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剩余价值”宋冬年度收官展 改造废弃物的艺术美学

“剩余价值”宋冬年度收官展 改造废弃物的艺术美学

“剩余价值”展览海报

12月19日,宋冬年度收官展“剩余美学”将于佩斯北京展出。从艺至今二十余年,宋冬以生活为本位的日常品创作,将现成品转换为当代艺术的创作方式让人印象深刻。这背后有故事,有情感,有思想,更有深度。这一次,让我们再一次沿着他以“废弃物”为主题的创作,重温十年前的经典前传。

【“剩余价值”:延续“三部曲”的情感线索】

“剩余价值”是人们在已有价值之外再认识的价值,是人们忽略的价值。不涉及剥削,而关乎发现和创造。是“无用之用”。

——宋冬

“剩余价值”宋冬年度收官展 改造废弃物的艺术美学

“剩余价值”宋冬年度收官展 改造废弃物的艺术美学

将“废弃物”组合为装置作品

佩斯北京将于2015年12月19日至2016年2月27日展出“北京之声——宋冬:剩余价值”。“北京之声”作为佩斯北京重要的年度项目,将延续对中国当代艺术的现实、现场和现象的高度关注,以宋冬的最新创作系列“剩余价值”呈现艺术家以日常“废弃物”为对象的观念探索。今年10月,宋冬于香港成功举办了双空间个展“草图”。而即将开幕的佩斯北京新展将作为2015年的收官力作,展现宋冬旺盛的创作力及艺术理念。

宋冬新作“剩余价值”可以被视为“物尽其用”和“穷人的智慧”系列的延续。在“物尽其用”中,宋冬以当代艺术的手段完成了对日常物品价值的重新确认,这组有着浓重中国家庭气息的作品在世界范围内引起轰动和强烈共鸣,验证着宋冬作品中个体情感的普世性。而在延续的系列“穷人的智慧”中,他将个体记忆与大众记忆交织在一起,去呈现从市井生活的窘迫中爆发出的创造力。

新系列的标题“剩余价值”取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但与这种冰冷而绝对的理论相反,宋冬自己的价值坐标中始终贯穿着一条情感线索:通过艺术的手段去处理他与物品、与家人、与生活之间的关系。

在“三部曲”的最新系列“剩余价值”中,他进一步探索了日常物的美学价值。这组作品均改造自垃圾废料,它们在被废弃之时便已经失去了其原本的使用价值,艺术家将这些日常之物的外在形式与内在功能剥离,呈现出有着独特视觉愉悦感的抽象装置。

在“三部曲”的起始作品“物尽其用”中,宋冬用艺术来帮助母亲,并通过与母亲共同完成这个持续性的作品,将艺术正式“引入”了他个人的家庭之中,成为了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存在。这意味着艺术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不再局限在创作阶段,而成为了日常的组成部分。

宋冬的“三部曲”贯穿了一种来自底层的市井智慧,这种由生活赠予的机智形成了作品中时常闪现的“轻盈感”。这种轻盈化解了现实主义作品的“刻意感”,以他标志性的“不做白不做,做了也白做,白做也得做”的态度将艺术的负担卸下——也只有如此,才有可能真正接近“生活就是艺术,艺术就是生活”的理想状态。

宋冬的探索以无限接近日常的方式出发,不断发掘日常生活中间最具价值和意义的层面,建立起艺术与生活之间的转换通道。这个“通道”看似建立在空间场景乃至形式的外部转换中,实则是内在的认知转换。宋冬以一个自相矛盾的自造词“抽象现实主义”来描述这种转换,在这里“抽象”可以被理解为动词,艺术家深入到现实生活的每一个具体细节之中,抽象、提炼出更为本质的认识。

【重新发掘废弃物价值的两部前传】

《物尽其用》 始于家庭情感的生存哲学

“艺术无处不在,生活就是艺术,艺术就是生活。”

