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为什么,小挫折会让孩子大发脾气?

游游妈妈的故事:

下班回到家,游兴奋地告诉我:“妈妈,我跟外公学会裁纸啦!”不用剪刀,流畅地把纸沿着折痕撕开,这是游一直向往的技能。

她兴冲冲地要給大家展示。她拿了一张漂亮的橘色纸,先开始折,技术明显不熟练。

爸爸在一旁说:“你折得太轻了,得使劲一点才行。”“哼!”游表示不以为然。外公接着说:“她就这样,不虚心,不让别人教。”

游生气了,嘟着小嘴跑到一边,接着折纸。折好了,打开,压住一边,拉着另一边,一撕——

她确实没有把折痕压实,纸又厚,一撕就撕坏了个小口子。“哼!”她越发不开心了,但没有放弃,打算重新折一次再撕。

爸爸在一旁又说了:“你看,你就是没折好,所以没法裁整齐。过来,我折給你看。”外公说:“你这个小孩,你不让别人教怎么行!”

我开始有不好的预感,走过去坐在游的身后。游不理大家。继续折,然后打开,撕——这回彻底撕坏了,撕出一个歪斜的大口子。游爆发了。她把撕坏的纸狠狠扔到地上,双手紧紧抱在一起,低着头,缩进沙发垫子里。

爸爸说:“撕坏就撕坏啦。重新撕不就完啦!没什么大不了的。”外公说:“来,来,要不要外公再教教你。”

游开始尖叫,大喊:“不要!”我试图抱一抱她,她扭着身子把我的手甩开,捡起地上的碎纸,用力再扔出去。然后重新回到抱着胳膊,低头生闷气的姿势。

我也不知道怎么办好,就陪她坐着。坐了一会儿,我慢慢伸手去搂她,她没再抗拒。搂了一会儿,感觉她情绪平复了,但是气还没消。于是我说:要不要妈妈陪你,咱们再裁一次试试?“

“不要!”她立刻尖叫!爸爸又说:“这有什么可生气的!那么点小事!”外公说:“算了,来,外公給你片牛肉吃。”

我悄悄在游的耳边说:“你跟妈妈去房间里呆会儿好吗?”她默默点头。站起身看见地上的碎纸,她又抬脚狠狠踩了那些纸两脚。

我带她回到房间,关上门,坐在沙发上。她缩进我怀里,开始掉眼泪。我拍着她的背。就这样坐了几分钟,她抬起头来,擦了擦眼泪,说:妈妈,你給我讲个故事吧。我们讲了个故事。然后去吃饭。

最近在讨论“如何培养一个扛得住挫折的孩子”的问题,刚好就遇到了“裁纸事件”。这是我们家里比较常见的情景,对很多父母来说,类似事件应该也不陌生。

事情做得不好,或者是其实还好,但是没有达到自己的要求,孩子就表现出沮丧和巨大的挫败感。这种情绪状态很容易让父母担心:

◆这孩子怎么这么输不起呢?

◆怎么动不动一点小事就生气呢?

是啊?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呢?我冒着絮叨的风险,详细记录了裁纸事件的全部过程,只希望和大家一起来想这样一些问题:

◆当我们自己遇到挫折,大到工作中的失败,小到钉一颗钉子没钉好,会有什么感受?是每次都能淡然处之,还是多少会不开心

大家也许会同意,遇到挫折时我们都难免不开心,但是,发那么大脾气就有点过了吧?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

◆游游最终的情绪爆发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就是因为裁纸没裁好吗?(还记得爸爸和外公的左一言右一语吗?)

◆如果我们是游游,即便有成年人更为成熟的心智,在那样的情景里面是何感受?

◆在因为挫折或者失败而不开心的时候,我们自己希望周围人给予怎样的回应?

再回来看游同学的情况。当她因为挫折或者失败而表现出不高兴,周围人的回应基本分三种:

第一,否定情绪。“这么点儿小事,有什么可生气的。”

第二,归咎过去。“你就是刚才没折好,才会撕破。”

第三,极力宽慰。“没关系啦,这个本来就挺难的。弄不好很正常。”

先说头两个。如果你一直在看“游戏力”的相关内容,或者对孩子的情绪及心理发展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那么你应该能够认同:无论事大事小,因为做不好而沮丧,应该是大人孩子都会有的心情。只不过大人要么控制力更强,能够忍而不发,要么更擅长调整,坏情绪一会儿就过去了。孩子则需要大人的帮助,才能够逐渐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

那么给孩子指出过去的错误,让他吸取教训,总是应该的吧?也许平时可以。但当孩子(以及我们自己)处于负面情绪中,“被指出错误”不仅没有帮助,反而会让他觉得“那么点事我都做不好,我很差劲”。再加上对情绪的否定,那么多半会让孩子进一步觉得 “事情做不好就算了,我居然还发脾气、还哭,真是太失败了。”

再说第三个。虽然有这样的认知为前提,我还是不太能接受孩子的坏情绪,本能地,我希望她能尽快开心起来,所以,我常用的方法是第三种——极力宽慰她。我常用的安慰方法,除了强调“这事儿本来就不容易”之外,还有示弱:“妈妈也不是每次都弄得好。下次咱俩一起试试看。”

可是,这样的安慰往往也是徒劳,游并不买账,该生气照样生气。为什么“安慰”的效果不好,冷静想想,我的目的还是希望“坏情绪尽快消失”。说到底,无论是转移注意力,还是极力宽慰,貌似包裹着“接纳情绪”的外衣,其实是以关闭负面情绪为目的。但情绪是关不掉的,它被堵在那里,只会继续积累,更好的做法是給它一个出口,让它顺畅地排出。

这也是为什么在面对游的情绪时,很多时候,还不如我就闭嘴,安安静静陪着她,用眼神表示理解,用适当的肢体接触提供抚慰,让她“安心地”把情绪释放出来。

引用《游戏力》的话:“……孩子在亲密的陪伴下,让坏心情倾流而出。”

文章写到这里,你是不是能和我得出一样的结论:

第一:面对挫折和失败产生负面情绪,是所有人都会有的正常反应。

第二:导致负面情绪发展到情绪爆发的,往往并不是挫折本身,也不是孩子自己,而是周围的成年人采取了不恰当的回应方式。

培养一个有韧性,不怕挫折和失败,勇于接受挑战的孩子,应该是很多父母的心愿吧。那么怎么才能做得到呢?第一步应该是先从调整我们的回应方式做起吧。真正地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不急于堵截,而是给他一个畅通的渠道,陪他一起释放情绪。

游戏力工作室原创

微信公众号youxili123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媒体&合作请联络

info@youxili.org

游戏力

倡导以“游戏”为媒介的亲子互动,分享神经科学带来的成长启示。

已出版书籍:《游戏力》、《游戏力2》、以及游戏力实操图画书《天天游戏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