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宁可少养5万兵,也要兴办东大”的他,却未出现在东大的简介上

素有“东北王”之称的张作霖自幼家贫,无力就学,仅念了三个月的私塾,可谓文盲一个。但就是这么一位胸无点墨、穷兵黩武的人物,竟然高度重视教育。在其主政时期,东北的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宁可少养5万兵,也要兴办东大”的他,却未出现在东大的简介上(戎马一生的大帅张作霖,到学校时从来不穿军装)

早在1915 年2 月,张作霖还仅仅是奉天城内小小的二十七师师长,竟然给当时的大总统袁世凯写了一封信,信中并没有汇报战事,也没有索要军饷,而是陈述奉天教育存在的种种弊端,并提出相应的整顿措施。张在信中这样写道:奉天办学存在两大弊端:一在靡费过多,得不偿失;二是教授不得其人,仅是坐拥虚名,缺少实际才干。另外,他还提到,办学偏重于高等小学,忽视初等小学,使师范毕业者不愿到初小就教。初小既缺乏良师,而毕业者亦无从升学。

“宁可少养5万兵,也要兴办东大”的他,却未出现在东大的简介上张作霖的这一条陈马上引起教育部、国务院乃至大总统的高度重视,肯定该条陈所指出的各种症结所在,大总统命国务院将该条陈转交教育部查照。4 月9 日,教育部做出批示:“现在小学之必待整顿,亦诚刻不容缓。整顿之法,当从力节靡费,严定教员、管理员资格入手。庶使不能胜任之教员、管理员得以大加淘汰,于教育前途乃有澄清之望。”并训令各省民政厅长遵照办理。教育界人士听说这一消息后,无不欢欣鼓舞,但谁也不会想到,这一训令竟是源自于一个远在东北、并素有“土匪”之名的赳赳武夫——张作霖。

1916 年,张作霖出任奉天省长。刚一上任,即在一份教育条陈上批示:“学务为造就人才之所,振兴国家之基,关系最重,而奉天又处特别地位,若不从整顿教育入手,更无以希望。”看到省长如此重视教育,已停会两年多的奉天省议会马上重新开会,专门研究奉天的教育问题。会后,便将教育改革方案交给了张作霖,张作霖对改革方案进行仔细研究,并责令省署教育科制订整顿办法,由此而开启了张作霖整顿教育之路。

“宁可少养5万兵,也要兴办东大”的他,却未出现在东大的简介上(少帅张学良)

教育经费的短缺是制约奉省教育发展的首要因素。对此,张作霖于1916 年10 月28 日,训令各道尹重申省令,严责各县知事增加教育经费,要求各县每年的教育经费要占到全县支出总数的40%,并将此标准作为考核各县知事政绩的内容之一。1918 年12 月,他再次重申学款应占支出40% 的标准,并严格规定,如“今后各县知事仍不实行办理,即以废弛学务论,照地方兴学考成条例予以相当之处罚”。此外,为了防止挪用、侵占教育经费的情况发生,张作霖特派专员赴各县调查教育经费的使用情况。之后,他又亲自审阅制定各种关于奉天教育的地方法规,从制度和法规方面保障教育经费的合理使用。这一点,恐怕是其他北洋军阀所无法比拟的。

1916 年12 月6 日,奉天公立工业专门学校校长孙其昌、奉天省立第二中学校长董宝麟、奉天省城第一高等小学校长魏福锡联名呈文给张作霖,建议派人赴黑、吉两省,协商联合向教育部争取设立东三省区域国立高等师范学校事宜,以培养中等以上教育人才。张作霖看完,当即大笔一挥,签了一个“准”字,并立即派孙其昌前去办理此事。

“宁可少养5万兵,也要兴办东大”的他,却未出现在东大的简介上

(张学良曾自任东北大学校长,很多东北大学的毕业生只知道他们的校长是张学良,却不知创办东北大学的是“老帅”而非“少帅”。)

张作霖非常鼓励青年出国留学。1916 年夏天,张作霖下令对奉省20 个县的留学生情况进行调查统计,看奉天省到底派出了多少留学生。但他发现整个奉省只有留学日本的68 人,顿时觉得留学人数太少了。于是,张作霖于1917 年6 月和12 月,分别派出两批公费留学生,入日本高等预备学校学习。而这些留学生也不负张作霖之望,两年后,就有26 人以优异成绩考入日本官立学校学习,居全国第二。仅仅两年之后,奉省的留日学生即达到150 余人,翻了一倍还多。等到1925 年时,奉天省已有232 名留学生到外国学习。张作霖派学生出国留学,并不是派出去就放手不管了。他首先派有经验的经理人员留学各国,对留学生加以管理,以防他们耽误学业。另一方面,这些经理们还负责关照留学生们的生活状况。1919 年,日本物价飞涨,留日学生在生活上遇到了一些困难,为使学生安心向学,张作霖下令对公费学生增加学费额数。1921 年10 月,教育部发出文件,对自费留日学生因故要求公家借费者给予遣送回国,并制定了相应的遣送回国办法。张作霖听说后,大骂一通,然后自掏腰包,拿出10 万元汇给这些与自己毫无关系的留学生,以解他们的燃眉之急。