——宋冬

“剩余价值”宋冬年度收官展 改造废弃物的艺术美学

伦敦巴比肯艺术中心展览现场

“剩余价值”宋冬年度收官展 改造废弃物的艺术美学

这是在那个社会政治动荡时期的生活必需品

“剩余价值”宋冬年度收官展 改造废弃物的艺术美学

小电视、书刊报纸也被保留下来

“剩余价值”宋冬年度收官展 改造废弃物的艺术美学

废弃的牙膏

“剩余价值”宋冬年度收官展 改造废弃物的艺术美学

锅碗瓢盆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2005年,宋冬同其母亲赵湘源共同完成的《物尽其用》于东京画廊首次展出后,曝光度一发不可收拾,相继参加2006年第6届广州双年展、2008年的柏林文化宫展,并走向国际,在温哥华美术馆、伦敦巴比肯艺术中心乃至2011年纽约MoMAProjects项目。这件由一万多件日常用品组成的庞大装置,与其说是一件作品,不如说是一个历经多年而成的项目,它由宋冬的母亲赵湘源女士多年来积攒的生活用品组成,其中不乏具有几十年历史的肥皂、断掉的娃娃腿、饮料瓶盖、锅碗瓢盆等共上万件。

作品的源头还要从艺术家的家庭说起。如果说《抚摸父亲》是记录宋冬父亲的情感影像,《物尽其用》则是表现母亲的精神载体。2002年宋冬父亲去世后,宋冬的母亲赵湘源所收纳的旧物已到汗牛充栋的地步,她居住的胡同旧屋已无立足之地,宋冬和姐姐宋慧为说服母亲放弃这些旧物而引致数度争吵。赵湘源女士之所以保存这些旧物,是因为她一生经历过命运的巨大转折,她原本富裕的家庭因备受政治冲击而走向贫寒,自此她一直恪守“物尽其用”的原则,这是她在过去的艰苦岁月中所养成的节约、不浪费、储存物资以备不时之需的习惯。而在丈夫去世后,这些旧物所凝聚的家庭生活的记忆也让她不忍舍弃。在不能拂逆母意又要解决问题的情况下,宋冬根据他一直以来以家庭主题创作作品的思路,经由母亲同意,想出了把这些旧物做成一个展览的方案——通过展出它们,表达对父亲的追思,正是这些旧物的终极用途。这件超大型装置,将历史记忆与情感寄托融为一体。而《物尽其用》也在2006年光州双年展获得大奖,并最终帮助母亲走出丧夫之痛。

《物尽其用》除了借以收集物品来缅怀、填补精神的缺失,更重要的是体现一代人的生活哲学,这与历史时期中的中国社会所处的现实有关,对于经历过物资极度匮乏年代的人而言,“物尽其用”成为一种生存之道,这种思想带有深刻的社会历史痕迹。宋冬以家庭作为艺术的主题,情感真挚质朴,同时也让处于现代社会的我们,直面“消费”话题,以对抗消费的方式,激起观众的共鸣。

“借权”美学演绎《穷人的智慧》

“《穷人的智慧》像是一座无形的纪念碑,纪念包括我自己在内的每个穷人。”

——宋冬

“剩余价值”宋冬年度收官展 改造废弃物的艺术美学

2011年UCCA展览现场 各种小板凳摆放于通道中

在2005年到2011年的6年时间里,宋冬一直奔走于北京的胡同和旧货市场,不断收集和重构着昔日人们常见的老物件,用它们制造出充满胡同气息的装置作品。这个为期六年的艺术项目,在威尼斯双年展上受到广泛赞誉后,于2011年首次全面在UCCA展出。他不仅将“如何扩充空间、如何使用废弃物”以装置形式呈现于展厅,也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就连他工作室使用的很多东西,都是用废弃物改造的。从小住在胡同大杂院里的他,对于这些东西有着特殊的感情。“我们家第一间房只有5.8平方米,我的第一张床是箱子,是装衣服的箱子。”宋冬坦言,他用这些物件来进行艺术创作,其实是想要表达这样一种观念:“在局促的生活空间里,人们总会运用自己的头脑,去创造幸福的生活,这里面有无奈,更有一种智慧。”同时,他也说到:“这就是我离不开的一种生活,就像我现在住不惯大公寓,仍然要住在胡同里。那是我血里流的东西。”

