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儒道互补”解密“钗黛合一”

梦幻君按

自打《红楼梦》传世以来,读者就仿佛分裂成两大阵营。一派褒林贬薛,一派扬钗抑黛。双方可以争到“几挥老拳”的地步。然而,“拥林”也好,“拥薛”也罢,双方的潜意识中,却默认了一个共同的前提:钗黛对立,不可调和。真的如此么?

“儒道互补”解密“钗黛合一”

儒道互补

“儒道互补”解密“钗黛合一”

儒家入世,乐观积极;道家出世,消极退避。前者重“(天)理”, 有一整套严格的规范;后者重“(真性)情”,主张自然无雕琢。道家重养性,崇尚天然,可用芙蓉来象征;儒家讲实用,追求功名,可用牡丹来象征。反映到文学上,前者为现实主义,后者为浪漫主义。中国的传统是“风(代表现实主义)骚(代表浪漫主义)并举”的,两者各有短长,不相上下。

儒家和道家最初是对立的,但最终走到了一起,以致于相互补充,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一条基本线索,这就是所谓的“儒道互补”思想。它是在“情”与 “理”之间寻求统一。中国古代传统的士大夫很少有纯粹的儒家或是道家,他们往往具有进取与退隐的双重矛盾心理,但最终将两者折衷,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来处世。

钗黛合一

庚辰本第42回总评:钗玉名虽二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今书至三十八回,已过三分之一有余,故写是回,使二人合一。请看黛玉逝后宝钗文字,便知余言不谬矣。

在我看来,宝钗似乎是一个儒家人物,谨言慎行、积极进取,近乎 “圣人”;而黛玉则更像一个道家人物,自然率真、灵动飘逸, 婉若“仙子”。前者是主流、正统, 因此为“(蘅芜)君”;后者为辅助,因此为“(潇湘)妃(子)”。

宝钗与黛玉,一儒一道,一“圣”一“仙”,似乎是理想中的人物。一个现实,一个浪漫;一个可敬,一个可爱。在我看来,谈恋爱是黛玉好,因为她浪漫;而娶妻则要宝钗这样的,因为她现实。黛玉是理想的情人,宝钗是理想的妻子。两者不可兼得,是古往今来男子的一大遗憾。因此,“钗黛合一”可能是作者的一种理想。

但实际上,这种理想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可卿名为“兼美”,身兼黛钗之美。可卿之死,象征着“兼美”理想的破灭。

黛玉和宝钗也许是一种象征。宝玉在钗黛之间的犹豫(虽然倾向于黛玉,但仍嫌不够坚定,常常见了“姐姐”就忘了“妹妹”),也许正表明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在进取与退隐之间的一种矛盾心理吧?钗黛从一开始有敌意,到后来结为金兰之契的过程,可能象征着儒道之间从对立走向相容互补的过程。虽然“兼美”不可得,但折衷是可以的。折衷的结果就是湘云。

也许,每个人的都有这矛盾的两个方面,但最终往往是“钗长黛消”。 最初是天真直率,后来则逐渐变得世故。过于世故固然不可爱,太天真又未免不合时宜。所以,一般人还是采取了中庸之道。

湘云的意义

大观园中的出色人物,除了黛钗之外,接下来大约就是湘云了。 三人中,她身世最苦,却又最为豁达,是大家比较喜爱的一个人物。很显然,红楼的爱情纠葛的焦点一直是集中在钗黛二人身上,湘云似乎置身事外;但是,又出了金麒麟,似乎将二人联系在一起,因此有了湘云嫁宝玉之说。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写湘云呢?难道有了钗黛二人还嫌不够热闹么?

湘云让人想起东坡,一个同样亲切可爱的人物。他“奉儒家而出入佛老”。一方面,忠君爱国,抱负满怀;另一方面,又常思退隐,推崇陶(渊明)诗,但从未真正归田。湘云也是这样。她介于钗黛玉之间,亦儒亦道,自由出入,灵活洒脱,颇有名士风度。因此,虽然在三人中身世最为悲惨,仍然豁达爽朗,是最具生命力的一个。

湘云最初受宝钗影响,倾向于儒家,如她向宝玉所说的仕途经济;后来,与黛玉也颇为知心,如凹晶馆联诗。这是中国古代士大夫常走的一条路:最初总是希望能够“学而优则仕”,有一番作为;当理想受挫、四顾茫然时,便思退隐,寄情山水。潇洒如李白者,也不能免俗。因此,湘云所说的仕途经济,并不算是她的缺点,而是她性格中不可或缺的一面。她虽有些正统的迂腐气,但又不像宝钗那样热衷。少了这一面,就不是湘云了,她代表着中国传统士大夫的形象。唯其身世悲苦,则更显其洒脱。

对于我们来说,钗黛是理想化的人物,离我们太远;而湘云这样的人则更为亲切,让人喜爱。

(本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更多内容关注微信:梦幻红楼!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