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2016中国国家安全报告·我国安全环境比其他大国更复杂

2016中国国家安全报告·我国安全环境比其他大国更复杂  《国际先驱导报》特约撰稿 孟祥青 什么是安全?这是个既简单明了,又高深复杂的问题。说它简单明了,是因为,安全这个概念是当今世界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也是人们耳熟能详几乎随时随地都能接触到的概念。说它高深复杂,是因为从这个概念产生那天起,就成为国际关系领域争议最大、也是最难达成共识的概念之一。
  一般来讲,安全是客观上没有或很少威胁,主观上没有或很少恐惧感,国家安全也是如此。但这两者之间又不完全统一。有时严重的国家安全威胁已降临头上却麻木不仁,歌舞升平,意识不到。有时国家安全处于良好状态却疑神疑鬼,杯弓蛇影。怎么认识国家安全?如何把握国家安全?怎样促进国家安全?关系到国家的生存发展,民族的安危,也关系到每个国民的生存状态和生活质量。

保证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
  国家安全概念产生的较晚。
  据英国学者曼戈尔德考证,“国家安全”的现代用法最早出现在美国专栏作家李普曼1943年的著作——《美国外交政策》中。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这个提法才逐渐成为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中的一个常用标准概念。然而,70多年来,随着世界格局、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国家安全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断拓展,由一个主要局限于军事和政治传统领域的概念,拓展到了经济、金融、社会、文化、生态环境、海洋、太空、网络空间等非传统领域的更大范围。安全领域不断扩大,安全内容日益丰富,安全关系日趋复杂,使得维护国家安全的难度大大增加。
  当今世界大国的国家安全观,没有一国是狭义的安全观,都是一个大安全观念。既涵盖了传统的军事、政治、意识形态等安全,也包括了各种非传统安全,既有内部安全,也有外部安全,同时还涵盖了全球安全。
  之所以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根源在于国家面临的国际形势和安全环境变了。
  冷战结束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恐怖主义活动愈演愈烈,气候变化给人类带来的挑战日趋严重,国际走私、贩毒、难民等问题给国家发展、地区稳定造成的威胁日益增大,网络空间的黑客攻击、信息窃取、病毒植入等已经对国家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构成重大威胁,经济和金融危机对国家秩序的破坏作用不亚于一场局部战争。非传统安全挑战急剧上升,其后果有时甚至比传统战争威胁还要严重。
  更为复杂的是,一国的国内安全与国际安全相互交织,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相互渗透,国家安全与社会安全相互作用,国土安全与国民安全相互影响,自身安全与共同安全相互结合,国家安全与国家发展相互制约。
  我国的国家安全环境就是在这一大背景下发生着深刻变化。
  2014年4月15日,在中央召开的第一次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上,习近平主席明确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新理念。他指出: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道路。习近平强调: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党治国必须始终坚持的一个重大原则。我们党要巩固执政地位,要团结带领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证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这就把国家安全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阐述的十分明确了。

