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星际迷航》:50年前的作品如何征服地球人 | 长报道

《星际迷航》:50年前的作品如何征服地球人 | 长报道

一个50年的古老电视剧如何成了全世界极客的接头暗号。

《星际迷航》:50年前的作品如何征服地球人 | 长报道

文:刘竹溪

编辑:汤涌

把你的食指和中指并拢,无名指和小指并拢,手掌尽量张开。

这就是《星际迷航》当中的行礼方式,这个暗号,能让你超越国界,寻找到自己的同类。

《星际迷航》:50年前的作品如何征服地球人 | 长报道

瓦肯举手礼

2015年12月12日,伴随着这个略有难度的手势,北京世贸天阶的《星际迷航》50周年特展拉开了帷幕。

数百名粉丝齐声说出《星际迷航》里著名的瓦肯人祝词“Live long and prosper(生生不息,繁荣昌盛)!”仿佛一场虔诚的宗教仪式。

对于这个老牌科幻影视品牌来说,这是一句适逢其时的祝词。它诞生的年代,人类正在狂热地进军太空,宇航员是全民偶像;它传播的过程,是日渐成型的“粉丝文化”和二次创作助力的结果。

经历半个世纪的风雨,《星际迷航》已经成为现代流行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经历了几次结束和重生,在2016年,它即将迎来第14部改编电影。

宇宙才是最后的边疆

最初的电视剧版《星际迷航》诞生于1966年,那年奥巴马5岁。这位美国总统在2009年公开承认自己是一位《星际迷航》的粉丝。还说自己像斯波克,奥巴马有一半肯尼亚血统,母亲是白人,斯波克则有一半外星血统。

这是属于太空竞赛的年代,冷战阴云笼罩全球。为了证明自己拥有更加优越的社会制度,苏联和美国不计成本地抢着把自己的宇航员送上太空,1961年,双方都达成了这个目标,两国最早的太空人尤里·加加林和阿兰·谢泼德成为了“民族英雄”。在那之后,两国政府还各自在谋划雄心勃勃的登月计划。

1969年美国的登月计划取得成功,但人类离开地球的最远距离也不过区区0.0026个天文单位,只相当于太阳系与半人马座比邻星(距离太阳系最近的恒星)间距的约一亿分之一,可以说人类在太空探索之路上只迈出一小步。

这一小步已经足够激起地球人的想象。二战前,科幻作品的主题往往是“外星人造访地球”。有时候外星人是好人,例如漫画《超人》里的克拉克·肯特;有时候外星人是坏人,例如小说《世界大战》里在英国降落屠戮城镇的火星人(后来他们吃人肉病死了)。随着太空竞赛愈演愈烈,趋势反了过来,以“人类进军宇宙”为主题的新派“太空歌剧”兴起了。

《星际迷航》正是这种风潮的代表。故事发生在23世纪的星舰“进取号”上。进取号隶属于星际联邦,以探索未知为己任。剧中的角色以“三巨头”领衔:英俊的万人迷舰长詹姆斯·柯克、有一半瓦肯人(外星人)血统的死理性派大副斯波克和毒舌医务官伦纳德·麦考伊。

《星际迷航》:50年前的作品如何征服地球人 | 长报道

星舰进取号-E

地球人掌控银河系的作品不算新鲜,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就早早预言过人类在机器人协助下向银河系殖民的故事,但《星际迷航》把这种设定推进到了全宇宙,舰长詹姆斯·柯克的著名台词就是最好的注脚:“宇宙,最后的边疆。这是星舰进取号的航程。它的5年任务,是探索未知的新世界,找寻新生命和新文明,勇敢地航向前人未至的领域。”抛开奇怪的外观和“曲速引擎”等科幻设定,进取号更像一艘大航海时代探索新大陆的欧洲舰船(它的名字更是直接借自美国海军军舰),奔向异族生活的星空。

《星际迷航》强调种族和谐。大副斯波克有一半瓦肯人血统,舵手苏鲁是亚裔,通讯官乌苏拉是黑人女性

但是《星际迷航》并没有大航海时代狭隘的种族观念,反倒呈现出有意为之的种族大团结景象。进取号的大副斯波克有一半瓦肯人血统,舵手苏鲁是亚裔,领航员契诃夫是俄罗斯裔,通讯官乌苏拉是黑人女性。

