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保卫抗战胜利果实第一仗硝烟之外的故事

上党战役,被称为保卫抗战胜利果实第一仗,拉开了全国解放的序幕。古城长治百里之遥的黎城县,虽然地处战场硝烟之外,却是上党战役揭开序幕奏响序曲和唱罢终曲落下帷幕的地方。发生在这里的几段史事,与上党战役密切关联。说是插曲也好,副歌也罢,鲜为人知的故事,呈现出最为精彩的桥段。

刘邓涉险过漳河

1945年8月25日,一架美国道格拉斯飞机降落在黎城“长宁机场”。远在延安的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刘伯承和政委邓小平、副政委张际春根据党中央毛主席的决策部署,与滕代远、林彪、陈毅、贺龙等我军20名高级将领完成惊天一飞,重返太行。

走下飞机后,刘邓与众将领星夜赶到晋冀鲁豫军区驻地涉县赤岸村,顾不上一一告别,马上投入部署上党战役。

按照最初计划,战役将于9月8日正式发动。8月底,刘伯承、邓小平、张际春来到黎城。随即,刘伯承、张际春赶往襄垣指挥作战,邓小平留在黎城等待冀南纵队参战部队。不日,接到冀南军区副司令员杜义德电报,部队正在急速赶往预定集结地点黎城,但因长途跋涉,阴雨不断,9月5日才能到达。根据这一情况,经邓小平建议,刘伯承、张际春、李达一致同意把战役发起时间推迟为9月10日。随后,邓小平返回赤岸晋冀鲁豫军区司令部

9月7日,刘伯承亦回到赤岸,与邓小平一起签发出上党战役第一号令“晋冀鲁豫军区作战字第一号命令”。随后,率领参谋警卫一行5人,骑马来到黎城赵店村,找到黎城县抗勤科科长董海忠和村农会主席,要他们带路通过浊漳河,前往黄碾召集各部旅以上干部开会下达战役部署。

不巧,这年秋天雨水特别多,前一天又刚刚下过一场大雨,漳河暴涨,水面比平常高出许多。董海忠和农会主席带领着刘伯承、邓小平来到专为配合上党战役部队过河架设的水洋便桥前,一眼望去,河水已经漫过桥面,先前垫的土早已被冲光,人马过桥都很危险。咋见此景,董海忠和农会主席不禁面面相觑,暗暗叫苦,顿时心急火燎,手足无措。

河边,刘伯承和邓小平对望了一眼,翻身下马,向下走了几步,弯腰看了看桥墩和桥梁,说:“不要紧,桥梁摆的很密。”说着,抓住缰绳就要上马。

董海忠看出了他俩的意思,是要涉险过桥,急忙上前拦住前面的邓小平,心急地说:“太危险,不能过!”

刘伯承问:“水有多深?”董海忠回答:“深处足有两丈多,而且水流很急。”又说:“我去找些人来,马上就修好。”

刘伯承皱了皱眉头,沉思片刻,又与邓小平交换了一下眼色,说:“军情紧急,顾不得许多了。”说完,腾身上马,一扬皮鞭,冲向对岸。紧跟着,邓小平也策马上桥,飞奔而去。

见此情形,随行的两名警卫和一名参谋也准备驱马过桥。正在此时,只见一孔桥梁垮塌下来,顺水飘去,另一孔桥梁也冲去了两根支柱,眼看就要坍塌。桥上铺的树枝一丛一丛被旋涡吞没,石块哗啦哗啦滚入洪涛,河水泄洪一般奔腾咆哮,发出震耳欲聋的波涛声,情势十分危险。

董海忠不顾一切地冲过去,伸出双臂拉住警卫的马笼头,大声地呼喊道:“快下马,不能过!”

一位警卫员在马上俯身说:“首长们既已走险,我们怎么能顾命?快放我们过去!”

“不行!太危险了。一切责任由我们承担。”董海忠死活不肯松手。争执之间,只见刘邓在对岸向这边连连摆手、呼喊,虽然听不清说些什么,但手势很明确是不让过去。几人只好作罢,目送首长驰骋而去。

过了许久,直到董海忠返回村里找了几名水手,将3名随行人员连人带马送过河,很长时间,董海忠的心还在怦怦作响,乱跳不停。

保卫抗战胜利果实第一仗硝烟之外的故事

古宅策反高树勋

1945年9月10日(《刘伯承年谱》记载为“中旬”),上党战役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战场厮杀正酣,局势瞬息万变,刘邓首长却从前线火速赶回黎城县政府会见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发生了什么急事?还得从头说起。

