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遍刷寡妇处女”之类

“遍刷寡妇处女”之类

by/卢小波

一直认为,刷屏、刷脸、刷存在感,用语极准,符合网际特征。特别是 “刷”字,本以为只是网民妙用。这两天读史,才发现明人也这般用“刷”。如,明武宗喜欢“微行”,就是微服游玩,曾到扬州,让手下“遍刷寡妇处女”,供他享乐。史学家黎东方解释,“遍刷”,就是“一个不留”。明武宗在扬州遍刷了24天,才去南京。

就普通人而言,读历史,更关注细节,而不是大人物的文治武功。明史之所以好玩,就是昏君奸臣特别多,行事具有戏剧效果。仍说这个明武宗,他喜欢养豹子,捉老虎,带兵打仗,甚至下旨封自己为“威武大将军、总兵官、镇国公”。此番逛完南京,过江时又想扮渔夫,单独自驾小船去捉鱼,结果翻船受寒,得病而死。

明朝总共历时277年。正在读的这本《细说明朝》才340页,如果比起早前流行的7大卷《明朝那些事儿》,似乎不算细。可是,对比了相同人物的叙写,比如李善长、胡惟庸等,很明显,前书的细节才是硬梆梆的史料,而且来源更丰富。后书虽不至于“小说家言”,但口水太多,信息量反而小了。在胡惟庸谋反一案,朱元璋大开杀戒,各门各户被屠3万以上。这其中,牵来扯去,诬攀甚多,很考验史家的梳理。

《细说明朝》的作者黎东方,是梁启超的关门弟子,抗战时期就在重庆公众场合讲史,号称“讲史第一人”。当时他受欢迎的程度,绝不下于今日的易中天。

令人读明史,一方面会觉得生命如草芥如刍狗,另一方面会感到,明人视尊严面子重于一切生命和生命的一切。建文帝的将军平安,被朱棣所掳,被安置在北京。朱棣即位后还任命他为北京都指挥使;后来,又升他为后军都督府都督佥事。永乐七年,明成祖朱棣无意中说了―句:“平安还活着吗?”这句话传到他的耳里,他一羞愧,就自杀了。朱棣之问,或许真有不屑的成分,或许只是关心一下。平安的待遇,其实相当不错了,但说死就死,自尊心廉耻心也太强了。

还有方孝孺,那个被视为最有风骨的读书人。朱棣特别想重用他的,多次低声下气请他写即位诏书。方孝孺抵死不肯。朱棣说:我可以灭你的九族。”他说:“你即使灭了我的十族,又能把我怎样?”本来只有九族,大家说的都是气话,但朱棣就是要帮他凑成十族,结果门生也算一族,最后共杀了873人。换成今人,怎么也想不通,你信仰坚定也就罢了,把别人的命也不当命看,就太过分啦。这种思维方式在今天,可以算作 “恐怖主义思维”。为了信仰,居然拉了那么多条人命当垫背。

可见,古人的价值观里,生命确实不是最重要的,排名更前的是忠义之类的名誉。

读历史,最让人感叹的是,中国的人性与道统,多少年也没多大变化。明英宗23岁时,率50万大军亲征北元,一路被歼,最后向蔚州方向撤退。原因是宦官王振想带着皇帝,到自己故乡一趟,摆摆威风。刚走了一会儿,王振又顾虑到,大军会踏坏自己田地上的麦子,临时下令改道,转来转去,到了土木堡。王振不肯再走,要停了下来,等候他的1000多辆的私人辎重。于是,大军留在土木堡过夜遭到包围,酿成土木堡之变,英宗被俘。

唉,农民就是农民啊。这么说,也许有人会回一句:啊呸!你祖上不是农民?那更正一下好了,如此行事,是典型的“农民性”特征。还记得,前几年读网上新闻,有个空军的飞行员,为了在家乡父老面前炫耀一下,驾驶战斗机,绕道飞过自己的村子,俯冲时坠毁。之前,此人还致电家里,要族人看看他在空中表演。可见,无论是入了皇宫,还是当上飞行员,那一颗农民的虚荣之心,一旦膨胀,古今相同。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黎东方在《细说明朝》里叹息:“明代的官方文书上,只称北元的君臣人民为‘虏’。虏这样,虏那样,不写出对方君主或将帅的名字,不仅蒙胞读了会生反感,我们汉人读了也觉得刺眼。这一方面,显出明人的小气;另一方面也暴露了明人对北元的内情茫无所知。”这类情况,很像现如今,一发生棘手问题,就有人推而衍之,称这是“敌对势力”暗中破坏,而不愿探究更深层次的原因。所谓泛政治化,什么时候都是卸责懒政的中国式道统。

按照正统的史学观,“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历史是人民写的”。其实,读史时,最让人感到窝囊的,就是人民。明世宗时,倭寇横行无忌,仅六七十个人,就可以从杭州北边的新关镇向西,一路抢掠到内陆的歙县、绩溪、芜湖、太平府。他们蹂躏了几千里,杀戮了几千人。这般的人民,只是让长叹的数字而已。

那么,真正的人民在哪儿?依我看,人民也只能编编政治笑话,例如,成化年间,百姓挖苦官僚,称内阁三学士为 “纸糊三阁老”,与所谓“泥塑六尚书”凑成一对很流行的口语。或者,真正的人民,只能在 《清明上河图》、《金瓶梅》、《三言二拍》里头找。那里面的人民,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的。从这个角度说,经典文学艺术,确实是说了人话的人学,比史书更有温度。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