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骗子的骗术与白银的故事


明朝骗子的骗术与白银的故事

《杜骗新书》是明朝人张应俞写的一本专门描写明朝骗子手法的小故事集,里边通过江湖见闻和自己的描述,描写了当时形形色色的各种骗术,是中国第一部描写骗子手段的故事集,作者通过剖析各类江湖骗子的骗术手法,告诫世人谨防骗子,以免受骗上当,以杜绝欺诈的社会现象。书中描写的骗术有很多仍然被现在的骗子们使用。

在书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和正史不一样的晚明市井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人们不再假道学,也不再对金钱持批判态度,人们纷纷卷入商品经济的大潮,为了追逐自己的金钱利益不顾社会道德和礼义廉耻,在很多人感叹“世风日下”的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那个时代的金钱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

一 成锭假银换真银

《杜骗新书》中的《换银骗》有《成锭假银换真银》一节,详细介绍了调包计这种古老骗术的使用,内容是描述了一个泉州客商孙涛携带白银百余两前往南京买布,途中遇到了诈称兴化府人士的骗子汪廷兰,孙涛是老实人,因为是老乡就一起同行,在芜湖坐船的时候,孙涛称他“尚未倾银,有银一绽细丝十二两重,若有便银打换为妙”,换做今天的话就是没有零钱,想和孙涛换一下,孙涛见他果真有一块十二两重的金花细丝纹银,就同意以八九钱重的,只有九成成色的散碎银子给他换。

接着汪廷兰开始显摆他的银子,拿着银子让船上的客人观看,还在银子底部写上了字,孙涛认为他太张狂了,其实他不知道这也是骗子的手段,先通过展示让被骗之人转移视线,放松警惕,接着骗术就开始了,两人用称将银子称好后,用棉纸包成两包,汪廷兰故意将包拿错,将细丝纹银塞入袖中,孙涛当然不干了,说他拿错了,“汪即替出那假曹,亦绵纸包与真银一样,交与孙收。

孙接过手,亦微开包紧,见银字无异,慨不深省,即锁封笥箧中。”在这一拿一放之间,骗子已经得手了,孙涛见还给自己的银子被棉纸包着,银子上有汪廷兰刚才写的字,就没再仔细看,直接扔进了箱子里,等到了南京买布时再看,银子已经变成了锡块,后悔也来不及了。这套骗术和现在大街上卖假iPhone手机的手段一样,给你看的是个真手机,一转身就换成了假的。

明朝骗子的骗术与白银的故事

晚明城市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金钱观发生了巨大变化,追逐金钱成为新的时尚

骗子汪廷兰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完整的行骗经过,也为我们揭示了明朝人的日常生活和白银的使用,故事中骗子汪廷兰拿出的是一锭细丝银十二两,是足银。明朝是白银大规模货币化的时代,但是明朝的白银不是制式货币,也就是各种各样重量和成色的都有,而且白银的币值太大了,《水浒传》里曾经对吴用怂恿渔民阮氏兄弟参与生辰纲抢劫活动做了生动的描述:

但见吴用取出一两银子,付下阮小二,就问主人沽了一瓮酒,借了个大瓮盛了;买了二十斤生熟牛肉,一对大鹅。”吴用不是宋江,没那么多钱挥霍,就给了小二一两银子,可就这一两银子,不但买了酒,还买了二十斤生熟牛肉,一对大鹅。这还不算,还有下文:“阮小二道:‘我的酒钱,一发还你。’店主人说道:‘最好!最好!’”穷的揭不开锅的阮小二还狡猾了一次,借着吴用这一两银子的东风,将欠店家的酒钱也一起还清了,而且按照店主人的语气来看,这酒钱欠的时间也不短了,这一两银子真够能挥霍的,不但四个人大吃了一顿,连陈年老账也还清了。这说明当时银子的贵重程度。普通百姓要想花钱,就必须像故事里的骗子汪廷兰一样,拿称把大银子换成小块碎银才能花出去,这就造成了银子使用的不方便。

白银使用的第二个麻烦是成色,因为各家的白银纯度不一样,所以除了重量,还要看成色,老实人孙涛的碎银子只有九成色,不如骗子的银子质量好,所以当骗子提出和他换时,他自然愿意,而且是用八九钱的银子换十二两,占了大便宜,最后上了大当。可见当时白银使用的麻烦程度和一些必须的规则,白银在兑换的时候肯定有损失,足量的白银在兑换日常普通的银子时,因为其纯度不同就会造成兑换损失,大家也都默认也这种损失,连国家也是一样。

政府从百姓手中收税收上来的银子肯定是杂七杂八的散碎银子多,纯度都不够,这就需要政府统一将这些白银融化后再铸成高纯度的银锭,这其中就会造成很多损失,因为纯度上去了,白银重量就不够了,这种重新铸造的损失叫做火耗,这些火耗就成为明清两代政府头疼的官员贪污手段。实际上在明清两代,白银的使用极为麻烦,据说一个票号的伙计在学徒的头四年唯一的工作就是辨别白银的成色和重量,以防上当。故事中孙涛就是没有辨别出锡和银的区别,被人将银子掉了包,可见当年用银子也是需要点眼力的。

明朝骗子的骗术与白银的故事

二 强盗银铺抢劫银锭

《杜骗新书》的《强抢骗》中介绍了两个强盗抢劫银铺的案例,第一个内容是一个县城有一家银铺,东家家里有些钱也有信誉,那些交税的农民们经常把需要交的税银交个他铸成元宝交税,一天晚上他正在火炉边煎银子,一个骗子拿了片膏药在门外呼救,说是自己被砖头砸伤了,想进屋借着炉火烤膏药,该银匠将强盗放进屋,结果强盗将烤好的膏药直接拍在了银匠的脸上,抓起铺子里的银子就跑,这就属于明抢了,银匠追赶不及,徘徊数十步,只好自认倒霉,怅然而回。

还有一个故事讲述了一个河南商人孙韬,将自己卖布获得的白银拿到银铺去煎熬,并将铸好的白银放在桌子上,正在这时,“有一盗径入其铺, 将石灰撒其目。二人救目不暇,盗即将桌上所包之银拿走”,孙韬前去追赶,却只捡了包铁疙瘩。

这两个故事里的骗子已经没有任何技术含量,属于直接骗开门后明抢。除了故事里的抢劫活动,故事里也向我们展示了当年白银使用的一些细节,这两个故事都发生在金银铺,因为白银使用的繁琐,金银铺就适应时代的要求发展起来,除了打造金银器和首饰,金银铺还承接了官府和民间的白银打造和鉴定业务,因为明朝中期以后,官府收税都收银子,因此必须将白银统一铸造成官府规定的样式和重量才能上缴,故事中的银匠就负责将乡亲们的散碎银子铸造成统一的银锭交给官府交税,结果却遭遇了抢劫事件,从这个故事也可以看出,明朝中期以后,白银已经成为正式通货并获得官府的认可。

《杜骗新书》为我们展示了种种骗术的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古代白银使用的种种繁琐过程,实际上正是白银使用的不方便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商品的流通和商业的繁荣,货币使用的不方便造成了经济生活的混乱。几百年后我们进入了纸币时代,也迎来了电子货币的时代,随着银行卡,支付宝等新的支付手段的出现,也许有一天我们可能连纸币也看不到,这也是历史的一种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