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读者

楚天时报讯 编者按:5年风雨兼程上下求索,5年铁肩道义妙笔文章。抚今追昔,让我们坚持下来的最重力量,就是读者的风雨相伴、不离不弃。正是由于读者们的支持,我们奔波在新闻战场上时虽苦犹甜;正是由于读者的支持,我们看到正义彰显时格外欣慰;正是由于读者们的支持,我们时刻不忘砥砺前行。

徐尤贤:我与时报的故事要一直继续

12月16日上午,记者在上窑新建路一报摊前见到徐尤贤。他戴着缺了一支腿的老花镜,坐在报摊前看报,几只流浪狗趴在他脚边,“都是我收养的流浪猫流浪狗,天冷了它们没处去。”

2010年12月28日,《楚天时报》创刊,徐尤贤成了一名忠实的读者。2013年底,他被聘为黄石新闻阅评员。迄今为止,写了近七万字的读报感想。有不少文章被《楚天时报》采用。“读报,让我了解党、政府不同时期的方针、政策,掌握了不少商品等信息。售报,让我聚集了人气,结交了不少的新朋老友。评报,更是让我学到了不少新知识。总之,从读报到售报,从售报到评报,我和《楚天时报》结下了不解之缘,我和《楚天时报》的故事还要继续下去。”徐尤贤说。(记者胥甜/文程伟燕/图)

刘家云:我对诗的兴趣得益于时报的鼓励

年近5旬的大冶检察院检察官刘家云是本报的老读者,也是大冶市作协副主席,从事写作多年,出版过著作专集。昨日,记者和这位老朋友谈起他与本报的渊源时,他说了一件有意思的事。

他说,2010年底,在朋友的鼓动下,他开始写诗歌。虽然是个老作者,但写诗是新手,不知道自己的水平能否经受检验。“当时,时报编辑主动与我联系,让我给时报投稿。”刘家云说,于是他尝试着把刚写不久的一首小诗《老木匠》寄到时报,没想到发表了。这也让他对写诗产生了兴趣,相继在《检察日报》等报刊发了好几首新诗。“这应该得益于时报给我的鼓励。”

如今,他对时报的关注度有增无减。“作为一名本地作家,他衷心祝愿时报与时俱进,越办越好,也希望时报能恢复副刊。”刘家云说。(记者段兵胜)

唐秀庚:时报让我找到了另一半

“我要感谢《楚天时报》举办的相亲节,让我找到了我的幸福。”11月20日,时报忠实粉丝唐秀庚说。

2011年8月6日,本报组织的首届相亲节在黄石团城山公园举行。当时28岁的唐秀庚报名参加了相亲节。早上8点30分,他和两位同事一起来到团城山公园,但兜兜转转一上午,仍没有找到一个心仪的女孩。下午他转身准备离开时,站在走廊上的一个女孩子正好回头,两人相视一笑。“当时觉得这个女孩子就是我想找的人,长相和精神状态都很喜欢。”回忆起和爱人张方晖相遇的时刻,唐秀庚话语间透着甜蜜。

如今,两人的宝贝已经1岁多了。(记者蔡梦帷)

章华荣:时报是我退休后的良师益友

“大约在4年前,我在一家报亭上看到了《楚天时报》,顺手翻了一下,新颕、别致、广识、多文,一下子吸引了我。”74岁的退休干部章华荣说。

当时,章华荣的一部长篇纪实文学《黄梅戏回娘家》正好完稿,写的是鄂东的人和事。于是,他把书稿寄给了时报编辑部。因《黄梅戏回娘家》,写得生动,可读性强,《楚天时报》自2012年7月13日起开始连载,每周五一版,直到12月7日连载完。

《黄梅戏回娘家》在《楚天时报》上连载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全国人大代表、原湖北省黄梅戏剧院院长杨俊说:“当我看到《楚天时报》上连载的《黄梅戏回娘家》后,我的心掀起了超乎寻常的波澜,关闭着的心门被一扇扇地打开,涌出的泪水像断线的珍珠,如此不能自制是为我曾经拥有的爱,拥有的青春年华,拥有的一腔热血而激动不已!”

