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一位在京富平人对家乡文史的探寻考究——故乡的顺阳河

渭南青年网头条号(www.wnyouth.cn编辑/景明军 文/彭辉)我的故乡在渭北旱塬富平县流曲镇北,从小见惯了父辈们在干土疙崂里刨食,缺的就是水。太阳把玉米叶子晒得能点着火,路上的烫土没过脚面,埝畔上的枣刺、狗朐芽卷缩着叶子,放羊割草也没个去处。干旱和饥饿熬煎着人心,渴望的就是能有一场好雨。

一位在京富平人对家乡文史的探寻考究——故乡的顺阳河

故乡原本是有“河”的,堡东有古纡子河,北段村西有蔡阳河。但早已干涸,变成了土沟或石头滩,并没有水。在我的记忆里,唯一见过的是六十年代蔡阳河发大水,淹没了几十丈宽的河道,浑浊的洪水中翻滚着旧木头、烂门板。再后来就是旷日持久的干旱。而真正意义上的“河”,在我的儿时记忆里一直很陌生。参军入伍N多年后,愚钝的我才知道村东二里许,古胡村旁的渠道叫“顺阳河”。儿时走亲戚偶尔路过,见其浅小窄狭,我还以为是井水浇地的“水道”。我这人大概属于水命,特别喜欢雨、水、河流,尤其对故乡的山山水水,情有独钟。一想到故乡的顺阳河,我的心灵便犹如“鸡翎扫”般的颤和舒坦!一位在京富平人对家乡文史的探寻考究——故乡的顺阳河

麦收前又访顺阳河,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驱车沿[金庄公路]蜿蜒而上,行至王马村峪口,山峰巍峨,层峦迭嶂。左明月右玉镜,古河道静卧其涧,逶迤而北。这便是赵老峪,因频山山巅明月寺古有宋宗室赵老修行而得名。绕过山弯,眼前竞是巨大的石场,石粉飞扬,空气污浊,碎石灰渣,一片狼藉,不禁令人扼腕叹息!继续前行,峡谷越来越窄。却说山穷峪尽无去处,窃喜峰回路转有人家。路旁数间砖瓦房旧门市部,栅栏铁锁锈迹斑斑。半山腰高坡处的树荫里,隐没着乡政府的办公室平房。沿峪一路走来,山道崎岖,沟豁幽深。悬崖高处,间或二三里,就有几孔旧窑洞,或是几间厦子房。据险而居,高不可攀,想必是先民们为躲避战乱而隐居于此。据县志记载,元兵入霾,金镇耀将军乌古伦速可义不就征,隐居频山深峪中,后易李姓迁居流曲东川。

一位在京富平人对家乡文史的探寻考究——故乡的顺阳河

赵老峪深处,有一处石崖,名曰“高石”,相传崖下有符坚插剑处、走马蹄遗迹。其北有星星坡,圆石错落,犹如星日。再往北,越过清水峪、李家峡,在山桥村北,峡谷呈“Y”字形,迎面山峰孤立,两侧沟豁深邃,奇险无比。相传古时此处常有虎豹出没,山路狭窄崎岖惊险,车不得行,仅可驮炭之驴马骡通行,人称“驮道”。至清康熙年间,始修“老虎桥”,仅宽约七八尺许,是为通往铜川的交通咽喉。伫立老虎桥,面壁东峪,崖如刀斩。峭壁高处,竞有一孔深邃山洞,上不着山顶,下临数丈深沟,甚是惊奇。或为清末先民为躲避“回回乱”,据险凿洞而居。循峪北望,一汪溪水自金华山南麓峪头河涌泉涓涓而来;俯瞰西沟,一股清流从陈家河矿区潺潺而至,这老虎桥便有了山清水秀桥巍的灵性。

一位在京富平人对家乡文史的探寻考究——故乡的顺阳河

明《富平县志》云:“峪头河有泉涌,即频水也。”这便是顺阳河的源头。沛雨季节,纳频山之洪,自赵老峪口汹涌而出,横贯流曲大川,顺着太阳奔腾西去,汇入温泉,故美其名曰“顺阳河”。

