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黄钟大吕 国之正音」三门峡虢国墓地出土的编钟

文 / 河南三门峡 杨爱民

20世纪90年代,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与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联合对三门峡上村岭虢国贵族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发掘墓葬18座,车马坑4座,马坑2座,出土各类文物3万余件,其中两座国君大墓的发掘,先后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编号M2001为虢季的墓葬,出土各类珍贵文物5293件,其中35件铜礼乐器上都带有“虢季”字样的铭文;编号M2009为虢仲的墓葬,出土文物3600多件,青铜礼器上多带有“虢仲”作器的铭文。在这两座国君大墓中,共出土了三套青铜编钟,其中两套为甬编钟,一套为钮编钟,实为周代考古罕见。

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多为青铜制,兴盛于两周时期。因其相传为黄帝发明,故称“黄钟”。钟的形式是从商代的铙演化而来的,基本形式是合瓦形,上窄下宽,在两侧尖锐的扁体共鸣箱上部的平面上,有一个可悬挂的柄。根据形制的不同,钟可分为甬钟、钮钟和。

由数目不等、大小递减的钟组成的乐器叫编钟。编钟是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因为每个钟的音调不同,按音谱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早期的编钟多为3枚一套。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每套编钟的个数也不断增加。同时,由于年代不同,编钟的形状也不尽相同。虢国墓地出土的编钟分为甬编钟和钮编钟两种。

「黄钟大吕  国之正音」三门峡虢国墓地出土的编钟1. 虢季甬编钟一套8件

虢季甬编钟(图1)。出土于虢季墓。一套8件,形制、纹样基本相同,大小依次递减。钟身呈合瓦形,横断面呈梭形。上有长甬,中空,与钟腔相通,除个别外,绝大多数内实范土。衡端平齐,部分钟衡有所残损,且裸露范土。甬下端有旋,如箍形,旋上正面有斜方形环钮。平舞。钲部两侧的篆间各设3排9个柱状枚。于口上拱,铣部下阔。钟腔内壁锉磨有数量不等的纵向调音槽(即所谓“隧”),少者有2道,多者有8道。钟身正背面纹样大致相同,旋上饰一周简易S形凸目窃曲纹,舞部饰4组双龙首S形平目(或无目)窃曲纹,篆带饰C形平目(或无目)窃曲纹,枚、篆、钲、鼓之间隔以凸起的界格栏线,正鼓部饰一组相背对称的长鼻曲体龙纹,除编号M2001-45、49两钟外,其余6件正面右鼓部均铸有用以标记侧鼓音的小鸟纹。

「黄钟大吕  国之正音」三门峡虢国墓地出土的编钟2. 虢仲甬编钟一套8件

虢仲甬编钟(图2)。出土于虢仲墓。一套8件,其形制基本与虢季墓出土编钟相同,只是旋上饰一周C形凸目窃曲纹,舞部饰S形无目窃曲纹,篆带饰斜角S形平目无目窃曲纹,正鼓部饰一组对称的C形无目窃曲纹,除编号M2009-253、288两钟外,其余6件正面右鼓部均铸有用以标记侧鼓音的小鸟纹。

「黄钟大吕  国之正音」三门峡虢国墓地出土的编钟3. 虢仲钮编钟一套8件

虢仲钮编钟(图3)。出土于虢仲墓。一套8件,形制、纹样基本相同,大小依次递减。钟身呈合瓦形,横断面呈梭形。上有扁方体钮,钮下有小孔与钟腔相通。平舞,于口上拱,铣部下阔。在于口内唇沿上锉磨有4道纵向调音槽,或在侧鼓部内壁铸有较短的音梁。钟身正、背面纹样大致相同,舞部饰勾云纹,钲部两侧的篆间各饰一组S形人龙合纹,上端为长鼻龙首,下端为人首侧面,人面有蚕眉,“臣”字目,高鼻,云纹大耳。篆、钲、鼓之间隔以凸起的界格栏线,正鼓部饰一组相背对称的长鼻曲体龙纹。除编号M2009-302、296号两钟外,其余6件正面右鼓部均铸有用以标记侧鼓音的小鸟纹。