《星际迷航》:50年前的作品如何征服地球人 | 长报道

进取号的亚洲裔船员苏鲁

电视剧上映时,美国刚刚通过民权法案,在名义上废除了种族隔离制度,但种族间的歧视和对立依然严重。就在1957年,艾森豪威尔还曾经用101空降师的士兵持枪护送黑人孩子进传统的白人学校上学。

在星际旅行的设定下,肤色早已不再重要,是不是地球人类都可以商量。也许是为了更进一步促进种族间的和睦共处,在电视剧第三季里,乌苏拉和柯克舰长还进行了美国电视史上第一次跨种族的吻戏。

主创人员在尽量抹除大航海时代的殖民主义色彩。按照“最高原则”,进取号在外星执行任务时,不得向当地的落后文明提供技术,不得影响当地社会的发展,也不得介入当地的纷争和灾难。原则迂腐了一些,但它明显是对过去数百年西方世界自居先进干涉亚非拉地区的一种反思。

《星际迷航》可不仅仅在为现实世界的政治问题发声,它的存在本身就是太空探索最好的硬广告。

“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很爱看《星际迷航》的电视剧和电影,它们肯定对我加入航空航天局起到了推动作用。”有着三次舱外活动经验的功勋宇航员特里·维尔茨回忆说,“总的说来,科幻为我们塑造了梦想,不仅仅激励着宇航员,也激励着整个人类。”为了向这部电视剧的贡献表示感谢,美国航空航天局把一架测试用的航天飞机命名为“进取号”,和剧中的星舰同名。

玛丽·苏和“斜线”

《星际迷航》契合了当时崇尚科学与探索的社会风气,但在20世纪60年代,这部剧的观众主要还是科学家、大学生等“理工宅”群体。他们对片中的科幻设定津津乐道,关于“曲速引擎到底怎样实现超光速运动”就有好几种不同的理论假设。

核心科幻粉人数不多,这使得电视剧收视率不够理想,制片方NBC(国家广播公司)一直有意腰斩《星际迷航》,为此还招致了来自高校师生的集体抗议。然而电视剧播出三季之后,最终还是停播了。

但《星际迷航》构筑了一个星舰世界,就好像《雍正王朝》描写了九龙夺嫡的故事一样,接下来就要有无数有志青年负责把它玩坏了。

就像晴川、若曦和甄嬛会迅速把四爷的故事辐射出去一样,星际迷航的世界里出现了大量的爱情。醉心于感情故事的“迷妹”们拯救了这个故事。

电视剧首播的时候,民间就已经出现了刊载同人小说(爱好者的二次创作)的粉丝杂志。同人小说的作者和读者往往是被称为“迷妹(fangirl)”的年轻女性,同人小说中的女主角通常有一些特质:年轻、漂亮、聪明、或许有某种特殊的身世、奇怪的瞳孔颜色,她们不管干什么事都会成功,而且能让所有男性角色,包括原著中的“三巨头”柯克舰长、斯波克大副和麦考伊医务官都爱上自己。

《星际迷航》:50年前的作品如何征服地球人 | 长报道

“三巨头”,斯波克、詹姆斯·柯克、伦纳德·麦考伊

同人小说里过于完美的女主角可以理解为对那个年代的大男子主义的反击,但通常流于浅薄——同人作者们反对柯克舰长那种万人迷角色的方式,竟然是创造一个女性版的万人迷角色。

1973年,粉丝杂志编辑保拉·史密斯创作了一部短篇同人小说,把这些浅薄角色的特点集中在一个角色身上:玛丽·苏副官。小说里,玛丽·苏一登上进取号就征服了舰长和大副的心,在全体船员被敌人俘虏时,她用自己的发卡撬开锁,拯救了所有人。从此,玛丽·苏就成为了这一类角色的通称。

在回忆创作玛丽·苏的动机时,史密斯在一篇回忆文章里说:“70年代早期,大部分的同人作品都是寡淡无味的垃圾。有意思的是,这些垃圾作品有共同的模式。而我是一个喜欢研究模式的人。”

