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听说要当丞相 他居然嚎啕大哭 咋回事啊

话说汉武之前,大汉帝国实际上实行的是一种虚君政体,具体行政由丞相负责。

听说要当丞相 他居然嚎啕大哭 咋回事啊(史上最贤明的皇帝,唯一的荧屏露面居然是在一部宫斗戏中)

汉文帝时代,有一次皇帝和丞相坐在一起聊天。汉文帝问左丞相陈平,宰相的工作职责是什么?

陈平的回答很精妙,他先用两个字概括了丞相的职责所在,这两个字叫做:“主臣”。陈平进一步解释说:“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依照陈平所述,丞相的管辖范围几乎包括了整个帝国政务,包括内政、外交、人事,所以说汉初的丞相相当于现代的政府首脑,大致不差!

陈平是不是在吹牛?非也。汉朝初年,帝国实施的是丞相负责制,从萧何开始,丞相就掌握着整个国家的事务大权。所以,刘邦临终之前,吕后最关心的是丞相的人选。

“倘若萧相国去世,叫何人接任为好?”

“曹参!”

“曹参之后呢?”

“王陵可用,不过他太过愚直,让陈平协助他好了。但是陈平也不能独当大任,可以命周勃为太尉,有这三个人,刘家的天下便安泰了!”

听说要当丞相 他居然嚎啕大哭 咋回事啊事实正如刘邦所料,萧何、曹参、王陵、陈平、周勃这五个人,先后担任丞相,他们主持下的汉帝国政府,延续着汉初的黄老政治,给西汉王朝的崛起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正因为天下太平,百姓称颂的是丞相,而不是深居宫廷的太后和皇帝。

这种丞相主导、皇帝反而居于幕后的格局,古人称之为“君弱臣强、屈君伸臣”,今人叫做“虚君政体”,在这种政治格局中,皇帝是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丞相才是真正的治国者。

这种格局的背后隐约是黄老的影子,老子有云:“我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汉帝国实行的是君主政体,天子的宝座由刘氏一族世代传袭,这样以来,保证了皇位的稳定性,却有一个不确定因素,即继承人的贤愚问题。没有人可以保证刘邦的后代永远英明神武,一旦出现不称职乃至渎职者,朝廷将何以堪?

因此,汉初诸帝秉承道家无为理念,将治理国家的事务权交付给丞相为首的公卿朝廷。丞相对国事的影响力,有时甚至超过了皇家。即便丞相与皇帝的意见发生冲突,丞相往往坚持己见,皇帝也不能因此怪罪!吕后要封娘家人为王,自己不能做主,只好厚着脸皮去求王陵,王陵偏偏还不给面子说:“当年先帝与群臣白马盟誓,非刘氏不得为王,无功不得为诸侯。”吕后无奈,只好去找另一位丞相陈平,得到了同意才得偿所愿。对于王陵,吕后虽然不满意,也不能责怪,于是明升为太傅,实际上剥夺了他的相权。

也正因为帝国朝廷之上,发号施令、治理国家的是丞相(三公),所以一旦政策失败或发生天灾人祸,丞相(三公)便要引咎辞职。

丞相负责制与皇帝专制独裁相比,显然有三大优势:一是丞相(三公)不是家族世袭,可以举贤而任之;二是丞相不是终身制,一旦有重大失误、不能胜任可以罢免;三是丞相(三公)人数上比较灵活,可以专任一人,也可以两、三人甚至更多,实施集体管理。因此,说丞相负责制为中国古代政治中比较科学合理而灵活的部分,并非虚言。

黄老思想的主导之下,天子无为,贤相执政,这是汉初最大的“王道”,也是汉朝之所以兴起的最大根本。

这种丞相负责制从汉初开始实行,一直到汉武帝初年,还是行之有效的政治原则,但是雄心勃勃的少年天子终于不能忍受丞相对他的约束,一场从丞相手里夺权的政治斗争很快在武帝一朝上演,最终以丞相一方的决定性失败告终,从而回到了“秦皇陷阱”这个老问题。

听说要当丞相 他居然嚎啕大哭 咋回事啊(由于并非政党选举产生,也缺少日本幕府体制下那种武力支撑,所以汉代的丞相一旦面临皇帝夺权,便几乎没有招架之力)

汉武帝建元六年,皇帝的舅舅田蚡当上了帝国的丞相,他去见皇帝,坐在那里谈国事,讲要任命这个人做郎官,又讲要派那个人做县令,老半天汉武帝都插不上嘴。终于等到舅舅喝茶的时候,汉武帝得了机会说了句话:

“你说完了吗?我也要来任命几个官员!”