顺阳河是先民们赖以生存的命脉。自秦汉时起,古人就在频水沿岸,凿洞渠引洪水灌溉农田。至明代最盛,“雨水自频山而南,沟浍皆盈时,引以灌田,亦有旱渠。自赵老峪出,分而为二派:东者曰顺阳渠,灌两门村、磐石村、城西村、美原堡,田几(将近)十五里;派西者曰薛家渠,南灌薛家沟村,東灌仁义坊、庄子镇、五家坊;西灌盖村、将军村、道贤村、惠店、荆家村、东李村、流曲堡、丈八村前口,围计盖四五十里许”(明《富平县志》)。据清乾隆《富平县志》(乔志)记载:“邑东北境皆旱田,土人与频山东西岔沟两岸,凿洞为渠,长千百丈。每值大雨,沟中水发,由洞而过,流入田中。计三十余道,多无名称。其最著者为顺阳渠,灌两门村、磐石村、城西村、美原镇;西曰薛家渠……。今渠口犹存,而各村堡支分小渠,大半圯废。”由此可见,明代是利用顺阳河山洪灌田的最鼎盛时期。望着眼前尚存的洞渠遗迹,不由不感叹先民们的勤劳智慧,是多么的伟大!

一位在京富平人对家乡文史的探寻考究——故乡的顺阳河

顺阳河是季节性洪水河,非雨季则中下基本无水。明嘉靖《耀州志》云:“顺阳渠在明月山下,然实无水。每天雨,山上水暴至,引水灌田,其水膏泥如粪。”明万历《富平县志》云:“频水微甚,出山不二里,即渴不行。”明嘉靖间,河北正定人杨时泰为富平知县,“泰教桔槔,疏渠灌田”,曾动议凿洞西三尺岭,拟引潼水入顺阳河,后因工程浩大而搁浅。今之顺阳河,从薛镇东起始至宏化村,重新进行了治理整修。河床宽约二十多米,两岸砌之以石,延绵数里,颇为壮观。据说欲引黄河灌渠之水入顺阳河。如是,将有利于改善顺阳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必将再造富北形胜千古奇观!

一位在京富平人对家乡文史的探寻考究——故乡的顺阳河

顺阳河历宏化、河子头、盖村、北耕、南耕,沿古河道直下,入流曲大川。相传天地洪荒时,频水弥漫河川,烟波浩渺,川之南塬,宛若漂浮在水面上的山一样,时隐时现,故称之“浮山”或“浮塬”。大禹治水,疏通浮塬西麓,引频水入温泉河,川塬再现,始有民居。明《富平县志》云:“(频)山前为通川,一名锦川,即流曲大川,为方百里,秦王翦美田千倾之地。”史书记载, 王翦者,频阳东乡人也,少而好兵,事秦始皇,为秦名将。古频阳县在今美原镇西,王翦故里在美原镇南千口村。公元前222年,秦王拜王翦为大将军,率大军60万伐楚。出征前,秦王饯行霸上,王翦“请田宅园池甚多,冀以自坚”。其封地包括顺阳河流域的美原、薛镇及流曲川。

一位在京富平人对家乡文史的探寻考究——故乡的顺阳河

流曲川临北塬,南面浮山,东起庄镇,西接西滩。为方百里,水丰田肥,旱涝保收,尤以仁义坊土地为上乘。民谚云:“东西仁义坊,一亩地打八粧。”[粧]即装粮食的口袋,一粧三斗约百余斤,八粧就是八百多斤,这在当时是很了不起的收成。流曲西川臧炭村以南(即今顺义、王家村一带),古称“西滩”,又名“臧村滩”,属于盐碱地。“岁旱时,土亦可煎……利皆微,水一斛(hu,量具),盐不二三斤……当事者业严禁甚,民患苦之”(明《富平县志》)。至近代,因天旱缺雨,昔日的盐碱地,经过数十年改良,如今变成了米粮川。

