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大风水:朱元璋对南京不满意,谋划迁都,主要目标是这样几个地方

明成祖——王气在燕(连载之三):大风水:当年朱元璋听了一位高僧的话,定都南京,但南京王气已断

明成祖——王气在燕(连载之四)

金陵可王(下)

不过,朱元璋自己对应天府并不满意,这里最大的问题是位置偏南,作为吴王的王府可以,做为大明王朝的帝都,它距离北部、西北部的边疆太过遥远,“江南形势,终不能控制西北”。所以当国家疆域扩大之后,这里不是都城的最佳选择。

明代就有人认为,金陵这里形势散乱,长江去而不留,不宜做为帝王之都。实际上,在朱元璋的规划当中,应天府并不是都城的惟一选择,他在洪武元年的一份诏书中说,要以金陵、大梁为南京、北京。

这里所说的大梁,就是汴梁。《国初事迹》记载,朱元璋认为,过去以应天府(即金陵)为都城的六朝,国运不昌,历时短暂,因此他一直便有迁都的意向,只是找不到合适的地点。夺取汴梁之后,朱元璋亲自前去察看形势,得出的结论是汴梁无险可守,属于四面受敌之地。

关于汴梁、洛阳一带是否适合做为都城,历史上说法不一。《北史·齐本纪》载,北魏时期,权臣高欢就曾经建议皇帝迁都到鄴,认为都城洛阳久经丧乱,王气衰尽,周围形势虽然有山河之固,但土地偏狭。高欢如此评价都城洛阳,当然有他的私心,而且他的大本营在晋阳,考虑一切问题,都从自己的立足点出发。

高欢立论的根据,除了考察洛阳的形势与物产,更重要的是所谓“王气”,洛阳王气衰尽的说法大概有其道理。北魏之后,鲜有正式以洛阳为都城的朝代,隋唐时期以洛阳为东都,地位虽然重要,与正式的都城总是不同。

大风水:朱元璋对南京不满意,谋划迁都,主要目标是这样几个地方

除了汴梁一带,可以做为都城的地点还有长安,有人曾经提议迁都长安,被朱元璋否定,理由是“漕运艰难,且已之。”

帝都之地,宫苑百司,臣民聚集之地,日常需要消耗大量物质。长安地理偏僻,物产不丰,漕运的路途遥远而且艰难。更重要的是,秦汉隋唐等朝代定都长安,历时长久,长安的王气早已经衰微,不宜定都。

到了洪武二十四年八月,朱元璋又开始认真地考虑迁都长安,还派皇太子朱标巡抚陕西,考察关中形势,选择适宜迁都的位置。同年十一月,朱标返回南京,呈献考察的成果,父子之间应该有过相应的讨论。可惜几个月之后,年轻的朱标病死。

皇储早亡,让朱元璋大受打击,迁都关中的事似乎就此放弃。方孝孺在为皇太子朱标写的挽诗中提到过此事:

相宅图方献,还宫疾遽侵……关中诸父老,犹望翠华临。

实际上,朱元璋并没有完全放弃迁都的念头。洪武二十七年,一天早朝之后,朱元璋在华盖殿召见国子博士钱宰等几位老臣,和颜悦色,请大家坐下,一起讨论金陵的形胜。讨论的细节不得而知,讨论的主题,是当初定都金陵是否合适,能够让朱家的江山绵延万世。

这时候,明朝建国已经二十多年,朱元璋还与大臣们讨论这个问题,说明他心中疑惑深重。钱宰回去之后,认真撰写了一篇《金陵形胜论》,把朱元璋定都金陵与周朝定都洛邑、汉朝定都长安相比,认为金陵的形势和气运更胜过洛邑和长安:

观之钟山龙蟠,石城虎踞,莫不在左盼右顾。奠此皇畿,以牡其基。秦淮之水,玄武之湖,莫不委蛇盘旋,自大江入以固其襟抱。而江、汉二水之朝宗,金、焦两山之对峙,雄伟宏丽又若是,其地之形胜,诚天地间之伟观也。

未完待续

——节选自《原来皇帝也算命》 于左 著,团结出版社20128月出版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