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振华:希望各国少说no或者不说no


解振华:希望各国少说no或者不说no

解振华:希望各国少说no或者不说no

解振华:希望各国少说no或者不说no

中国改革报、改革网记者 文帝 摄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中国代表团团长解振华在巴黎表示,希望各缔约方在谈判过程中少说no或者不说no,本着积极建设性态度讨论如何解决,提出积极的建议,“相向而行”推动谈判进程。

12月3日,中国代表团在巴黎气候大会主会场举行媒体吹风会,解振华就大会谈判进展介绍了有关情况。

解振华说,各国领导人参加巴黎气候大会开幕式并发表讲话,对达成巴黎协议、推动多边进程发挥了非常大的政治推动力。特别是习近平主席在开幕式上发表讲话,把中国的立场表达得很清楚,而且把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所做的贡献也做了说明,对中国下一步如何落实INDC(国家自主贡献方案)也做了全面阐述,让大会看到了中国积极建设性地推动大会进程的作为,一些国家领导人、部长、谈判代表,都对我国领导人在开幕式上的讲话给予了很高的正面肯定和赞扬。

截至12月3日,大会由开幕式转入代表级别的协议谈判已经有4天时间,5日将形成一个可供部长级别讨论谈判的文案。解振华表示,总体评价不乐观,主要表现是进展太慢。无论是谈判代表或领导人交换意见,还是大会发言阐述国内立场,主要分歧有4个。

一是协议的约束力问题。最后形成的巴黎大会协议是不是具有法律约束力,一种观点认为,谈判了这么长时间,如果协议没有法律约束力,很多国家是不能接受的,而且在德班平台的决定中明确写进去了,最后的结果应该是有约束力的。另外有些国家出于国内政治的原因和考虑,认为如果有约束力在国内通不过,所以被迫不参加。

解振华说,中方支持会议结果有约束力。习近平主席在大会开幕式发言时特别强调,我们希望这个结果或协议是一个全面的、均衡的、有力度的、有法律约束力的。这个大会结果应该适用于所有各方。不希望最后结果只有一部分国家参加,还有一些国家或者少数国家或者个别国家不参加。

为了把这两种立场融合起来,中方希望以协议+决定的形式解决法律约束力的问题,就是在协议中把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机制性安排也就是规则,作为协议的主要内容,大会通过后具有法律约束力,其框架、规则、机制各缔约方都应该遵守。而决定是一个政治决定,不需要各国的议会批准,各国政府只要参加了就要认真落实,将一些特殊性和实际困难放到决定中去,主要是各国INDC目标。

中方提出的这个方案得到了绝大多数国家的支持。解振华认为,经过一段时间的磋商、沟通、协调让大家相向而行,这个方案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二是力度问题。巴黎大会达成的协议或成果,如何让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有力度。目前已有180多个国家提交INDC,提出自己的目标、政策、措施,减排量占到全部减排目标的95%以上,表明所有的国家都在积极地采取行动,这是巴黎大会的一个成果。一些国家提出,现在的INDC还不足以控制温升2度,应该进一步提高力度。有一种意见认为要提出强制性要求,在现在INDC的基础上要进行审评,或者是整体的审评,要求各国根据与温控2摄氏度的差距进一步更新INDC来满足温控2摄氏度的要求。另一种意见认为INDC是自主自愿的决定,如果进行盘点、评审,差距是肯定出现的,要根据各国国情和能力自主决定是不是要提高力度。第三种意见就是根本反对定期评审,认为对发达国家可以提这个要求,发展中国家还没有得到资金技术的支持,不能接受这种做法。

中方立场非常明确,对于各国已经提交的INDC应该给予充分肯定,这是政治互信。为了搞清楚与长期目标有多大差距,中方支持搞定期的整体的“盘点”评估,不是就某个国家进行盘点,而是对整体的各国贡献进行盘点,盘点之后的结果会知道到底还有多大差距,在盘点过程中其实就是各国在交流学习最佳实践和好的经验做法,特别是好的、创新的、低碳的、气候友好的技术,这是一个互相学习、加强合作的过程。另外,发达国家应该履行义务,给发展中国家不断地提供资金支持和技术转让。在盘点过程中建立激励机制,在此基础上各国再自主决定是不是提高力度。这种机制考虑了各国国情,包容性比较强。

解振华表示,中国希望建立INDC+整体盘点+激励机制+INDC这种模式来解决约束力问题。这种模式是非侵入性的、是非惩罚性的、是促进性的、是建立一个激励机制的模式,用这种模式来解决协议的长期有效性和解决不断提高力度的问题,会有更大包容性。

三是资金问题。发展中国家最关心的是能不能解决资金问题,有些国家明确表示,如果连资金技术问题都不能解决,那么这次大会就不是一个成功的大会。中方也提醒各国代表团团长和大会主席高度重视,这次会议至少要把资金问题解决。

资金问题是《公约》和京都议定书明确要落实、而且发达国家在哥本哈根会议已经承诺,要每年提供1000亿美元的资金支持。

解振华表示,现在要兑现承诺,这没有什么可谈判的,这是国际政治互信很重要的一个表现。

目前,在资金支持上分歧不大,很多国家表示会兑现承诺,也有很多国家积极地提出资金要翻番。现在的问题是,以公共资金为主?还是额外的资金?还是把过去的援外资金“包装”一下算进去?还有一种意见是,现在经济困难拿不出这么多钱,或者是同意出但是没有定量的概念。