一位在京富平人对家乡文史的探寻考究——故乡的顺阳河

顺阳河自南耕村南至东川三畛地到新移村塬下,拐了一个大大的“Z”字形弯。河东岸李家村,是金镇耀将军乌古伦速可故里。河西岸李家堡,是乌古伦速可将军的后裔、明贵州左参议李恕、河南巡抚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李宗枢父子的故里。流曲大川的先民们,生于斯,长于斯,得益于顺阳河水的滋润,于是就有了顺阳河相关的故事传说。

一位在京富平人对家乡文史的探寻考究——故乡的顺阳河

一位在京富平人对家乡文史的探寻考究——故乡的顺阳河

[狗噙官帽]话说明嘉靖年间,贵州左参议李恕的孙女李氏,嫁给流曲南街选贡生孙惟谦为妻。某夜,李参议梦见狗噙走了官帽,心中甚为疑惑。次日天刚亮,孙女家来人报喜。李参议问:“大喜(男孩)?小喜(女孩)?”,答曰:“大喜!”李参议惊呼:“瞎了,官运走了!”此后李家再无人做大官。而重外孙孙丕扬,却做了朝廷一品大员,官拜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尚书、吏部尚书,赠太子太保。

[都堂拜河]明万历年间,孙丕扬以右佥都御史之职转任户部左侍郎,人称“孙都堂”。他为人刚正清廉,心系家乡,办了不少好事。有一年,富平遭遇大旱灾,邑人“以石粉为食”。[石粉]是北山里的一种白色胶泥土,亦称“观音土”。孙都堂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遂“进石二斤”,面见皇上,力陈民间之苦。皇上为之动容,纳其言减免了灾民赋税。虽说流曲地处顺阳河流域,然久旱无雨,其地与旱田无异,县官奏报以旱田纳粮。后遭人举报瞒产,朝廷派人督察。此时恰好孙都堂回乡省亲,县官登门求救。情急之下,孙都堂于顺阳河岸设坛祭拜河神,请求河水断流一时三刻,“暂应一时”。谁知督察大人视察河道时,边走边聊,不知不觉错过了时辰。河神恼怒之下,将河水改流他处。从此,顺阳河水断流,河道干涸,流曲一带真的变成旱田了。

[爱女桥]在富平到贤镇新移村塬下的古河道上,有一座单孔古石桥,修建于明万历十一年(1883),整体为条石砌筑,两侧有石栏,桥面宽坡度长,可通行马车,名曰“新移里石桥”。是为流曲通往到贤的主要干道,桥南西则有石亭,石墩,方便行人歇息。这便是传说中的“爱女桥”。话说明大臣孙都堂的长女,嫁给到贤镇坡头村高家。每次回流曲娘家,都要绕道南耕村石桥,路途遥远又很不方便。孙都堂爱女心切,遂在新移里塬下的顺阳河上,修建了这座“爱女桥”。从此方便了过往车马行人的通行,传为佳话。

笔者以为,以孙丕扬刚直清廉的秉性,绝不可能居官谋私,爱女桥只不过是民间传说而已。据考证,此桥似应为新移里富户捐资修建,而非孙都堂所为。新移里古桥完整存世384年,不幸毁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如今仅残留古桥拱券,真让今人蒙羞啊!

富平之地,自明末清初以来,经年干旱缺雨,顺阳河道日渐干涸废弃。偶有沛雨,山洪爆发,河道则泛滥成灾。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顺阳河人还时常为“缺粮吃”而发愁。上世纪末,幸有政府兴建“引黄工程”,“黄河之水天上来”,沟渠纵横田陌,遍野禾苗果木碧绿,才彻底改变了顺阳河人“靠天吃饭”的困境,顺阳河流域焕发了新的生机!

作者简介:彭辉,陕西渭南富平县人,本科学历,曾任海军某部教导员、政治处主任、团政委等职,有报告文学《山沟沟有这样一个兵》《大荒恋歌》《风雨万里路》《大山的魅力》等作品散见于军内外报刊。近年来热心于故乡文史探寻考究,见诸于“频阳吟笛”博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