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江苏再增7院士!江浙缘何盛产院士,人才辈出?战乱?人口迁徙?

“最江苏”导读:2015年度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增选院士名单近日揭晓。中国科学院院士新增61名,我省有3人当选,分别是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沈树忠、南京大学的邹志刚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宣益民

中国工程院院士新增70名,我省有4人当选,分别是来自于东南大学的王建国、南京林业大学的曹福亮、扬州大学的张洪程和南通大学的顾晓松。新当选的两院院士名单中,也有不少是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的杰出校友。

江苏再增7院士!江浙缘何盛产院士,人才辈出?战乱?人口迁徙?

全国“两院”院士今年共增选131人 江苏省新增7院士

据统计,截至目前,江苏籍贯两院院士共96人,其中,科学院43人,工程院53人,都位居全国省份第一名。

院士风采

江苏再增7院士!江浙缘何盛产院士,人才辈出?战乱?人口迁徙?

沈树忠:沈树忠团队一直在寻找二叠纪生物大灭绝的“罪魁祸首”,研究内容被编入美国大学教材

江苏再增7院士!江浙缘何盛产院士,人才辈出?战乱?人口迁徙?

邹志刚:媒体圈少了位优秀的记者,但科学界却因此多了一位光催化领域的中国科学院院士

江苏再增7院士!江浙缘何盛产院士,人才辈出?战乱?人口迁徙?

宣益民:首次提出了纳米流体对流换热的理论模型、首次提出了纳米流体热扩散的概念

江苏再增7院士!江浙缘何盛产院士,人才辈出?战乱?人口迁徙?

王建国:先后在30多个城市完成60多项设计,最近的一件设计作品为南京牛首山游客服务中心

江苏再增7院士!江浙缘何盛产院士,人才辈出?战乱?人口迁徙?

曹福亮:作为公认的“银杏专家”,在花、果、叶、材、外种皮、观赏等多用途银杏新品种选育方面取得突破

江苏再增7院士!江浙缘何盛产院士,人才辈出?战乱?人口迁徙?

张洪程:他的研究成果,改变了千百年来亿万农民弯腰屈背的繁重劳作历史,是农民爱戴的“泥腿子教授”

江苏再增7院士!江浙缘何盛产院士,人才辈出?战乱?人口迁徙?

顾晓松:1980年毕业于南通大学并留校任教,此后,他35年的学术生涯一直没有离开过南通

江浙为何人才辈出?

两院院士增选刚刚结束,江苏又增加7名院士,来自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扬州大学等高校。浙江也新增了6名两院院士,其中浙江大学占到4位。为何江浙盛产院士?自唐代以来,北方战乱导致人口与经济文化重心移至江南一带,使江浙地区后来居上,人才辈出。

经济发达、风景秀丽的江浙沪地区,如今又多了个美名——院士摇篮。本次统计的区间为1955年到2015年这60年来当选的两院院士籍贯,其中包括了外籍华裔院士(非华裔的不做统计),双院士的情况只统计一次,从结果上看籍贯为江苏的院士人数高达450人,籍贯为浙江的院士人数也高达375人,远远超出其他省份,另外广东籍贯的院士也有145人,山东的有143人,福建的则有139人,另外籍贯为湖南和安徽的院士人数也都超过了百人,而这七个省份也均是传统的院士出产大户。即使从出生地来看,1955-2009年期间,院士人数在50人以上省市有14个,但主要集中在华东、中南、华北和西南等地区经济文化较为发达、基础教育发展水平高的省市;其中,江苏、上海和浙江等“盛产”两院院士,三地出生的院士均在200人以上。

民间有句顺口溜,“江南的才子山东的将,西北的黄土埋帝王。”传神地勾勒出中国各地的人才禀赋和分布特点。为何江浙一带人才辈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唐代以来经济中心从北向南的迁移。

从状元之乡到院士之乡

江苏再增7院士!江浙缘何盛产院士,人才辈出?战乱?人口迁徙?