“剩余价值”宋冬年度收官展 改造废弃物的艺术美学

宋冬《与树共生》2005综合材料 392 x 245 x 365 cm

用门围起的房间中放置着一张木板床,床的正中“长”出一棵树。宋冬说,在他曾居住的大杂院中,这样抱着树睡的人也并不少见。

“剩余价值”宋冬年度收官展 改造废弃物的艺术美学

《圈地运动》装置

宋冬也不知道这些废旧的衣柜曾经被回收过多少次,照过多少漂亮的女人。现在它们围成了一圈相互映着,折射老百姓生活的美。

“剩余价值”宋冬年度收官展 改造废弃物的艺术美学

《与灾难共生》装置

52张床互相叠放在一起,高低错落,形成了一个迷宫,想穿越它并非易事。在这个空间中,灾难的残酷被宋冬用隐蔽的方式呈现。

“剩余价值”宋冬年度收官展 改造废弃物的艺术美学

《与鸽共生》2005-2006 综合材料 435x586x250cm

一个四四方方的空间里,密密麻麻的鸽子窝横置一边。然而不见鸽子踪影,它是人的“卧室”。然而它不是在别处,它在房顶上。

多年来,宋冬从“穷人”的视角出发,去观察一个个普通人对抗周围环境时的睿智,“穷则思变”是他对此概括的关键词。在搜集老物件的过程中,宋冬也慢慢总结出了一种独特的美学观念,他称其为“借权”。在他看来,这个看似很学术味儿的词汇,其实正是大杂院中的一种生活智慧,即在公共空间、自家范围之间,处理好占有与谦让的关系,达到一种平衡,并形成完善的社会生态系统。“正是因为大家慢慢约定俗成形成了所谓的平衡,你家占这么多,他家占这么多,才形成了弯弯曲曲的大杂院。再比如,当空间有限时,人们就通过在房顶上为信鸽建鸽子笼,慢慢地再将其衍变成可供人居住的场所。这种借助动物的权利而获得人的权利的“借权”美学,在老百姓的生活中被活学活用,甚至成为一种建造模式。

彼时的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馆长杰罗姆•桑斯对此有着如下意味深长的评价:“宋冬的装置,象征着人们用智慧经营和改变着个人的生活空间,从而改变了整个市井街区的风貌与关系,也蕴含了城市里的乡愁。”当然,“穷人的智慧”其实细品起来内涵很广,并不仅仅存在于某一物质匮乏的年代抑或某一特定的人群,这里有机智、狡猾、周旋和无奈。这是一种价值观,是普通人在无奈中调动出的潜在能力,在日常生活中爆发出的非凡创造力,从而获得实际生活和心理上的愉悦感和价值感。穷人们用自己的智慧去改善生活,而这种被忽视的“价值感”被放大之后,引发艺术家深思关于挫折感和创造力的关系。

“穷人的智慧,不仅仅是关于空间和建筑以及借权的东西,我们每个人,其实有一个潜台词,就都是穷人,因为穷人跟财富没有关系,你都会遇到困难,遇到困难的时候你在某些方面就穷了,没有想法了,但是这个时候你是否有穷则思变的那种东西,往往它是你一个产生想法的源泉。” “穷人的智慧”用一种抽象现实主义的方式寻找着如何将挫折感转化成新价值的途径。并由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借景”引发并创造出关于“借权”的美学。是普通民众通过智慧获取“权利”的手段。也是一种“生存哲学”的灵性之光。

【宋冬:“担任着中国当代艺术中一个不可缺少的位置”】

佩斯画廊负责人冷林曾经这样评价宋冬,“艺术家宋冬等于艺术,或者说艺术等于艺术家宋冬。虽然,我们看到艺术家的作品里出现了很强的传统文化的信息,但艺术家的目的并不在发扬和普及传统文化,而是想利用它们来塑造‘我’的形象。宋冬艺术的创造活动已经经历了十年。”

在2014年宋冬获第九届中国当代艺术奖(CCAA)杰出贡献奖时,他‘以旧观新’的态度打动了评委,CCAA的获奖致辞提到:“自90 年代以来,宋冬担任着中国当代艺术中一个不可缺少的位置。他早期的单声道视频作品和他后期影视作品同样重要,都非常有吸引力。在他的作品中呈现了城市空间与个人家庭的关系,以及历史和记忆之间的强烈的变换。”

艺术评论家巫鸿认为,“宋冬把「物尽其用」转化为艺术契机,意在利用当代艺术的手段促成三种转化,以尝试建立艺术与生活之间的新型联系”。大多数人在《物尽其用》中可以找到与我们自己生活相呼应的地方。这件作品是一条生命的记录、一个中国半世纪的历史和社会无常的象征,至今仍然历久弥新。他在相对传统的创作思路下却用东方智能探讨生活与艺术的关系,让人感动之余产生国际影响力。

编辑:高静

“剩余价值”宋冬年度收官展 改造废弃物的艺术美学

更多收藏类信息请扫描二维码,下载“雅昌兜藏”app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