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你若温柔以待,阳光无处不在

你若温柔以待,阳光便无处不在,又何来的网络阴霾,又何来的暴力对待?都说人言可畏,究竟能让人“畏”到什么程度?

1935年的3月8日,中国著名女演员阮玲玉自杀身亡。一代美人的香消玉殒,透露些悲剧色彩,原因并不复杂。阮玲玉成名后陷于同张达民和唐季珊的名誉诬陷纠纷案,当时,一些报纸批评她是“狐狸精”、“祸水”、“罪人”之类,这些负面的声音满足了市井小民的“审丑”爱好。因不堪舆论诽谤,她于1935年妇女节当日服安眠药自尽。毫无疑问,阮玲玉是典型的舆论暴力的牺牲品,虽然那时候还没有网络,但是舆论暴力的基因却早早就根植在我们的社会里。

可是,朋友们啊!这一切本可以不用发生……

你若温柔以待,阳光无处不在

网络上恶语可畏

一些人隐忍压抑,一些人把命舍弃,为了一句清白,为了一丝尊严,守住为人之最后骄傲,一些人就此与我们永别。看着生命的绽放和凋零,顷刻间的思绪总是被打断,深沉的总是让人心头生出难过的滋味。

如鲁迅先生所言:“她们的死,不过像在无边的人海里添了几粒盐,虽然使扯淡的嘴巴们觉得有些味道,但不久也还是淡,淡,淡。”时至今日,舆论暴力依然不曾消失,只要我们内心的罪恶还未完全消失,由我们内心一些尚不能理性的情绪引发的舆论暴力行为依旧会继续上演,我们都可能成为下一个受害者。

今年上半年,台湾一名女艺人在家中吸氮自杀,她的遗书中吐露了内心的挣扎,控诉着外界长期的无端指控和言论压迫,尤其是网络暴力给她带来的困扰。同样的例子,并不少见,但是我们的反思或许用处并不大。因为总会有新的人不断地加入到网络暴力施害的大军,一些人悔悟了脱离出来,但是另一些人仍然会选择进去。

网络的普及化或许是网络暴力成型门槛降低的原因,但是真正利用这种低门槛助推网络暴力的却是“我们”。

我们有时候会受约束于规则,会埋怨规则限制了我们的言论自由,然而当我们满怀欣喜地使用这种“发声的权利”的时候,看看周围,多少粗俗语言,多少负面跟评,多少恶意诋毁,多少组团攻击,这是我们想要的吗?我们应该寻求的是理性对话的环境,让各种不同的思想可以进行合适的争辩,而不是骂,骂,骂!

骂,解决不了问题,也未必能够骂醒沉睡的人。除却白费的气力,我们还能得到什么更有意义的效果?很多时候,我们自认为代表标准的真相,我们自认为理性客观的分析,我们自认为自己说的很是有分量,然而我们用的却是恶毒的语言、丑陋的词汇,结果一切都不过就是我们自认为罢了!

一个现象很有意思,有的父母掉了钱财就问仔仔囡囡有没有拿家里的钱财,他们需要的不是孩子的解释,而是希望让孩子主动承认拿了钱财。是不是真的拿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父母心中认定的结果是怎样的。我们可以想象一下,父母都可以在一些情况下不信任自己的孩子,甚至是用恶毒的阴谋去构陷孩子,网络中出现的暴力舆论现象就不难被理解了,这是人性的劣根所在。

你若温柔以待,阳光无处不在

青少年时期培养阳光心态

然而幸运的是,青年学生是最容易醒悟的群体,多与他们接触,培养他们阳光的心态,号召他们进行阳光跟帖,能够得到很好的效果。要培养他们“不当网络施暴者”的觉悟,要培养他们“温柔以待”的处事方式,要培养他们“争当阳光传播者”的决心,必然能够抵消网络言论“恶动力”的滋长。没有了动力,火箭也要掉下来的,网络暴力的势头自然会急转直下。

你若温柔以待,阳光便无处不在!

作者:周成洋 编辑:阳光君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