原黄冈市人大法制委员会主任徐长松说:“文章可读性很强,故事很吸引人,我经常感叹,《楚天时报》下一期怎么还没来?”

“《楚天时报》与《黄梅戏回娘家》结下了不解之缘,《楚天时报》更成了我退休后的良师益友。”章华荣说。(记者詹丰瑞)

赵德安:时报是一份有吸引力的报纸

黄石市校安办主任赵德安一直是本报的忠实读者,自本报创刊至今,每一份报纸,他都认真阅读了。“《楚天时报》是一份有吸引力的报纸,这么多年来,我还是很喜欢阅读。”赵德安说,自己订阅了很多份报刊,但拿到报纸之后,首选的是阅读《楚天时报》。

平时,赵德安最喜欢看的是社会类新闻,最关心的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件。让赵德安印象最深的是本报2013年11月关于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大王镇砷污染事件的报道。“那一组报道写得非常好,体现了大报水平,有深度。”赵德安连连点赞。

同时,作为阅评员的他,还给本报提了不少建议。他表示,稿件要更加注重现场感,记者最好能到达第一现场。“现在自媒体很发达,几乎每个市民都是用的智能手机,如果记者不能及时到达第一现场,可以发动读者,让读者成为‘记者’。”

(记者蔡梦帷/文卢有申/图)

张国友:报纸上留下了我们的印记

张国友是黄石港交巡警大队民警,他说第一次接触《楚天时报》是在2010年的12月底。“《楚天时报》在黄石正式发行的第一天起,我就开始阅读这份鄂东南发行的报纸。因为我是一名交警,平时的工作也跟宣传息息相关,所以我每天上班都会看报,看看新闻。”“第一次看到我的名字出现在报纸上,真的很高兴,慢慢地我热爱上了写作,喜欢投稿,时报的版面很清爽,打开报纸就一目了然,方便阅读。多年来,我已经形成了固定阅读习惯。”张国友说,希望时报加强本地新闻报道,“我很关注黄石本地新闻,对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比较感兴趣,希望能够多一些黄石本土的新闻。”(记者王骁)

陈华:时报陪伴了我5年

陈华是鄂州市公安消防支队宣传员,她说认识《楚天时报》是2011年。“那时我刚大学毕业,新闻专业的我,订了一些报纸。《楚天时报》报道的都是咱们身边的人和事儿,既接地气又务实,倍感亲切,关注度与日俱增。”陈华说,参加工作后,单位每年也征订《楚天时报》。时报便成了她了解身边大小新闻的一个重要窗口。“为流浪汉寻找失踪妻子、为农产品滞销老农义卖产品、为过年无钱回家的农民工讨薪……这些新闻,传递的都是我们老百姓的声音,让我们开始相信媒体的力量。更重要的一点是,也从事宣传工作的我,也开始试着学习《楚天时报》的写作风格,轻快、务实,不再喧哗、浮躁,受益良多。”陈华说。 (记者黎先才)

刘元清:报纸要更符合中老年人口味

刘元清今年69岁,是退休公务员,在黄州工作了16年,订购《楚天时报》整整5年。

刘元清说他喜欢看《楚天时报》刊登的政法类新闻,从黄冈发生的一些案件和警方的侦破中能了解到当下社会的治安情况,增强识别诈骗和危险的能力。在家的时候,刘元清会订购《楚天时报》,但是现在他也常常从微信和网络上搜索新闻,对此,他对时报提出了几点建议。“如今看报的人比以前有所下降,微信和网络的活跃对报纸造成了很大冲击,但报纸自身也是有原因的。报纸要创新,创新了才有人看,现在看报纸的大多是我们中老年人,报纸在选择题材上是不是应该更符合我们这类群体的口味呢?”(记者陈雪娇)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