我国安全环境比其他大国更复杂
  应该看到,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近两年,我国安全环境同以往相比正在发生新的变化。冷战时期,我国安全环境可以概括为:总体严峻,局部改善,安全问题相对单一。
  “总体严峻”是指,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激烈对抗,虽然没有导致世界大战,但人类始终生活在大战的阴影之下。“核恐怖的平衡”是那时国际形势的突出特点之一。同时,我国周边环境也不安宁。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几乎每个时期都发生过局部冲突或战争。
  “局部改善”是指:20世纪70年代以后,毛泽东提出“一条线、一大片”等“联美抗苏”的战略,使我与美等西方国家的关系有了明显的缓和。总体上看,那时我面临的安全问题相对比较简单,国家安全基本等同于军事安全,维护安全的主要任务就是防止和抗击一些国家对我领土主权的侵略和蚕食。
  冷战结束后的20世纪90年代,我国安全环境明显改善了,可以概括为:总体稳定,局部严峻,安全问题趋于复杂。
  冷战的结束使世界大战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和平发展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通过长期的和平谈判,本着互谅互让的原则,我国陆地划界问题绝大部分得到解决,14个陆地边界线中的12个已经划定;我国同周边国家的关系得到了程度不同的改善,经济合作不断加深,上合组织,东盟地区论坛等安全机制相继建立,总体稳定的局面得以确立起来。但同时,“台独”势力的发展,海洋安全挑战的出现,使得我周边安全环境局部严峻的一面凸显。特别是冷战结束后,我国面临的安全威胁也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新趋势,国家安全开始向多领域多方向拓展,安全问题变得错综复杂了。
  近年来,我国安全环境的变化在于:总体稳定背景下,局部严峻进一步发展,安全问题更加复杂且风险加大。突出表现为,我国面临的传统安全威胁有所上升,非传统安全挑战接踵而至。主要有:世界经济复苏缓慢,新兴经济体面临较大下行压力,我经济发展大环境不容乐观;地区热点或冲突此伏彼起,“伊斯兰国”等极端势力应运而生,恐怖活动有增无减,我国境内的“三股势力”仍十分猖獗;亚太地区军备竞赛方兴未艾,一些国家加紧推进军事转型,我国周边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热点较为集中的地区之一;海洋方向的挑战增多,风险加大,成为我国周边安全的主要威胁;美国强力介入南海争端,明里暗里鼓动甚至支持个别国家挑战中国领土主权,发生擦枪走火的可能性不能排除;日本解禁集体自卫权,通过新安保法案,迈向军事大国的步伐明显加快。
  在当今世界,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尚未完全统一的大国,地缘环境最复杂的大国,又是正在崛起中的大国。“五大特点”集中一身,意味着我国面临着比其他大国更复杂的安全环境,也意味着我在国际上引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近年来,国际社会有关中国的话题日益增多,议论不绝于耳,其中不乏有正面的,如“中国机遇论”;有两面的,如“中国责任论”;但更有负面的,如“中国强硬论”、“中国威胁论”等。尤其是“中国威胁论”不仅在美国、日本等国存在,也在和我友好的一些国家存在,不仅在西方国家存在,也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我周边的一些中小国家存在,对我形成了前所未有的舆论压力。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我的安全压力明显的增大了。
  我国正处在由大向强的特殊阶段,改革步入深水区,产业结构调整艰难前行,社会矛盾多发易发,社会稳定较为脆弱,国家安全的风险上升了。我国面临着成长中一系列新的“烦恼”,而摩擦增多是其中之一。

国家安全工作应常抓不懈
  可见,当前我国安全环境是冷战结束以来最为复杂且变数最多的时期。对手多元,威胁多样。生存与发展、传统与非传统、国内与国际、现实与潜在等安全威胁相互交织。未来10年,局部冲突的可能性不能排除,必须做好应对危机的各种准备。
  古人讲,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今天,国家安全连着你我他。不仅关系着国家的发展,关系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关系着每个国民的安危。
  美国一位中国问题专家曾做过这样一个比喻,他说:安全就像是氧气,当氧气充足的时候,人们不会感觉到它的存在。一旦当氧气不足时,人们就再也不可能干任何其它事情了。这个比喻有着深刻的道理,但我认为只说对了一半。假设一个人长期生活在内地,没有去过青藏高原,当第一次到青藏高原,有强烈高原反应不得不背着氧气瓶生活工作时,会突然觉得氧气太重要了。但在青藏高原,氧气瓶随处可以买到也可以拿到,不需要从内地背大量氧气瓶到高原上去,可以事先没有任何准备。而国家安全又不是氧气,如果事先没有充分准备,一旦国家、民族缺“氧”,临时花钱是买不来氧气,买不来安全的。到那时恐怕付出的不仅是人员生命的代价,很可能是国家和民族的代价。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国家的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应该有共通的规律,即都需要长期不间断可持续的积累和发展。今天形势紧张了就重视一下、狠抓一下,明天形势缓和了又忽视一下、放松一下、那么将永远达不到维护国家安全所需要的能力和水平。这也是改革开放近40年来,在维护国家安全上一条重要的经验教训,即依靠形势刺激安全工作的开展。因此,新形势下,安全意识、危机意识、忧患意识应该成为国民的常态意识,国家安全工作应常抓不懈。
  2013年中央设立了国家安全委员会,2014年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201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国家安全战略纲要》,7月全国人大颁布了我国第一部《国家安全法》,这些举措都具有重大的里程碑意义。以此为标志,“三位一体”的大国家安全体系得以建立并完善,维护国家安全工作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与此相适应,国民的国家安全教育也应该提上战略日程,抓紧抓好并抓住成效。(作者系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