不得不承认,史密斯的眼光很独到。虽然绝大多数人都会公开表示对玛丽·苏式角色的鄙视,但《格雷的五十道阴影》(《五十度灰》这个译名更常见)、《暮光之城》、《饥饿游戏》之类作品在全球范围的畅销说明了一个问题:也许有很多人没说实话。

《星际迷航》作出的另一个贡献是“斜线”。“玛丽·苏”是同人作者肆无忌惮地把自身投射到原著中的结果,而“斜线”类作品更多是同人作者深入描写原作中某一对角色之间的暧昧关系——尤其是男性之间的关系。被配对的角色的名字通常被连写在一起,中间用斜线隔开,这也正是“斜线作品”这个名字的来源。例如最古老也最有人气的配对是“柯克/斯波克”,舰长和大副,在最大的同人网站AO3上,以他们俩为主角的小说多达6768部。

美国的斜线文化和日本的耽美文化性质类似,都在1970年代后出现的“女性视角的男同性恋作品”,这是女性意识觉醒在流行文化中投射的象征。女性不再希望自己仅仅是被男性消费的对象,她们要转过头来,消费男性,让两个男的恋爱给她们看。

《星际迷航》电视剧停播后,以玛丽·苏和斜线小说为代表的同人创作保持了相当程度的活跃,喜欢这些作品的迷妹们多是二战后的婴儿潮一代,她们狂热、有活力,而且人数众多。1970年代早期,《星际迷航》的粉丝俱乐部、民间杂志、同好展会陆续出现,除了没有互联网这些爱好者们的行为模式将和今天被津津乐道的“粉丝经济”毫无二致。

考虑到日益增长的粉丝群体,1979年,《星际迷航》以电影的形式复活。电影版第一部中有斯波克躺在病床上和柯克船长紧握双手,说出“我可以理解你的感受”的一幕。这通常被认为是创作向腐女群体示好的象征。

重生的《星际迷航》取得了商业上的成功,不但电影版继续拍了下去,电视剧的几部续作也陆续开播,其中最有名的是《星际迷航:下一代》。它的故事发生在最早一版故事之后约100年,一组新的船员在新的星舰上展开了和前辈们类似的冒险。星际迷航的热潮,在美国一直持续到了1990年代后期。

有的粉丝长大成了美国总统,有的粉丝长大成了段子手和讽刺作家,这些看着星际迷航长大的人开始对童年爱好进行开掘的时候,诞生了不少新口味作品,比如出生于1969年的约翰·斯卡尔齐写了一本名为《星际迷航:红衫》的周边,写的是一艘飞船上,身穿红衫(低级船员制服)的人们发现自己的伤亡率极高,而船长、大副等几个人则受了多重的伤也能被救活,最终大家发现了一个真相,他们的命运和20世纪的一个蹩脚编剧挂钩,而三个总也不死的家伙是主角,编剧每次决定哪个配角要死掉,就会让他在之前的一集里拼命说一些掏心窝子的话,观众喜欢。

生生不息,繁荣昌盛

《星际迷航》当红之时,中国经济仍不发达,电视台和电视机都非常少,大部分影视作品都没有正式引进,就算引进效果也会非常一般,因为中国当时还无力发展自己的太空探索计划。动画版《星际迷航》是唯一正式登上过中国电视荧幕的作品,1990年前后,这部动画片曾经出现在一些地方电视台的下午动画片时间。

但除了极少数70后和80后,并没有太多人记得它。在豆瓣网上,标注看过的人仅有1166人(同时代引进的《猫和老鼠》,可能因为上央视,有超过30000人标注)。

不过事情起了微妙的变化。冷战后,美国大幅度压缩国家航空航天局的预算,一些太空探索计划被迫取消。2003年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起飞时失事,7名宇航员罹难,此后太空探索计划更加举步维艰。在流行文化领域,超级英雄和奇幻史诗成为电影制片厂最爱的题材,宇航服和太空飞船显得不再酷炫。

反倒是在大洋彼岸的中国,政府的强力支持让太空计划进展迅速。中国国家航天局不但发射了一系列神舟飞船,建设了天宫号空间站,还在推进旨在实现载人登月的“嫦娥工程”。中国人在太空中扮演的角色体现在了近年来为数不多的太空电影里。《地心引力》里的女宇航员斯通借道天宫号和神舟号才成功返回地球,在《火星救援》中,中国贡献出了太阳神号推进器拯救了被困火星的沃特尼,同时得到了送一名宇航员上火星的机会作为补偿。