「黄钟大吕  国之正音」三门峡虢国墓地出土的编钟4a. 虢季甬编钟低音钟组4件

「黄钟大吕  国之正音」三门峡虢国墓地出土的编钟4b. 虢季甬编钟高音钟组4件

青铜编钟上大多带有记载当时重大史实的铭文,为研究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状况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在虢国墓地出土的三套编钟中,虢季甬编钟和虢仲钮编钟铸有铭文。现依据虢季甬编钟各钟之间形体大小的递减幅度,可将这8件钟分为A、B两组(图4)。

低音钟组4件形体较大,大小相次。舞部饰S形平目窃曲纹。铭文铸于正面的钲部与左鼓部,内容、字数相同,均为51字,皆自右至左竖款排列,唯行款稍异,或8行或9行。如编号M2001-48通高56厘米,铣间31.9厘米,鼓间22.7厘米,甬高18厘米,重33.1千克。钟甬衡端残损,裸露范土。钟枚顶端为平面。钟腔内壁两正鼓、两铣角、四侧鼓部各有一道比较规范的调音槽,共有八道。正面右鼓部有侧鼓音标记符号小鸟纹。其铭文(图5)计有9行,其中钲部铭文竖款4行,每行首字均越过钲部界格栏线,左鼓部铭文为5行,其内容如下:

佳十月初吉丁亥,虢季乍(作)为(协)钟。其音(雝雍),用义其家,用与其邦。虢季乍(作)宝,用亯(享)追孝于其皇考,用(祈)万寿,用乐用亯(享),季氏受福无疆。

「黄钟大吕  国之正音」三门峡虢国墓地出土的编钟5a. 编号M2001-48虢季甬编钟钲部与左鼓部铭文

「黄钟大吕  国之正音」三门峡虢国墓地出土的编钟5b. 编号M2001-48虢季甬编钟钲部与左鼓部铭文摹本

高音钟组4件形体较小,大小相次。舞部饰S形平目(或无目)窃曲纹,正面右鼓部皆有侧鼓音标记符号小鸟纹。铭文铸于钲部,其内容与字数不尽相同,或8字或4字,均为自右至左竖款排列,字多者为二行,字少者为一行。如编号M2001-50通高38.5厘米,铣间19. 6厘米,鼓间14.3厘米,甬高14.5厘米,重10.23千克。衡端略有破损。钟枚顶端为平面。钟腔内壁两正鼓、两铣角、四侧鼓部各有一道调音槽,共计8道。舞部饰S形平目窃曲纹。铭文二行8字,自右向左为:“虢季乍宝,用亯追孝。”

虢季甬编钟上的铭文记录了铸造这套编钟的用意,根据铭文推断,墓主人应是一代虢国国君。

编钟铸造是一种复杂的工艺,特别是对音律准确程度的把握存在很大难度。《吕氏春秋·仲冬记》:“晋平公铸为大钟,使工听之,皆以为调矣。师旷曰:‘不调,请更铸之。’”其难度可见一斑。虢季甬编钟经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专家测试鉴定,认为这套编钟有十分清楚的调音锉磨痕迹,为实用编钟,且音质优美,变音合理,音律准确,是迄今发现的西周时期音律最为准确的编钟,在中国音乐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此套虢季甬编钟的锉磨手法采用的是西周甬钟“挖隧”调音的方法,在调音锉磨中,先两铣、后两正鼓的程序,其测音资料证明每钟均可发出两个基音。这种在调音手法上的成熟,表现了这一时期的甬钟在音准上的把握及对音律的探索和追求,是西周编钟艺术的重要进步。

当然,编钟作为礼乐器,是等级和权力的象征,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倾向。中国传统的五音“宫、商、角、徵、羽”对应的是1、2、3、5、6,虢季甬编钟每4个一组,经过调音测试可以发出1、3、5、6四个音节,去掉了商音。部分学者认为,这是因为周王朝是在灭商的基础上建立,出于对商的蔑视,周人在五音中去掉了以“商”命名的2音。从某种意义上也说明了黄钟大吕是国之正音,里面是没有靡靡之音的。

总之,虢国墓地出土的编钟无论造型、纹饰还是铭文、音乐性能,都极具西周中晚期编钟的风格,在历史学、考古学和音乐学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铸造调试这套编钟的虢国工匠和乐师把美观和实用、音乐性能与政治色彩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达到了个性与共性、音乐与政治的和谐统一。从这个意义上看,虢国编钟不愧为先人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本文摘自2015年第 8 期《收藏》杂志,未经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