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如何识别医疗相关网络谣言

百年树人欢迎投稿

微信ID:bnsr100

❶ 邮箱:bnsr100@126.com

❷ 要求:成长故事、教育心得、 文学作品、时事/文化评论等

❸ 注意:标明是否二次投稿

❹ 长按右侧二维码,关注我

作者简介:徐姗姗,UC-Irvine 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北京大学医学部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现在MIT斯隆商学院就读。本文是由她的讲座内容删改而成。

我平常在微信上的校友群,专业群,兴趣爱好群,政治群等都比较活跃,观察到的一个现象是,除了少部分医疗专业人员组成的微信群之外,很多群都会广泛流传一些所谓“医疗小贴士”、“养生指南” 之类的帖子。内容质量低下,甚至可以说是满纸荒唐言。一些医生对此类现象忍无可忍,开办了一些公众号,目的旨在传播真相,抵制谣言,本文内容主要来源于两篇高质量帖子,一个是“健康不是闹着玩儿”的公众号菠萝写的“伪科学什么样” ,这个公众号是几十名MD,PHD一起合作的,大多有海外背景,另外一个是我北医的同班同学,友谊医院的朱一辰写的。

第一条:如果你在微信的标题内看到三个以上的惊叹号或者有 “秘”字样的帖子,我建议珍惜你的宝贵时间,不要打开了。

这类帖子的目的,是为了吸引眼球。因此语不惊人死不休,特别喜欢使用感叹号,一个根本不够,一般都有两个甚至三个!

我目前看过的所有医疗或健康相关文章,凡是标题里有两个以上感叹号的,都是伪科学,没有例外。我建议看到所有标题有三个以上感叹号的帖子,都不要打开。

如何识别医疗相关网络谣言

第二条:医疗相关的伪科学帖子,背后往往有商业目的,因此求转发的意愿超级强烈。

这帮人为何如此乐于制造各种伪科学谣言呢?根本原因还是为了赚钱。主要途径有两个:卖东西,或者卖广告。无论哪一种,关键都是要提升点击率和转发率。由于医疗行业利润高,与其它话题相比,医疗类伪科学帖,对传播显得非常饥渴。会使用大量的非正常手段。如果你偏听偏信,很容易中招。轻者损失财产,重者影响健康。

如何识别医疗相关网络谣言

上图是一个典型案例,既有包含各类夸张语言和惊叹号,明示指令你转发的标题,也有醒目的诱导传播的道德绑架。类似言论有“大爱无边,转发就是爱”或“造福全家和你身边的人”等。

请记住真正的科普帖子,没有人会用鸡汤文字和道德绑架来彰显自己的内容的分量。因为科学与这些杂质难以兼容。

一个典型的现象是,转发这样帖子的人,一般年纪都比较大。他们的科学知识储备不多,又进入了一个对养生医疗自然而然产生兴趣的年龄,对鸡汤文字没有抵抗。这些都是缺乏思维能力的表现。

如果你不想变成一个无脑的老人,我的建议是,和你的孩子一起成长。哪怕读一读生物医学相关的最简单的科普书籍,哪怕漫画书籍都可以。人到了一定年龄,学习思考能力会下降得非常快。但请你不要甘愿做一般的老人中年人。

第三类:伪科学帖子的用语都十分夸张乖张。宣扬的多是颠覆整个医学界的发现。

比如“美国宣布攻克癌症”。“美国科学家承认,化疗放疗没有作用!”。

现在的伪科学文章比以前进化很多,不仅仅是教你用隔夜茶防癌症了。骗子会抬出各种权威机构或权威人士,虽然你认真去查是查不到的;还会夹杂不少医学术语或科学名词,虽然用的驴唇不对马嘴,但这些简单的方法能够成功地蒙住一大票对舆论不熟的民众。

如何识别医疗相关网络谣言

如何识别医疗相关网络谣言

最后我列一个正常科普帖供大家对比:

如何识别医疗相关网络谣言

这类帖子,全篇行文平实,且大量引用详实的数据,通篇没有夹带私货卖产品或者卖服务,下结论比较谨慎,而结尾则恳请大家批评指教。

通过行文判断医疗科普的真伪,是相当简单粗略的,你可以通过掌握以下几点,进一步提高正确率:

1、学会翻墙使用google,用简单的英文,找到可信的资源。告别被假信息严重污染的中文网站和公众号。

2、努力系统性地阅读点科学书籍,而不是混在网络上看一篇又一篇来源、可靠性均不明的碎片帖子,和你的孩子一起成长。

3、懂得尊重愿意给你医疗帮助的专业人士,不管是在网络世界还是现实生活中。中国医生的劳动非常廉价,如果做不到尊重,至少不要伤害。

4、不要相信anecdote(轶事、个例),比如总有朋友提到自己隔壁家老王的那个小谁的二大爷吃了什么药,于是糖尿病、癌症、高血压等奇迹般好了。这种故事没有任何科学意义。只有在统一的条件下,进行严谨的大规模临床试验的结果,才是医疗证据。

在网络上求医问药,属于远程医疗远程咨询的范畴。我其实不鼓励这种行为,但是这样的求助帖子非常多。我建议有条件的家庭或者病人,有病时去一线城市的三甲医院就医。因为一线城市三甲医院的医疗水平还是值得称道的,大部分医生都会按照国际医疗指南进行治疗。虽然可能在硬件软件服务上和美国的顶级医疗机构有差距。

对二三线城市的医疗水平我不是很了解,所以无法推荐。只能说中国的医学教育和医师培养不是标准化的。你在美国的阿拉巴马州遇到的一名肿瘤科医生,很有可能和在哈佛附属医院遇到的医生水平差距没有那么大,因为他们都经历了类似的培训教育。但是你在协和医院的医生和你在驻马店铁道附属医院见到的医生那水平差别就大了。其根源是中国地方教育和资源的不平均,很多矛盾无解。

如果实在没有条件去大医院就医,只能在网上咨询,我推荐以下远程医疗与科普性网站、app和公众号。有些应用是收费的,但收费能相对保证一定的信息质量。

  1. 好医生(收费)

  2. 春雨医生(收费)

  3. 健康不是闹着玩儿(公众号)

  4. 医学界(网站,App,公众号)

  5. 丁香园(网站,App,公众号)

  6. 果壳网(网站,App,公众号)

  7. 大象公会(App,公众号)

  8. 咚咚癌友圈(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