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周口老街的独特记忆 牲口市前“闹市轮蹄”

周口老街的独特记忆 牲口市前“闹市轮蹄”

老周口人眼中的牲口市

虽然一些周口人对牲口市有一定的了解,但牲口市有多大?是怎么交易的?牲口从哪来以及怎么来到周口?带着这些疑问,记者到牲口市原址附近进行了走访。

在丁字街,记者遇到了72岁的韩振中老人。据韩振中介绍,交易牲口的地方其实就是一条长约两公里的南北街道,街道上打满了树桩,以便用来拴牲口,据说那些树桩都是特地从外地运输过来的。“现在看来,当时的牲口市就像一个大型市场,具体位置就在如今的荷花路和丁字街交叉口北。牲口市交易的主要有马、骡子、驴等。牲口市周边有戏院,说书场所,斗狗、斗鸡场所等,非常热闹。”韩振中说。

“骡马大会”盛况空前

在与韩振中交谈过程中,记者了解到,为更好地管理牲口市,1959年,政府成立了专门的牲口服务部,为远道而来的交易者提供服务。

“每3年,牲口市的管理部门就会举办一次‘骡马大会’,并邀请山东、安徽、河北、湖北等地的商人来周口参会。那时候,参会的外地商人大多从水路来周口,牲口市附近的码头上挤满牲口,场面十分壮观。因为有专人进行引导和管理,所以牲口市周边虽然拥挤,但比较有秩序。”韩振中说。

交易双方用“暗语”讨价还价

购物时,大家都喜欢和商家讨价还价,但这样一来,最终的交易价格就会暴露,商家再和其他消费者谈价时就会陷入被动。牲口市是一个公开交易场合,讨价还价的情况更是普遍,因此,在牲口市讨价还价,交易双方有一套“暗语”,俗称“打码子”。“那时候,大家穿的衣服袖子很长,交易时,双方将衣服的袖口对在一起,然后用手指交流,比如,碰小拇指是什么价格,碰大拇指是什么价格……这是牲口市交易双方约定俗成的一套方法。”韩振中笑着说。

有关牲口市的传说

据史料记载,牲口市是在周口内河航运发达、经济繁荣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而韩振中向周口晚报记者讲述了一个有关牲口市的传说。据说,清末民初,牲口市一带有户姓冷的人家。由于出了一位擅于研究火炮的军人,当时,冷家在牲口市一带地位很高,冷家的人在老宅处立起旗杆以彰显自家地位。冷家的这一行为遭到了一些人的妒忌。由于当时的人比较相信风水,为在风水上压制冷家,有人在冷家老宅附近埋了很多树桩,并拴上牲口,就这样,牲口市慢慢地形成了。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与史料记载有很大出入。

亲历者讲述牲口交易过程

70多岁的万进山老家在太康农村,他年轻时是村里生产队的一名会计。万进山向周口晚报记者讲述了他两次到牲口市进行交易的经历。“我第一次去牲口市,是因为村里生产队有头牛年纪大了,没有力气干活了,按照规定牲口不能随意宰杀,于是我就赶着这头牛到牲口市准备卖掉。到了牲口市,会有专人对牲口进行检查,之后,他们会在牲口身上贴上预估价,以便交易时参考,但预估价并非是牲口的最终卖价,交易双方可以讨价还价。我带的那头牛估价是900块钱,但最终卖了1100块钱。交易完成后,我要向牲口市管理部门缴纳一定的税和管理费用。”

“1972年,我又去了一次牲口市。那时的牲口市和我第一次去时相比没有多大变化,但如今这一带已很难找出牲口市的影子。”万进山站指着牲口市原址向记者说。

牲口市退出历史舞台

韩振中告诉记者,如今的七一路和中州大道交叉口附近以前也是一个牲口交易市场,热闹场面不亚于牲口市。如今的文昌大道和大庆路交叉口往西不远处以前也有一个牲口交易市场,规模相对较小一点儿。上世纪80年代,曾经繁华一时的牲口市逐渐走向没落,并最终消失。

万进山回忆说,他1972年来周口卖牲口时看到,沙颍河淤积很严重,停泊的船很少,可能这也是牲口市没落的一个原因吧。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