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圆周率的发现者其实并不是祖冲之 而是另一个数学家

我国古代数学家对圆周率方面的研究工作,成绩是突出的.多年来“π”被称为祖率,因为是我过得祖冲之最先得到了精确数值,后来精确度数值就一直是数学家们努力研究的话题。圆周率的发现者其实并不是祖冲之 而是另一个数学家

然而,圆周率的第一次出现与提出其实并不是出自祖冲之。圆周率的发现者其实并不是祖冲之 而是另一个数学家

公元263年,中国数学家 刘徽用“ 割圆术”计算圆周率,他先从圆内接正六边形,逐次分割一直算到圆内接正192边形。他说“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周合体而无所失矣。”,包含了求 极限的思想。刘徽给出π=3.141024的圆周率近似值,刘徽在得圆周率=3.14之后,将这个数值和晋武库中汉 王莽时代制造的铜制体积 度量衡标准 嘉量斛的直径和容积检验,发现3.14这个数值还是偏小。于是继续割圆到1536边形,求出3072边形的面积,得到令自己满意的圆周率 。圆周率的发现者其实并不是祖冲之 而是另一个数学家

公元480年左右, 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 祖冲之进一步得出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的结果,给出不足近似值3.1415926和过剩近似值3.1415927,还得到两个近似分数值,密率和约率 。圆周率的发现者其实并不是祖冲之 而是另一个数学家

德国数学家奥托在1573年重新得出这个近似分数.当时,欧洲人还不知道在一千多年之前祖冲之就己经算出来了.后来荷兰人安托尼兹也算出这个近似分数,于是欧洲人就把这个称为"密率"的近似分数叫着"安托尼兹率".圆周率的发现者其实并不是祖冲之 而是另一个数学家

日本数学家认为应该恢复其本来面目,肯定祖冲之在圆周率方面研究的贡献,改称"祖率"才对.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