抗战胜利后,黎城县抗日民主政府改称黎城县民主政府,迁驻县城正街49号原曲周知县黎城人杨永昌故宅。杨宅建于十九世纪20年代,是一处南北两院并列的传统建筑。其中,北院又分前后两院,以过厅连接。后院主房是一座2层7间西楼,南、北偏房皆为2层3间楼房。刘邓首长在黎期间,曾在此院办公,分住南北偏楼。

刘邓赶来要见的人是王定南。他的公开身份是时任国民党第十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新8军军长高树勋将军的好友和“座上客”,实际上,是我党派在高部进行策反,被称为“红色间谍”的地下工作者。

原来,高树勋多年来受到国民党军内部的歧视和排挤,与蒋介石嫡系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我党多次对他进行政治说服,其态度逐渐明朗,倾向起义。1945年8月1日,高树勋给八路军彭德怀副总司令修书一封,派王定南作为信使,由河南南召高部驻地前往太行山八路军总部面呈彭总。当时交通十分不便,主要靠步行。王定南出发经过20来天,直到日本宣布投降几天后,才到达新乡。

在新乡,王定南遇见了在孙殿英部同样从事地下工作的朱穆之,由他带着一起北上太行。一路秋雨连绵,道路泥泞。王朱二人日夜兼程,月底,到达林县任村晋冀鲁豫军区接待站。正巧与刘邓一起从延安乘飞机过来,准备转道回华东的陈毅和到冀鲁豫的薄一波、滕代远等人也在这里。听说王定南来了,热情地接见了他。王定南向陈毅等首长汇报了高树勋的近期情况和起义意图,并把他给彭总的信交给陈毅和几位首长看。陈毅看过后,对王定南说:“你来得很好。我们在延安时就听党中央的领导同志说,曾接到陈先瑞同志的报告,他在河南省南召县马石坪,由你联络和高树勋在火线上会谈的情况。党中央已作了分析,认为高树勋有争取的可能,希望是很大的。我们几个都是路过这里,听说你来了,和你先见个面。具体如何工作,你到涉县去见刘司令员和邓政委,他们会对你作出具体指示的。”

几位首长也都点头赞同。王定南表示:一定努力去做工作,争取高树勋起义。

在路上,因着急赶路,连日淋雨,又加饮食不洁等原因,王定南患了痢疾,身体有些虚脱。陈毅等首长十分关心,要他在任村休息几天病好再走。王定南考虑到形势逼人,必须尽快见到刘伯承司令员和邓小平政委,接受下一步工作指示,于是,谢绝了众首长的好意。第二天,朱穆之找来一副担架和几个民夫,抬着他赶路前往晋冀鲁豫军区驻地河北涉县赤岸。

又经过几天跋涉,王定南一行终于抵达赤岸。还未来得及歇息,太行军区副政委黄镇就急匆匆跑来对他说:“刘司令员、邓政委知道你要来,在这里等了一天,没见你来,他们就到黎城前线指挥部队去了。”并安排他先住下,还叫来医生给他看病。过了一夜,晋冀鲁豫中央局联络部部长兼太行军区情报处处长申伯纯前来通知他:“刘司令员、邓政委从前线来电,叫你到黎城去见面。”

王定南当即跟随申伯纯赶往黎城。这样,就有了刘邓火线返黎,接见王定南的事。

在黎城县政府里,王定南首先把高树勋写给彭德怀的信交给刘邓两位首长。接着,又汇报了高部近期动态和争取高树勋起义的相关情况。刘邓首长对高树勋的态度表示热烈欢迎,并表扬了王定南的工作。刘伯承对他说:“蒋介石已调动了几十万军队,准备向我各个解放区进犯。第一战区胡宗南的两个军,已在同蒲路南端集中,准备北上。第十一战区孙连仲部的三个军已汇集新乡一带,高树勋的新八军也在内,其意图现在虽不甚清楚,但可以断定是来抢夺抗战果实的。”

邓小平接着说:“你来得正好,我们也准备做这项工作。为打退蒋介石的进攻,使蒋介石政治上陷于孤立,必须在国民党军队中开辟新的战线。首先要争取受蒋介石排挤、歧视的非嫡系部队,争取一切可能争取的国民党将领站到和平、民主的旗帜下来。党中央、毛主席要求在这一工作上迅速做出成绩。所以你要赶快回到新乡去,做好高的工作。”

王定南当即表示:“我马上回去!”