唐代以来,中国历史上一共产生了416位状元,江浙占了114位,素有“状元之乡”的美誉。明清时期的202名状元中,仅苏州地区就有35名,占全国的17%。范仲淹、钱谦益、沈括、龚自珍、徐霞客、顾炎武、王阳明、黄宗羲、吴敬梓、章太炎、罗振玉、翁同龢、张謇、蔡元培等名家鸿儒都出自江浙。

1684年,康熙帝南巡,面对江南大小官吏,皇上吟出“东南财富地,江左人文薮(sǒu)”,表达了对江浙经济、文化地位的赞叹。也难怪康熙由衷褒扬,有清一代,不论是文人学士还是达官显宦,按籍贯排名,江浙两省都凌驾于他省之上,总数占到全国的半数左右。

清末太平天国兴起,长三角战乱频繁,江浙文运稍衰,湖湘、岭南两地后起直追,走出了一大批扭转历史走向的军政领袖和文化人才,但整个19世纪,湘、粤仍难与江浙抗衡,直到20世纪,江浙在中国文化学术领域的霸主地位从未动摇。

这从新中国建国前后两批院士的区域分布即能看出端倪:1948年,南京国民政府遴选的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共81人,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两大类,基本上汇聚了当时学界的顶尖人物,其中,江浙籍35人,占43%。1955年公布的中科院64位学部委员中,江浙学人25人,占39%。

1955年以来,仅杭州高级中学就走出了47位院士,包括:马叙伦、陈达、陈望道、陈建功、潘天寿、徐匡迪……而在浙江科技馆展出的中国科技史上泰斗级人物,更是多达350位,包括竺可桢、钱学森、茅以升、严济慈、苏步青等在内,他们的名录镶满了科技馆的十几面墙。

战乱成就江浙

江苏再增7院士!江浙缘何盛产院士,人才辈出?战乱?人口迁徙?

宋元时期人口迁移

为何江浙一带易出名人?这与我国自唐朝以来经济中心从北向南迁移有关,随着大量的北方人南迁,文化中心与人才中心也随之向南推移。

我国古代最早开发的是黄河中下游地区,这里是古代政治经济中心,自然也是人才文化中心。东汉以后,北方频繁的战乱使黄河流域的经济受到沉重打击,人口大量南迁。唐代,由于经济发展,国家安全,北方有所恢复和发展。然而,公元755年,安史之乱在黄河流域爆发,北方又陷入战乱之中,经济中心由此开始南迁,导致第二次人口南移。直至北宋灭亡,南宋定都杭州,将北方大部分人才带到了江浙一带。这时江浙一带,各类官私学校的数量在全国居于前列,而当地人们受教育的机会也大大高于其他地方。由于宋朝以文立国,重文轻武,再加上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影响,使当时的科举考试盛行,读书人地位增高,沿及明清,有些人为此甚至走火入魔。比如吴敬梓笔下的范进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人口大规模南迁,为南方提供了大量劳动力和技术人才。大量来自北方的精英人物,加上江南地区优越的开发条件,优势就显现出来。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之下,南北方之间人才数量的对比更加悬殊,地域人才集团的分布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

人多地少,读书谋生

江苏再增7院士!江浙缘何盛产院士,人才辈出?战乱?人口迁徙?

