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冬至大如年,关于冬至,你知道多少?

作者:初白 “格调郑州”公众号(style371)原创文章

老话说“冬至大如年”,其实这话说得不确切,因为早在周朝,冬至本身就是过年。

在秦汉之前,我国的历法并不统一,周代的历法与我们现在的“公历”和“农历”不同。西方国家多以元旦为新年的伊始,我国现行的历法虽然也是公历,但仍以农历的正月初一为新年。而周代的历法则以农历的十一月为岁首,冬至就代表着新年。

冬至这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白昼最短,黑夜最长。过了这天之后,虽然天气仍然很冷,但白昼在慢慢变长。周人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自然转化的临界点,是上天赐予的福气。

冬至大如年,关于冬至,你知道多少?

汉武帝时期采用夏历,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农历”,以正月为一年之初。虽然新年色彩虽然慢慢退化,但其重要程度丝毫没有消失。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贺冬”,还要放假。《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意思就是:冬至之后,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相互庆贺。

《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意思是魏晋时期,附属国和朝臣都要来参拜皇帝,场面很隆重,隆重到什么程度呢?只是比新年差一点点。

唐宋时期仍是如此。

对于北方人而言,冬至就是要吃饺子。为什么要吃饺子呢?这种习俗和“医圣”张仲景有关。

张仲景是南阳人,他著《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东汉末年,世道大乱,张仲景辞去长沙太守的职务,准备告老还乡。返乡之时,正是穷冬。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百姓耳朵的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发放"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

他把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汉代之后一直到北宋,历朝历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直在北方。因此,北方形成了过冬至要吃饺子的传统。

除了吃饺子,古代的文人还会在冬至举办“消寒活动”。从冬至开始数九,数上九天是“一九”,再数九天是“二九”,以此类推,数到"九九"就算"九"尽了。

春打六九头,到了六九,基本就是立春了。所谓“消寒活动”,就是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席上用九碟九碗,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冬至大如年,关于冬至,你知道多少?

赵丽蓉老师的小品让许多人记住了一句“春打六九头”

普通百姓在冬至这一天有祭天祭祖的习俗。家家户户都把家谱、祖先像、牌位等供于家中上厅,安放供桌,摆好香炉、供品等。祭祖的同时,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土地神,叩拜神灵,以祈福来年风调雨顺,家和万事兴。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冬至大如年,关于冬至,你知道多少?

如今,我们家中有暖气,公交地铁上也有空调,便不需要“消寒”了;农人利用大棚种植反季蔬菜,兴修水利加强灌溉,更加不需要叩拜天神土地。

这些古老的习俗已经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不知道生活便利的我们再读起这些歌谣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 转自微信公众平台【格调郑州】原创文章(微信号:style371)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