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继承百年手工切粉 只因拥有家的味道

作为连州十件宝中的第九宝——连州沙坊粉,原名叫做切粉。(不明白的人,还以为是切糕的兄弟)于抗战时期,水运农副产品到广州的商贩船,频繁出入沙坊与连州之间的水道。然后行商争相前往沙坊订货,常令沙坊粉供不应求。而作为农副产品集散地的石角,更有“没有沙坊粉不成圩”之说。

继承百年手工切粉 只因拥有家的味道

所以,沙坊粉的名气越来越大,造成很多人只知道沙坊粉而不晓得切粉!沙坊粉也是每一个连州人一直留在记忆里很深的味道。尤其外出打工的连州人,对于沙坊粉,那更是家乡的味道。

继承百年手工切粉 只因拥有家的味道

【六道工序 · 精工细作】据介绍,选米、浸泡、水蒸、日晒、软化、刀切,经过六道严谨的工序,切粉方能上“扎盒”捆装。

历史传承的家乡味道,一个以切粉而闻名的小村庄

连州沙坊粉,苍郁的大龙山孕育了清冽甘甜的大龙河。大龙河畔茂密的松林中有个山村叫沙坊,属原来的附城镇(现连州镇)管辖。沙坊村的历史很长,上溯到五代楚王马希范时代(907—960)。村中农户以精制颜色洁白、粉质细腻、久煮不糊、入口爽滑的切粉而扬名,连州人叫它“沙坊粉”。

继承百年手工切粉 只因拥有家的味道

那些简单、不简单!

沙坊粉传人承继着传统制粉工艺。如今,全村有12户人家做沙坊粉。日常烹饪制作之前,先将沙坊粉浸泡2~6小时,沙坊粉标志性特点就是浸泡后,粉条不散不烂。

它荟萃了连州人的土地智慧,凝聚自然的精华,万山环绕、风情物奇的地理环境,做切粉简单,做好切粉不简单。只因它有个名字叫沙坊粉!

继承百年手工切粉 只因拥有家的味道

识食物者,为俊杰

在绿色原生态森林里的粤北地区;在清冽甘甜的大龙河水里;在阳光明媚的天气中……只有历经这样的切粉,才能将连州山水的晴天白云藏进胸怀,让自己色泽洁白、粉质细腻。所以沙坊粉也以它的健康美味,享誉大地!

继承百年手工切粉 只因拥有家的味道

筷子是家乡味道的小木桥

沙坊粉易运输、耐储藏,家常随意小酌,宴席精心烩制,风味各异。连州方言,祝愿日子红红火火谓之“起粉”。喜庆之宴,依例要炒沙坊粉,作为第一道佳肴上席。客人举筷之际,互相招呼:“起粉、起粉!”吉祥的祝福洋溢宴席之间。

继承百年手工切粉 只因拥有家的味道

打工仔返乡继承百年手工切粉 只因回家好好吃顿饭

近年来,连州九陂镇杨屋产出的切粉驰名珠三角,不少潜心做切粉的家庭还因此盖起了新楼。据杨屋村老人介绍,杨屋人做切粉,清末已有之,历经百年,杨屋人至令保留着最传统的工艺——手工做切粉。小小一扎切粉,粉条粗细均匀,色白自然。

继承百年手工切粉 只因拥有家的味道

每一条切粉都有态度!

连州切粉,论声誉“沙坊粉”早已驰名,人说,“沙坊粉”美味,贵在水靓。与“沙坊粉”的享誉相比,杨屋切粉略显低调。低调的杨屋粉百年来蒸、晒、切每个环节一丝不苟,蒸粉的铁锅、晒粉的竹匾、扎粉的木盒,诸具如旧。杨屋做粉有规矩,晴天粉出,雨天无粉,不走捷径就是要保持自然本色。

继承百年手工切粉 只因拥有家的味道

古法做粉、用料地道

用传统方式做出来的杨屋粉爽口弹牙,米香纯正,市场需求量日益增大,供不上货是常有的事。“吃了乡下人的切粉后,城里人经常开车到这里来买粉。”

杨屋粉费人工,价格却很厚道。杨屋粉须精挑头糙米。杨乃远说,头糙米较二糙米更适宜做粉,二糙米黏性大,做出的粉容易烂。杨屋做粉的人家有10多户,大多是四十岁以上的壮年做粉。

继承百年手工切粉 只因拥有家的味道

吃切粉是最重要的小事,但回家才是最重要的大事。

在杨屋村,越是人到中年就越对切粉有感情,很多曾出去闯荡世界的青年人,到一定年纪就主动回乡与家人一块做切粉。“外面奔波劳累,收入很不稳定,还是回家创业好,学会切粉手艺,一辈子都不犯愁没生意。”一名返乡打工者感慨地说。

继承百年手工切粉 只因拥有家的味道

连州切粉制作的美食

酸豆角牛肉切粉

米香味浓郁,配上酸豆角,更是别有一番风味。

继承百年手工切粉 只因拥有家的味道

牛腩汤切粉

继承百年手工切粉 只因拥有家的味道

蒸切粉

继承百年手工切粉 只因拥有家的味道

炒切粉

继承百年手工切粉 只因拥有家的味道

从前生活节奏慢、出行慢、日子慢,如今的我们忙碌地甚至没什么时间好好吃一顿饭,更加别说家乡的那些熟悉的切粉,那些熟悉的家乡味道!又一年了,什么都不用多说,快回家,好好吃上一顿吧!

参考资料来源:广州日报、网络

作者:龙丰

更多精彩内容,请订阅我们“清远旅游”头条号,或者微信关注我们“清远旅游”公众号哦!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