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社区分类治理雨花模式获全国社区治理创新成果奖

长沙晚报讯(记者 李卓)新楼盘型社区,楼上楼下“老死不相往来”;单位型社区则是迷你“熟人社会”,外来人难进单位小圈子……昔日的居委会,如今已变成不同类型的社区,如果管理还是“一片钥匙套N把锁”,显然不合拍。今年以来,雨花区与国家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合作,在全国率先开展社区分类治理课题研究试点,探索出在社会组织参与下,以居民服务需求为导向的社区“个性化”分类治理模式。昨日,记者从雨花区获悉,该区的社区分类治理模式日前荣获全国社区治理十大创新成果提名奖,为湖南惟一代表。

2014年,一场居民服务需求大调查在雨花区展开,收回的5800份有效问卷显示,原来,不同的社区,居民诉求大不同。

“调查结果让我们认识到,不同的社区,居民诉求不一,治理和服务应该分门别类差异化。”正如雨花区委书记邱继兴所说,雨花区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与分析,掌握不同类型社区居民服务需求的第一手资料,针对各类社区培育扶持亟需的社会组织,引进不同领域的社工人才,确定了各类型社区的基本治理模式。

雨花区试水分类治理,将全区111个社区、35个按村运作的社区筹委会分为七类:老旧城区型、单位型、新楼盘型、综合型、失地农民安置型、保障性住房型、商圈型。

试点社区分类治理后,侯家塘街道和韶山路社区将单位小区闲置的楼栋架空层改建为900多平方米的“邻里坊”和桑榆舒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根据居民的需求引进各类社工组织参与服务和管理,不管你是不是单位人,都欢迎来享受服务。同时,将每年5月20日定为“爱邻节”,动员街坊们端出自己拿手好菜或小礼物,敲开邻居的门,大声喊出:520,我爱邻!社区还特别设立O2O(线上到线下)邻里心愿墙,通过扫二维码加微信群或是用小贴纸,征集邻居一同合作圆梦。一来二去,“单位人”很快走出小圈子,融进社区。

红星社区首创了商圈型社区全年轮休与值班制度,居民们节假日随时可以来社区咨询、办理各项事务,对社区这一便民举措纷纷点赞。

分类治理催生众多社区特色服务品牌。廉租房社区丰园社区贫困失业人群集中,社区引进“晴天就业援助中心”,解决20多位残疾人和10余困难居民就业;安置小区型社区高升社区设立“同心梦工厂”,通过提供资金技术帮助,帮助居民创业,走出“坐吃山空”的困境。分类治理令居民满意度、归属感、幸福感大大提升。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