邓小平又说:“为了把争取高部的工作做好,要把党的工作组建立起来。工作组的成员由你提名组成。”

王定南考虑了一下,提出3个人选,包括高部的两个团长田树青和周树一,还有跟随他在高部工作的爱人唐宏强。邓小平和刘伯承商议了一下,当即批准了这个提议,并指定王定南任组长,迅速返回开展工作。还指示和叮嘱他,要带领好其他同志,努力做好高树勋的工作,争取高树勋走向光明,举行起义。

刘伯承扬扬高树勋的信,又说:“彭总已不在太行,到延安工作去了。我给高树勋写封回信,你带给他吧。”说完,铺开纸张笔砚,用毛笔写了两页回信。主要内容是欢迎高树勋将军和我党联系,希望他不断前进,为革命、为人民做出贡献。

百忙之中,刘伯承、邓小平还亲自招待王定南吃了一顿“黎城宴席”,使王定南极为感动,深深感受到了党中央和刘邓首长对争取高树勋起义的重视。饭后,刘邓首长顾不上休息,立刻返回前线。王定南也与申伯纯同行,离开黎城,开始执行策反高树勋起义的新任务。

1945年10月30日,在上党战役胜利结束后半个月,邯郸战役即将胜利前夕,高树勋率部宣布起义,成为解放战争中第一位起义的国民党高级将领。作为一面旗帜,引发了国民党军在内战前线的大批倒戈起义,史称“高树勋运动”,加速了全国解放战争胜利的进程。

保卫抗战胜利果实第一仗硝烟之外的故事

王延周

老区设立“解教团”

随着上党战役的不断胜利,俘虏大量增加,前前后后共达3万1千余人之多。一下子生俘这么多人,对我军来说前所未有。怎么处理成为摆在面前急需解决的一件大事和难事。经过慎重考虑,刘邓一致决定,对普通士兵进行战场政治教育,愿意留下参加革命军队的都编进部队成为新战士,不愿意再当兵想回家的一律发给路费遣返回家。对剩下的以第二战区炮兵司令兼援军副指挥胡三余和第十九军军长史泽波为首的29名将官和上千大小军官,先予以集中关押,训导教育,以观后效,再分别处理。并且决定,战俘营对外保密,称“解放军官教导团”(简称“解教团”)。至于地点,俩人前思后想,反复斟酌,最后不约而同想到一个地方——黎城。

说起黎城,刘邓再熟悉不过了。作为抗战老区,太行南大门,黎城是129师北进晋东南的首入地。正是在129师帮助下,黎城诞生了党组织,建立起了太行山上首块根据地和第一个共产党完整执政的抗日民主政府。抗战期间,刘邓率129师师部曾10余次驻扎黎城,还在这里进行了挺进太行以来的首次新式整军,将129师锻造成为了“铁军中的铁军”。也是在这里,129师兵员首次达到11万人,成为八路军三个师中第一个超过10万人的大军,从此有了“刘邓大军”的美称。在他们的心里,黎城就是129师的大本营和太行之家。

随即,晋冀鲁豫军区人员来到黎城,先后选定了霞庄、东黄须、西黄须、西长垣、东长垣、庄头、靳家街、苏村等作为“解教团”俘虏驻地,并正式成立了太行军区解放军官教导团领导机构,由王百评(即魏梦龄)任团长兼党委书记,党向民任黎城大队队长,总队部设在东长垣村。很快,一批接一批的战俘陆续被押解到黎城。其中,胡三余、史泽波等校级以上军官专门编成将校队,共一百来人,入驻西黄须村。其余下级军官上千人分为数个尉官队,分别关押到上述几个村庄。后来,随着邯郸、运城、临汾、晋中各战役的进行和刘邓挺进中原,黎城“解教团”规模扩大,又陆续接收了一些俘虏,与上党战役俘虏混编一起,总数达到两三千人。共设将官队1个,校官队4个,尉官队14个。所有驻村都划为军事禁区,实行军事化管制,严格人员出入。以关押人数最多的霞庄村为例,“解教团”驻址以前清举人王延旺住宅“棋盘四院”为主,周围四邻和整条街都包括在内。王宅前院住警卫,后院关押俘虏。主房后墙设有“学习园地”,在此进行集中教育。大门东侧设有岗楼,昼夜有人值守。隔壁李家,是后勤管理处。西边的观音堂是伙房。街道两头住着负责看押的民兵,分别筑立岗楼,设有哨兵监视。

军区首长十分关心“解教团”的建设,特别指示对待战俘要人格上平等,生活上优待。“解教团”建成不久,10月中旬的一天,刘伯承、邓小平等军区首长特意派人将上党战役中俘获的胡三余、史泽波等29位将官一起“接”到司令部,设下晚宴款待。席间,向他们讲解我军政策,希望他们重新做人,再为人民立新功。徐向前副司令员还亲自到“解教团”驻地西黄须和霞庄等村视察,召集全体管教干部开会,一再告诫必须严格执行我军的俘虏政策,只要敌人放下武器投降,就要以礼相待,不杀、不打、不骂、不歧视、不搜腰包、不侮辱人格,给予他们人道的和阶级的教育,使他们能在新旧两个军队、两种对比中提高认识,选择自己今后应该走的道路。并特别叮嘱要注意加强对其中如炮兵、工兵、通讯兵等技术兵种军官的帮助和改造,教育鼓动他们参加解放军,发挥自己的特长,做人民的功臣。

