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王福来:坚守35年传播乡村文化

王福来:坚守35年传播乡村文化

蕉岭县南磜镇文化站长王福来(左二)与村民演唱山歌。郑迅 摄

■编后语

这一期,我们继续关注两个平凡的小人物。一个是小镇里的文化站站长,为了自己热爱的文化事业,几十年如一日,坚守着、建设着、完善着一个小小的乡村文化站;一个是糕点店铺工厂的老板娘,从打工妹到自己当老板,不变的是对糕点还有各种美好味道的热爱和执着。他们虽然普通,虽然也曾遭遇困难、烦恼,却因为对梦想的热爱而坚持不懈、努力前行。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新年贺词里说,“只要坚持,梦想总是可以实现的。”我们同样坚信这一点。网上不是流行这句话么:“梦想总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哟,端端溜溜的照在,康定溜溜的城哟。月亮弯弯,康定溜溜的城哟……”蕉岭县南磜镇文化活动中心,传来一阵悠扬的歌声。记者走进音乐室看到,一群阿姨们正悠然自得地在弹琴唱歌。据悉,文化活动中心共有4层楼,设有电子阅览室、农家书屋、书画室、音乐室等10个场室,每到农闲或过节时都是人气爆棚,群众们都喜欢来这里唱歌、跳舞。

这一切的背后,是南磜镇文化站站长王福来的默默坚守。今年57岁的王福来在文化站已经工作了整整35年,从初出茅庐的毛头小子到年近花甲的文化站长,他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这个户籍人口只有两万多人的山区镇。从1个人的文化站到如今的3个人,从无站址到拥有10个功能室、4层楼的特级文化站,王福来怀着繁荣乡村文化的梦想,默默坚守着文化站。

培育文化沃土 丰富群众生活

南磜镇文化活动中心门前有个小广场,周围种满了花木,铺满鹅卵石的小路穿过其中,俨然一个漂亮的小花园。每到傍晚时分,就会有许多阿姨来这里跳舞。

今年53岁的林玉莲从江门退休后回来养老,刚回到南磜时还非常不习惯,“天一黑,村里到处都黑漆漆的,也没有什么活动。”于是,她就在自己家附近组了个舞蹈队,可是随着舞蹈队的壮大,场地显得拥挤了。王来福了解情况后,与同事们一起修建了这个小广场,还特意为跳舞的群众拉了电线,装上电灯,让她们晚上可以在这里安心地跳舞。“以前这里荒草丛生,现在变得干净、漂亮,我们活动的地方也有了,生活变丰富了”林玉莲说。

小广场的修建不仅丰富了村民们的生活,也改善了村里不良的风气。“以前没有小广场提供活动场所时,我们经常会去打麻将,现在可以来这里活动了,我就不打了。自从来这里跳舞运动,我的类风湿都好多了!”镇上的居民黄彩云告诉记者,现在这里打麻将的人少了很多,大家都喜欢来文化活动中心唱唱歌、跳跳舞,过健康的生活。

镇上文化设施也得到很大改善。在文化中心的楼里,电子阅览室网速很快,图书馆书目齐全,有上万卷藏书,音乐室里有各种乐器,群众常到这里拉二胡、弹电子琴,设施设备丝毫不比城里的社区活动中心差。“感觉这里的乡村精神文化生活慢慢与城市接轨了!我们都很感谢王站长。”林玉莲笑着说。

上世纪80年代,南磜镇文化站只有一间房,王福来的工作和生活都在里面。1992年,上级拨付4万元建成一栋两层楼,直到2002年才建起文化活动中心。后来,王福来又参与建设南磜镇文化站大楼、文化广场和10个村农民篮球场,办起了16个村农家书屋、6个村级电子阅览室、1个镇级公共电子阅览室。

弘扬传统文化 三顾茅庐组锣鼓队

在农村,许多传统文化正在慢慢消失,这一切王福来都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村里锣鼓队人丁兴旺,还有舞金狮、汉乐等都是人才济济,可是现在要凑一个八音都不容易。”王福来说到这里叹了一口气。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镇上的年轻人都去城里打工,家里就剩下老人和小孩,随着年纪的增大,老艺人也面临舞不动狮子、敲不动锣鼓的尴尬局面,这样一来,村里的传统节日便很难组织活动。看到锣鼓队的人才青黄不接,年轻人大多不肯干这差事,王福来和村委会干部曾三次登门做思想工作,说服左槐村的陈柏灵参加,最终用诚意打动对方,共同出力成立锣鼓队。“现在锣鼓队有30个人左右,八音凑齐了,逢年过节又可以热闹了!”王福来笑着说,传统文化是根,不能丢,所以他总是竭尽所能去做好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

除了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王福来在保护文物方面也倾注了大量心血。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他发现了一座具有300多年历史“天人合一”的典型客家围龙屋“观察第”,后被省专家组评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了让群众支持文物保护工作,王福来挨家挨户地做工作,向群众解释情况,动员群众一起参与到保护工作中来,“从不理解不支持,到最后的一起保护,这是大家的功劳。”王福来谦虚地说。

组织乡贤投资修缮古民居,并将古民居改造成乡村文化俱乐部,也是王福来的工作之一。据了解,岭背村的梁氏祖屋已经有300年的历史,王福来与同事们一起,充分利用闲置资源,让百年祖屋摇身一变,变成了拥有图书室、棋牌室、器乐室等7个功能室的乡村文化俱乐部,造福了村民。

醉心文化事业 发展乡村文化

王福来生于1958年,1974年高中毕业后,热爱文艺的王福来就常在县里参加文艺表演,尤其是山歌唱得很好,1980年4月开始担任文化专职干部。因为对文化工作感兴趣,1991年,王福来通过成人高考考上大学,读群众文艺专业,毕业后继续从事文化工作,1995年起任文化站站长至今。

节假日往往是王福来最忙的时候。从大年二十五王福来就开始马不停蹄,组织篮球赛、汉乐曲艺表演、老年歌咏队等文化活动。即使是在大年三十,他也只是匆匆回家吃个团圆饭,板凳还没坐热就回到工作岗位,工作30多年,王福来没有一年的大年三十是在家住的。

因为工作太忙碌,经常顾不上家里,王福来的父母曾对他有过抱怨。后来经过王福来耐心的解释,渐渐得到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妻子在他组织活动时还常来帮忙做杂活,可谓是“全家总动员”。“每天都能看到站长忙碌的身影,特别是逢年过节的时候,从大型的活动策划到点滴小事,他都任劳任怨、亲力亲为,是我们的好榜样。”文化站干部谢利琴说。

由于组织文化活动经常不能按时吃饭,王福来患上胃病,还有严重的神经衰弱,他3次请辞,但因领导多次挽留,带病一直坚持干到现在。“虽然快干不动了,但是心里对文化工作还是充满了热爱,也不舍得岗位。”王福来说。

山区镇与珠三角地区相比,无论是资金还是人力都十分紧张,群众文化工作不好做,王福来一坚持就是35年,非常不容易。南磜镇党委书记黄万彬为王福来点赞:“王站长为群众带来了丰富的文化生活,并能够结合本地的特色开展不同的文化活动,工作非常出色。”

王福来先后被梅州市委、市政府,蕉岭县委、县政府授予“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市先进文化站长,连续10年被县委宣传部评为宣传思想“优秀工作者”。而对于王福来自己来说,得到群众的肯定、看到乡村文化的繁荣比这些荣誉更让他欣慰。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