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宜城荣膺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国示范城市”

本网特约记者何维国 通讯员杨春城 庄梦奇报道:11月28日,从“第一届中国新型城镇化高峰论坛及中国新型城镇化项目招商会”上获悉,宜城市从全国200余家参评城市中脱颖而出,荣膺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国示范城市”荣誉称号。全国共有3个城市获此殊荣,另外两个分别为四川省广安市、安徽省黄山市。

此次,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农业部、环境保护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旅游局的支持指导下,由城乡小康发展促进中心联合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国际休闲产业协会主办,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会工作专委会承办,经济日报社、中国中央电视台等单位支持的“第一届中国新型城镇化高峰论坛及中国新型城镇化项目招商会"于11月27日-28日在北京召开。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顾秀莲出席论坛、致辞,并为获奖城市颁奖。市委常委、副市长武义泉代表宜城市委、市政府接受颁奖,市政协副主席余大水参加论坛及招商会。

去年以来,随着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宜城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先后被确定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城市,成为全国仅有的8家“双试点”县市之一。面对这一历史使命,宜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围绕人的城镇化,聘请国家一流团队编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规划,构建新型城镇化动力机制,激活“人、地、钱”三大要素,并且召开市委全会形成决议,以2020年实现转移农业人口10.5万人为主要目标,统筹推进各项工作。

——高起点打造宜居宜城。秉承“天蓝、地绿、水清、路畅”的理念,将崇尚天然,呵护生态融入每个区域、每个角落,让城市更精致。将城区和乡村纳入统一保洁范围,率先在湖北省建立市、镇、村、户四级城乡垃圾处理体系,让乡村更迷人;积极探索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融资模式,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提速城乡路网建设,全域实现村村通客车;全域推广天然气等清洁能源进企入户,将自来水铺设至农村;按照“海绵城市”标准,增加城市排水管线15万米,提高市区防洪排涝能力,让生活更便捷。

——做大做强宜业之城。通过抓基地、兴产业,建设西瓜、生猪等特色产业基地,培育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等农业生产和服务主体,推进农业现代化,释放农村剩余劳动力;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培育龙头企业,本土企业襄大集团成为首家产值过百亿企业和“中国民营五百强”,直接带动当地超过5000农民就地就业、增收致富,该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263元,高出湖北平均水平3338元;通过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宅基地改革,增加农民资产性收入;通过实施主导产业倍增计划,打造工业经济走廊,推动产城融合,让粤宜高科等一批产业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纷纷落地生根,建立了农产品深加工、水晶加工、机械电子、精细化工、纺织服装五大主导产业,吸纳了数万农民进入工厂,大量农民转身成为产业工人;通过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物联网、互联网+等新技术,推动新业态迅速发展,农村物流“交(通)邮(政)合作”模式全国推广;通过当地农业资源与文化、旅游资源和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逐步形成融合特色种养、产品开发、休闲观光等为一体的新型经济业态,加快了人口转移与聚集;通过创新“非禁即许、非限即许、企业至上”管理体制,组建行政审批局,大力减少、下放审批事项,优化行政服务,打造全国最具投资吸引力的城市。

——提升幸福宜城指数。完善“零门槛、全覆盖、无差别”的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在“子女教育、就业创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保障、其他权益”等6大类22项城镇常住人口权益保障上依法有序破除户籍籓篱,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组建覆盖市、镇、村的三大医疗集团,创新诊疗方式。“先诊疗后付费”、“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让农民不出家门,便能和市民一样享受到同等质量的医疗卫生服务;实施义务教育“三年计划一年完成”工程,逐步实施高中三年免费教育,农民工随迁子女享受城市居民同等受教育权利;定期举办招聘会,免费为农民培训,设立创业基金,让农民就业创业畅通无阻;扩大住房保障范围,将公租房延伸到乡镇,公租房向常住人口全面放开。目前,宜城市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实现100%全覆盖、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99.92%、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9%,均已达到或超过《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20年目标。

据了解,社会各界对宜城的国家新型城镇化和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均很关注,今年第11期《半月谈(内部版)》“改革前沿”栏目专门聚焦宜城试点的做法和进展情况,刊发了对宜城市委书记李诗的专访报道“为基层深改当好先锋”。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