中国在太空中的活跃,让科幻爱好者们燃起了对宇宙的热情。2005年,《星际迷航》电影版和电视剧版在美国暂停,中国恰好正值互联网快速扩张,字幕组大量引进国外经典作品的年代。就在这一年,《星际迷航》被专注于科幻领域的幻翔字幕组翻译为中文。

《星际迷航》:50年前的作品如何征服地球人 | 长报道

北京的星际迷航展

但这一时期的《星际迷航》在中国依然是小圈子文化。直到2007年,《生活大爆炸》的热播才让《星际迷航》得以间接传播。

《生活大爆炸》里的谢尔顿·库珀等四位男主角都是科学家或工程师,本身就符合“极客也性感”的新潮流,在中国这样尊师重教的国家,《生活大爆炸》的大红大紫毫不令人意外。

《生活大爆炸》以台词中的大量“宅男段子”而著称,因为四位男主角都在从事物理或航天相关工作,《星际迷航》出现的频率就尤其高:他们拌嘴的主题经常是“哪一部《星际迷航》电影版最好看”;会玩进取号船员们玩过的三维象棋和“石头、剪刀、布、蜥蜴、斯波克”划拳游戏。有时候,谢尔顿还会穿上斯波克的制服,行瓦肯举手礼。

但更能体现资深粉丝地位的是克林贡语,《生活大爆炸》的几位男主角好几次在电视剧中说出这种来自《星际迷航》的人造语言——从1970年代以来,制片方就为凶猛好斗的克林贡人发明了一种人造语言,它以一种美洲原住民语言为原型,有着独特语法和发音规则,1985年还出版过一本克林贡语词典。

人造语言能让虚构的世界有更多真实感,向来很受核心粉丝们的欢迎。托尔金的《指环王》系列中,光是精灵语就有两种,分别以芬兰语和威尔士语为原型;乔治·马丁的《冰与火之歌》出版后,语言学家大卫·彼得森为瓦雷利亚人和多斯拉克人各自创造了一门语言。

学习克林贡语,既可以体现自己对作品深沉的爱,也可以让自己显得很酷,维基百科的标志上,都曾经有一个克林贡语字母

学习克林贡语这样的人造语言,既可以体现自己对作品深沉的爱,也可以让自己显得很酷,甚至在维基百科的官方标志上,都曾经有一个克林贡语字母。一个流传多年的段子说:一个美国人和一个法国人恋爱了,他们彼此不会讲对方的语言,但两人都是星际迷航粉丝,于是克林贡语短暂地充当了两人的交流工具。

迈入第50个年头的老牌IP仍然能显示出生机,这在现代比较罕见,但还是可以看得出一些取胜之道:

它本身是世界构建者和规则的制定者。

它的粉丝本身比较出众,而且成长之后有加入创作的能力。

粉丝儿女一代的呼应,及时重制或者扩展电影、电视剧集的内容,争夺下一代的粉丝。

有一种接头暗号和仪式感。

有一批女粉丝的加入,积极消费男性。

《西游记》是四百多年的古老IP,至今还在不断地被改编,而《黑猫警长》虽然在80后一代人的眼中是童年记忆,却在重新争取粉丝这件事上表现得节节败退。

《星际迷航》也会有衰退和老去的一日,但是就像斯波克的扮演者伦纳德·尼莫伊2015年2月去世前的最后一条推文所说:

“人生就像一座花园。完美时刻曾经有过,却无法长存,除非留在记忆之中。LLAP(生生不息,繁荣昌盛)”

首发于《博客天下》210期

《星际迷航》:50年前的作品如何征服地球人 | 长报道

《星际迷航》:50年前的作品如何征服地球人 | 长报道

《星际迷航》:50年前的作品如何征服地球人 | 长报道

《星际迷航》:50年前的作品如何征服地球人 | 长报道

一款人人都消费得起的奢侈品,拥有它是一件特别有范儿的事

《星际迷航》:50年前的作品如何征服地球人 | 长报道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