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豆瓣日记: 凌晨两点,老张拉面

本文来自豆瓣网友: KREJERK

关注微信公众号“每日豆瓣”,回复“今晚我有空”,看看大家晚上都在看什么。

夜里一点四十五分,朝阳大悦城对街的“老张拉面”已经坐满了人,人们一边剥蒜一边不断看时间,因为不到两点整,老张是不会下今晚第一碗面的。

我是南方人,从小爱吃面食。家里人不知道哪来的偏见,认定我适合在北方生活。来北京上学以后,反倒对北方人做的面条不甚满意,自觉远比不上四川广东人的手笔。第一次对北方面条产生兴趣,还是在连锁兰州拉面“东方宫”开了之后。

吃多了,也就形成自己的习惯。只吃“二细”,绝不加“绿”,对于胡椒的放量和辣椒油的香气也有不少要求。对应这套体系,各色真假“东方宫”的品质实在是良莠不齐。但是,不管是“东方宫”还是在北京的兰州人里评价更高的“占国”和“马保子”,其传奇程度都绝比不上这家开在窝棚并且夜里才开门的“老张拉面”。

老张是哪人,他是何年何月开始在这支上拉面摊子的,我没打听过。反正最早带我们到这来的是黑车司机,似乎有一个时期,客人里除了黑车司机和清洁工之外就是我们,不过很快,这个小店便在北京的夜行动物圈子流传开来。

附近荤场子下班的姑娘陪着客人,看完夜场电影准备回家的年轻人,刚喝完酒五脏六腑都需要吃点东西的酒腻子,有的人很明显是刚撸完串儿还需要补刀,另外的又像加班到现在一点油腥都没沾:一群在另外一个时空不可能相遇的人汇集在这里,唯一的共同点是每个人都会时不时望向拉面的案板,对正在拉面的人喊:还几碗了,都快饿死了老张。

豆瓣日记: 凌晨两点,老张拉面

就这模样(这张图的拍摄者在常年深夜食用老张拉面后罹患直肠癌)

照往常的经验,拉面这玩意吃得快做得更快,两人配合,拉三十秒煮三十秒,你肯定想不通为啥tm等了半个小时,连点单都还没轮到。这是因为这里的先来后到全靠老张一家人脑面部识别,有时候太忙,他们也根本懒得识别——所以每每去吃,我总站在炉子旁边严防死守那些想借着熟络插队的“熟客”。

不管多少人排队,老张(后来变成他儿子)和老伴都保持匀速。一个人拉面下锅,另一个人准备空碗放入大把胡椒,浇汤入碗,等面条被捞起放入碗里时,准备在旁边的碎牛肉和香菜刚好就位。

“贩子”们到处兜售他们的推荐说是北京最好吃的拉面,可它的味道到底如何我今天都还模棱两可。因为每次深夜造访都已状态飘忽,要么喝多,要么饿极,要么两者皆有,而且据我观察别的客人也大多这操行。

这拉面本身倒有些不同寻常。老张手艺是不错的,面有筋骨又不夹生。但牛骨汤却是清汤,汤中没有厚厚的牛油和漂浮的骨髓,而且辣椒油非常之辣。尽管我不太能吃辣,但在这已经到三滴嫌少五滴嫌多的地步。我的朋友孙老师,打着醋能解辣的名号也没能挽救那碗放了过多醋却还是辣哭的厄运。以上两点,也不知道是否就是所谓绝佳风味的关隘,或者根本就是节约成本外加创收(毕竟这里也兼卖啤酒和北冰洋)的想法。

豆瓣日记: 凌晨两点,老张拉面

朋友在微信发图时为此图命名“黄金甲”

老张的窝棚不大,兼着仓库和住家,操作台和所有早点铺子一样设在门口,但到了夜里,这里就变成一座非常拥挤的人间动物园。

你能看到整容脸与金链大哥挤在一群电工中间,一位体型硕大连点两碗拉面的大哥不打招呼抽走姑娘放包的椅子,旁边一个十数人的团建队伍正在相互鼓励,每个人的红脸上都是兴奋的表情,领头的演说完毕,扭头继续声嘶力竭:别忘了都加鸡蛋和豆皮!

拉面8块,加上鸡蛋豆皮正好10块,作为终结一个夜晚的仪式,老张拉面廉价又刺激。有时候,打定主意喝完最后这一杯酒就回家睡觉,但伴随着这一饮而尽,吃老张的想法就突然挥之不去,想喝胡椒清汤,更想看一群牛鬼蛇神聚在一起谈论那些我们理解范围之外的事情。

这个时间,每一桌客人都冷漠、警惕,相互看不惯对方,激烈的言语时常以“你挡了我道”和“你他妈怎么插队”为开头爆发,有时不好发作,就把气撒到老张一家身上。老张一家则永远一副懒得跟你讲的表情,一样得冷漠、警惕,与本应该很熟悉的老客人保持像陌生人一样的关系。

然后你在暴风前奏的中心,夹着尾巴连汤带水,冬天也被辣椒辣得大汗淋漓。

这才是深夜食堂该有的样子。

豆瓣日记: 凌晨两点,老张拉面

关注微信公众号“每日豆瓣”,回复“每周荐书”,获得每周推荐好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