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百姓日益富裕,人们不再为饥荒所困,人口大量增加,出现了人多地少的趋势,人们除了耕种土地外,读书成为另一种谋生手段。在传统的农耕背景下,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个人通过科举进入官场,会为整个家族带来很多好处。这使得经济条件好的家族不遗余力保证子女读书,考得功名,以光宗耀祖,增加家族的优势。鼓励孩子读书就成了一种风尚,所谓“耕读传家”就是这个道理。经济发达,教育的投入也增多,人口受教育的机会增大,成才的机会也多。这就形成了良性循环。此外,江浙地区自然地理环境优越,毗邻大海,水网密布,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江山秀丽、美景众多,为财力和智力的增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相比之下,像青海、宁夏等地区,由于地理气候环境恶劣,人们生活普遍穷苦,因此他们最为关心的是自己的生计,读书人自然不多。青、宁地处黄河流域的源头,距中原文化、长江文化较远,且长期生产力低下,经济落后,当地的教育投资势必不如其他省区。另外,青海和宁夏解放时的人口城镇化水平仅为6.7%,人口密度低,产生院士的几率自然也就低。

家学传承,同乡提携

江浙地区历史上即以家学渊源著称,很多院士出身书香门第。这方面比较典型的当推浙江钱家。这个家族在最近100年间,先后出了一位诺奖得主钱永健、二位外交家、三位科学家、四位国学大师、五名全国政协副主席,还有十八位两院院士。刚刚去世的钱学森就是这个家族的代表人物。

另外,江浙人极重同乡情谊,不论是经商、做官,还是切磋学问,都极力帮衬,相互提携关照。这种同乡之间的相互提携,给人才的成长提供了很多机会。明清时期,无论科考还是当官,拜同年、拜乡谊的风气贯穿始终。到了民国初年,蔡元培执掌教育部后,在他的提携下,江浙学人尽据要津,形成了把持中国教育界和学术界的垄断局面。当时的教育部高级职员中,包括次长和三位参事、两位司长,都籍隶江浙两省。

江苏再增7院士!江浙缘何盛产院士,人才辈出?战乱?人口迁徙?

(蔡元培和鲁迅)

蔡对浙江同乡的关照提携,在鲁迅身上可见一斑。1912年民国肇始,蔡元培作为革命元老出任首任教育总长,而鲁迅正待业在家,蔡元培即伸出援手,聘鲁迅任职教育部,开始了他长达14年的教育部官员生涯。1927年,鲁迅离开教育部后,与许广平来到上海,生活一时没有着落。蔡元培时任政府大学院院长,特意为鲁迅安排了一个“大学院特约撰述员”的职位。这可是名副其实的美差——鲁迅既不用从上海到南京上班,也不必作任何研究,月薪高达300元。鲁迅前后拿了4年多薪水,共计14700元大洋,有人折算,约合黄金490两。后来,鲁迅因在该岗位上“绝无成绩”而遭大学院裁撤时,蔡元培还替他说情,设法阻止。

招生限额,百里挑一

江苏再增7院士!江浙缘何盛产院士,人才辈出?战乱?人口迁徙?

自从唐代以后北方战乱人口南迁,江浙一带形成了深厚的习文重儒的文化氛围,改革开放后,江浙因地利之便而开风气之先,大力加强对外文化教育交流,与中西部相对封闭的教育环境比较起来,继续保持着领先的人才优势。现今,江浙地区的教育资源和生源素质都好于北方。近日北大公布校长实名推荐的中学名单中,以江苏为最多,表明我国的基础教育重心依然在这个地区。为了缓解这种局面,国家在高等学校招生制度上通过限定名额来避免过大差异。其实这种办法自宋代起就有了。宋代规定了各地举人的名额,因为江浙一带考生众多而名额与其他地区相差不大,最后就产生如欧阳修所说的那样,东南“百人取一人”,西北“十人取一人”的现象。明清的举人选试分为南北卷,不管有多少人进入省级考试,最后选择的时候各地人数差不多,避免地区差异太大。

这些政策客观上也给江浙的读书人造成了更大的压力,逼迫他们更加努力读书,这也许是此地人才辈出的另一原因吧。

综合《文史参考》,新华网,搜狐网等。

【最江苏】:第一时间发布、解读江苏最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民生动态,用原创荡涤纷杂,用思想解读资讯,用情怀传递观点。

※欢迎关注“最江苏”微信公众号(微信号:zuijiangsu)←长按复制,看更多精彩内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