1868),因“学舍湫隘,多士难容”,官府在迎恩斋的基础上扩建为“育才书院”,首任山长(即院长)为恩阳人李克元。同治九年(1870),进士余焕文(曾任礼部主事)在育才书院讲学。育才书院的第二任山长是为官清廉、有“喻青天”之美誉的道光举人喻秉渊。第三任山长为光绪丙子举人冯文经,期间,求学者众,学生考取功名者甚多。光绪三十年(1904)废科举,开办新学,育才书院改为恩阳公立高级小学堂。

“云屏书院”为曾两任巴州知州陈洪绪兴建,在建书院中得到当时在京作官的同治丁卯年进士彭庆文(巴州人,曾任户部员外郎)捐资修建,书院在今巴中中学校内,宋庆历四年(1044),曾建巴州州学于此。云屏书院的首任山长为余焕文,同治八年(1869),余焕文作《代知州陈洪绪<云屏书院碑记>》,就是为代知州陈洪绪写的开学致辞,并作为书院碑记。云屏书院校内有“八角楼”建筑,为书院的藏书楼。川陕苏区时期,川陕省委党校和红四面军总政治部设在这里。云屏书院自修建以来,培育了众多人才,如巴州视学余震、同盟会员李炳南等。

“文治书院”在恩阳区文昌阁下,清雍正年间建,同治年间重修,民国元年(1912)改为恩阳高级女子小学堂。

■清代南江的书院

清代南江县建了5个书院,分别为龙门书院、清源书院、龙池书院、东垣书院、公山书院(今南江中学)。《大清一统志》之《保宁府·学校》载:“龙门书院,在南江县,乾隆十七年(1752)建”;民国《南江县志》第2编《教育志》载:“清源书院,在南江县沙河场,光绪初年知县张熙谷建”;“龙池书院,在南江县长池(赤)市东,光绪六年(1880)知县张熙谷建”(民国四年(1915),龙池书院改为县立第二高等小学)。“东垣书院,在南江县城东门内”;“公山书院,在南江县南门内,知县闻肇煌建,同治十一年(1872)知县何诒孙移建于城东。光绪三十一年(1905)改为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校。”

南江县最出名的书院为“公山书院”。乾隆十年(1745),知县闻肇煌大兴教育之风,在南江县城南门内文昌庙义学旧址上始建公山书院,由赋税收入开支。闻肇煌在所写的《公山书院碑记》记载公山书院的情况:设讲堂3楹,厢屋3楹,斋厨4楹,屏壁1座,额日“公山启秀”。

同治年间,知县何诒孙见“基址狭隘,房舍渐圮,且只寥寥数间,不足以广纳英杰”,将公山书院迁移至县城东岸文庙右侧(今南江中学前门),移建后的公山书院规模甚宏,有讲堂、宿舍、庭、厨、几、案、床、凳等设备,可容百余人。公山书院邀请南江本地学识品行好的进士、举人任教。如同治十年赐同进士出身徐炳唐在公山书院讲学,曾在公山书院大门书联:“河岳英灵钟此辈,国家元气在斯文”,讲学期间,一时,门生云集,培养了许多增生、贡生、举人;同治甲子科举人岳光虞担任公山书院山长长达19年,还到巴州云屏书院讲学多年;丁酉科举人董策宸任过讲习,学者如流;著《龙门桥碑记》的光绪乙亥科举人李炳南在公山书院讲学4年。清末,公山书院改为南江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堂,由归国留日学生李仲铭任堂长。

“龙池书院”的首任山长为贡生何昌龄,主讲十年,成名者数十人,何昌龄著《龙池书院杂诗》、《泥饼歌》、《课孙读》等;同治年间拨贡岳森也曾任龙池书院的主讲,著《癸甲襄校录》、《听秋雨赋》、《秋日田园赋》等;贡生岳庚扬主讲龙池书院,著《锦乡集史事》等。光绪二十三年(1897),龙池书院扩建,成为当时仅次公山书院的南江县第二大书院。

“清源书院”自光绪初年兴建后,不久,于光绪十八年(1892)停办。

■清代通江的书院

乾隆二十九年(1764),通江县始建了“东皋书院”(今通江中学),由知县张邦恒创建,蒋士椿募资。道光初,张瑾增修。

道光辛卯科拔贡陈元良自同治初辞鄜州山长回到家乡通江后,主讲东皋书院。主讲四十年间,培养有谢锡光、杜星桥、彭志国、何元林等秀才、禀生一百余人,并著《东皋诗文集》。拔贡李炳春辞去直隶州判官职务,回到通江,著书讲学,执教东皋书院,著《亨走集》。

同治三年(1864),通江县马三垭白岩人王树坊在马三垭附近的垂云洞建立书院。《通江县志续编》载:王树坊字范亭,性好善,凡建桥修路,远如巴达宣万,莫不捐资助成,近难悉举。尤重学校,侧有观音岩,诚名山胜地。坊因其势,建成台榭,额曰:“垂云书院”。

巴中广电全媒体记者:田琳琳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