发展中国家要求这次会议上一定要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即从今天开始到2020年每年1000亿美元的资金支持,要有一个可预期的结果。2020年后资金如何筹措,大多数国家有共识,就是2020年前落实1000亿美金,2020年后应该将1000亿美金作为起点,继续增加资金支持。

中方认为,2020年前必须兑现承诺,2020年后发达国家要继续在1000亿美元的基础上增加资金规模,支持发展中国家提高能力。2020年后各国都要采取行动,资金量需求量很大,中方支持除以公共资金为主外,要把蛋糕做大,欢迎不同的资金渠道支持应对气候变化。如欢迎私营部门、基金会等部门参加。另外,有些发展中国家也愿意提供一些南南合作的资金支持。中国在过去3年中坚持用南南合作资金来支持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今年9月建立了南南合作基金,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提高减缓能力、适应能力和管理能力。

解振华强调指出,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发达国家提供资金的性质是不同的,发达国家是责任和义务,我们是自愿的。在发展中国家内部保持双边合作,通过这种形式来支持发展中国家,来把蛋糕做大。

四是新产生的协议与《公约》的关系问题。《公约》的基本原则能不能坚持,如何在协议的各个要素中体现出“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原则”;新的大会协议是替代了《公约》还是在《公约》下的阶段性成果,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立场。

中方立场是,巴黎大会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中的重要节点,巴黎协议应该是在《公约》下遵循公约原则和框架,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各自能力的原则、公平的原则之下的一个阶段性的、里程碑式的结果,不同意抛开《公约》另搞一套。

坚持共同但有区别、各自能力、考虑各国国情,各国采取行动,写入了中美联合声明中,也写进了利马会议决定中。这是中美两国在这个问题上的贡献。

解振华说,在这一点上各国有共识,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国家反对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

现在问题是原则上肯定了,如何在具体实施中、在协议的各个要素中,体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不同的责任。这一点在谈判中分歧比较大。有些国家主张,情况发生变化了,不要再按照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来区分了。另外一些国家坚持,要按照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来区分。

中方观点是,承认情况有变化,但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历史责任、发展阶段、能力上的区别没有本质上的变化,所以还是应该坚持这个原则,坚持这种区分。解振华说,即使是坚持了这种区分,也并没有影响发展中国家在减缓适应方面做得更多做得更好,中国就是一个例子。不只是中国,其他很多发展中国家也做了很多、做得很好。

在中法联合声明里,在减缓、适应、资金、技术、能力建设方面,在力度问题上,都体现了这种区分,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解振华说,中法做出了贡献,希望各种不同的观点以此为基础“相向而行,往中间靠”。这是一个基本原则,在原则问题上不能让步,但是在具体措施上可以采取灵活的态度,以积极建设性的态度解决问题。

解振华表示,中方在整个谈判过程中立场很清楚,习近平主席在开幕式讲话中也明确提出,我们不追求中国赢、其他国家输,我们希望共赢,找到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气候变化是一个全球性挑战,应该同舟共济、各尽所能、加强合作、合作共赢,这就是中方的基本立场。

(中国改革报、改革网记者 黄天香 刘梦雨)

【链接】

解振华呼吁更多企业

参与绿色低碳发展

“在向绿色低碳发展方式变革过程中,企业大有可为,节能、低碳、新能源等低碳产业的市场广阔,产业链长,关联度大,吸纳就业能力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既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走绿色低碳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12月3日在巴黎气候大会中国角举办的“共创绿色可持续城市”企业日主题边会上表示。

低碳产业是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面对日益增强的资源能源约束,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升级改变传统高耗能、高排放的发展模式,也是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解振华说,中国企业家一直关注应对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从最初致力于治理荒漠化,到转入保护中国的湿地、生物多样性、海岸带的红树林,再到现在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工业、建筑、交通等各个领域都能看见企业家们的身影。

解振华希望中国企业家们继续致力于绿色低碳的发展,同时也呼吁和号召更多企业参与进来,积极顺应绿色低碳的发展的国际潮流,主动参与国际竞争,加大对低碳技术研发和市场化投入应用的力度,努力培养企业的低碳文化,在努力实现企业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为中国和世界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中国代表团举办边会

探索可行达峰路径

解振华:希望各国少说no或者不说no

中国改革报、改革网 文帝 摄

12月2日下午,“发展中国家达峰方法和路线图探讨”专场边会在巴黎气候大会“中国角”召开。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副司长蒋兆理代表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致辞时表示,达峰不是简单的数字计算,也不是轻轻松松可以完成的。对于中国来说,达峰不仅需要付出艰苦卓越的努力,更需要借鉴全世界的有益经验,探索可行的方法路径,只有技术可行、效果明显,同时又符合绿色增长和成本效益的理念,才是真正可以落地的达峰路径。

在去年发表的《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中国承诺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且将努力早日达峰。

数据显示,我国2014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33.8%,相当于减少34.59亿吨二氧化碳。2011年~2014年中国碳强度累计下降15.8%,有望超额完成十二五17%的规划目标。

蒋兆理表示,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一员,对于与第三世界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如果中国可以摸索出一条符合现代可持续发展理念,实现环境与资源约束平衡发展的路径,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都是非常有益的。

蒋兆理希望中国的研究机构、国际智库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法学和技术路径,也希望广大发展中国家间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携手迎接绿色低碳的未来。

(中国改革报、改革网记者 刘梦雨)

解振华:希望各国少说no或者不说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