当时,黎城虽然是老解放区,但毕竟还处于战争环境,生活条件差,群众吃的都是粗粮糊糊,民兵稍好一点,也不过多几顿小米稀饭。然而,优待俘虏的政策却做到了严格执行和很好执行。单就饮食上来讲,“解教团”里的俘虏吃的可说是又饱又好,几乎天天大米白面,顿顿有菜有肉。各村还专门建起了鸡场鸭场,猪圈牛圈,用来养鸡养鸭,喂猪喂牛,保证供应。

在“解教团”里,俘虏不光是被关押和接受教育,还要接受劳动改造。一般是半天学习,半天劳动。通过劳动提高认识,改变价值观和人生观,变成人民的普通一员。这些人从前大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过惯了不劳而食的寄生生活。现在一下子要他们自己动手,打扫卫生,整理床铺,甚至参加劳动生产,开头都有抵触思想,极不情愿,慢慢的也就习以为常接受了。其中,表现较好的翟品三、张襄国、张西主、戴吉征带头悔过自新,于第二年8月投身参加了革命。

当然,也有如胡三余、史泽波等顽固分子,始终顽瞑不化。就拿胡三余来说,上党战役中带炮24门,配属彭毓斌救援长治。被俘后,军区首长对他很重视。当时,我军缺乏炮兵人才,从上党战役、平汉战役中缴获的许多大炮,特别是平汉战役中缴获的美制榴弹炮,一下还使用不了,很想把他争取过来,为革命事业发挥专长。为此,刘伯承司令员对他再三劝导,几番做思想工作,还曾亲自上门与他座谈,并赠送狐皮大衣御寒,以示优待。但胡三余却仍是抱住满脑子封建“忠效”思想不放,还胡言乱语“关公身在曹营心在汉”,标榜所谓“节操”,死硬不改与人民为敌的反动立场,最终成为了愚忠阎锡山的牺牲品。

1947年9月21日,黎城“解放军官教导团”开办两年之际,中央军委发布了《对释放俘虏军官的方针》。刘邓首长决定先行释放一批俘虏,大部分以上党战役中俘虏的阎军将官为主,包括一些经教育改造表现好的低级军官。其中,也有如胡三余、史泽波等极少数未经彻底改造脱胎换骨的顽固分子。释放他们不是因为不需再改造了,而是为了打破国民党的谣言,争取政治上的主动。因为阎锡山一再宣扬共产党残杀俘虏,蒋介石也煞有其事频频为“烈士”举行追悼会,一方面抹黑共产党,一方面宣扬国民党所谓“忠勇”。11月,释放大会在霞庄举行,会场设在五龙庙广场。当天一早,将校队队长王延周(原中美空军混合团“飞虎队”第三大队八中队飞行员,抗日战争中先后击落日军1架大型运输机、3架零式战斗机和1架东条战斗机,8次穿越“驼峰航线”。1946年4月20日驾机迫降解放区后起义,1947年6月任黎城“解放军官教导团”大队将校队队长)宣布所有人到霞庄开大会。邻村关押的俘虏也被一起押解到场,先是看戏,目的既是为了活跃战俘生活和寓教于乐,也是为了给即将获释的战俘送别。演出剧团主要是黎城县黎明剧团和太行五一京剧团,剧目有《捉放曹》、《霸王别姬》、《风波亭》、《血泪仇》、《对绣鞋》、《小二黑结婚》等,一连3天。最后一天,是宣释大会。党向民代表上级宣布了军区释俘命令和第一批获释人员名单。共有胡三余、史则波、杨显明、杨文彩、郭天辛、郭溶等百余人。宣布完毕,台上台下一片掌声,一些人感动的当场痛哭流涕。

黎城“解放军官教导团”作为上党战役战俘归宿地,为上党战役划上最后的句号,成为上党战役最终的尾声,一直到1948年底才迁移到河北永年,北平解放后又迁往功德林,最后迁至秦城,成为“中国第一监狱”。其中,上党战役中的许多战俘在黎城获得解放,走上新生。

上党战役在黎城揭开序幕奏响序曲,又在黎城唱罢终曲落下帷幕,可谓“始于黎城,终于黎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