从汉惠帝到汉景帝,大汉天子们一直守着国家元首的本分,现在汉武帝却不干了,他觉得不过瘾,像把政府首脑的活也揽过来自己干!

但是汉武帝如何才能把大权从丞相手中夺过来呢?

第一步是缩短丞相的任期,本来萧何、曹参以来,丞相在位时间都比较长,一般不出重大问题不会轻易换人。因为一个领导一个思路,换人过于频繁,不利于政策的延续性和深入开展,更不利于政局的稳定。但是汉武帝为了夺权,一上来就在六年时间里罢免了卫涫、窦婴、许昌三个丞相,汉初丞相久任的优良传统,从此破坏!丞相任期短了、人换得勤了,威信难以树立,在皇帝面前自然也就少了几分底气,此为一。

第二步更绝,你丞相不是百官之首么?朕在这百官之外,另设官员,处理政事,如此一来,很多事情,朕在宫里面就商量定了,到朝堂之上,给你个结果就是了!

于是,一些皇帝身边的文人和低级官员,组成了一个非正式的议事机构,即所谓“内朝”。他们作为皇帝的智囊与喉舌,在内为皇帝出谋划策,到朝堂上则替皇帝给丞相出难题、与公卿辩论,以达到皇帝的意图。

这些“皇帝身边的人”,大多兼了一个官衔曰“侍中”。 这“侍中”是个什么官?其实就是给皇帝提尿壶的,当时有个孔安国,也在内廷做“侍中”,别人都提着皇帝的尿壶,唯有他负责提唾壶,“朝廷之士”没有不羡慕他的。

给皇帝提尿壶的“侍中”,后来大多成为一时名臣,如卫青、霍去病、霍光、朱买臣等。一时侍中成为显贵之职。

第三步是决定性的,儒家学说成为官学之后,汉武帝提拔了一个寒酸大半辈子的老儒公孙弘做了丞相,还封他为侯。从此相权一落千丈,为什么?因为公孙弘一无才学能力,二无战功,三无显赫门世,他的富贵完全是汉武帝的一手所赐,所以一登相位,公孙弘便完全匍匐在了皇帝的脚下,朝廷论事,公孙弘凡事必以皇帝意向为瞻,奴才气象,自此出现。

第四步则完全成了汉武帝的趁胜追击。丞相没有权势也就算了,遇到灾异还得充当替罪羊。搞到最后大家都害怕当丞相,汉书记载,武帝命公孙贺为丞相。这位公孙兄也算是久经沙场的铁汉子,遇到这等事也失态了,他不肯接受丞相印绶,还使劲叩头、哭泣,说:“臣是边境上的乡下人,凭着鞍马骑射当了官,论臣的资质实在担任不了宰相这样的重任啊!”

听说要当丞相 他居然嚎啕大哭 咋回事啊公孙贺哭得太悲伤,连汉武帝都被感动了,可丞相总得有人做,于是命人强行把他拉起来,硬是逼着他做了丞相。公孙贺无奈,出门的时候说了一句话:“主上贤明,臣不足以称,恐负重责,从是殆矣。”什么意思?就是三个字:“我完了!”

至此,汉武帝终于成功夺权,然而大权独揽真的是一件好事吗?万一你的继承人年幼或是愚笨怎么办呢?于是,王莽、曹操这种类型便登上了历史舞台。

听司马说秦汉,请看上一集开国领袖的双重面目:一面豁达用人、一面冷酷杀人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