“宁可少养5万兵,也要兴办东大”的他,却未出现在东大的简介上张作霖对于东北教育最大的贡献莫过于创办东北大学。第一次直奉战争后,奉天省长王永江和教育厅长谢荫昌向张作霖提出建议,创办一所东北大学。对于此事,张作霖欣然采纳,他对王永江说:“我没读过书,知道肚子里没有墨水子的害处,所以可不能让东北人没有上大学求深造的机会,岷源(王永江的字),一切事我都交给你了,开学越快越好。用钱告诉我,不管多少,我宁可少养五万陆军,但东北大学是非办不可。”

可是没过多久,张作霖的这一意愿就被日本人得知,日本驻奉天总领事竟公然向王永江提出“劝告”说:“听说你们要办大学,那可不容易呀!又费钱,又没人。你们要读理工科,我们已有‘旅顺工科’;你们想学医,我们早有‘南满医科大学’;你们愿学文法科,也可以派留学生到帝国大学去上学,大日本政府将予以优待,给予官费补助。你们何苦自不量力,自寻苦恼,而去自办大学呢?”王永江当即将此谈话报告给张作霖。张作霖听后十分气恼,大骂:“妈拉巴子,他们越是反对咱老张办大学,咱们就是非办不可。得快办,要办好,快出人才。”

“宁可少养5万兵,也要兴办东大”的他,却未出现在东大的简介上(张作霖创办的东北大学理工楼)

1923 年4 月26 日,东北大学正式成立。1925 年,新校舍建成,其规模之大,功能之全,在国内亦属罕见。除兴建校舍外,奉天省长公署还在学校附近划地拨款,兴办“大学工厂”。这种大学设附属工厂,既保证学生实习,又保障经费来源的模式,也是当时国内其他大学所没有的。而且,东北大学的常年教学经费在各大学之中也是首屈一指。北京大学当时的常年经费是90 万银元,南开大学是40万,清华大学虽有庚子赔款补贴,也只有120 万。奉天省财政向东北大学的投资巨大,经费每年160 万,人均为奉大洋800 元。

东北大学开课后,在聘请师资上出现一些问题,有些外省学者不了解奉省财政状况,担心来东北大学教书,学校会用奉票来发工资,一旦奉票贬值,必至影响收入,因此不愿应聘。了解到这一情况,张作霖当即决定:“凡大学教授等薪金,一律用银元发给,并不许拖欠。”为吸引一流学者来此任教,东北大学所设定的薪金和待遇相当优厚,甚至高于国内的几所知名大学。以教授为例,北大、清华教授的月薪是300 元,南开240 元,东北大学则为360 元。到了后期,有些教授如章士钊等人竟高达800 元。东北大学还为教授们盖新村,建别墅,安排宽敞舒适的住宅。教授们回北京探亲,还予以报销往返路费。这与当时国内各校因战乱而经常欠薪、减薪的情形形成鲜明对比。东北大学的待遇如此优厚,很快便吸引了当时许多知名教授前来任教。据统计,在其128 名职教员中,留学归来的有77 人,其中11 个博士、37 个硕士、29 个学士。而且他们其中大部分留学美国,毕业于美国的一些著名的大学,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其余40 名即使没出国“镀过金”,也是毕业于国内一些知名的高等学府,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其教授阵容之盛,远非其他大学可比。

“宁可少养5万兵,也要兴办东大”的他,却未出现在东大的简介上(主政东北以后的张学良在发展教育上更是不遗余力)

至此,就连起初并不相信张作霖能办好东北大学的日本人也不禁刮目相看。有一次,日本学者新岛淳良在参观东北大学之后,也不得不说:东北大学的实验设备是第一流的,教授薪金也比国立大学高许多。其教育水准“高于日本在满洲开办的高等教育院校”。

张作霖主政东北期间,不仅致力于办各类学校,而且经常慷慨解囊,拿出自己的私财投入到教育上。据载,司徒雷登当时正在北京办燕京大学,到处筹款。有一次他去奉天见张作霖,张作霖听了他的介绍后说道:“你办的教育事业本来是应该我们中国人自己做的。现在你做了,我十分感谢!”张作霖当场捐款五千大洋。以后,只要司徒雷登开口,张作霖总是慷慨出手,从不推托。

作为一名靠武力打天下的大军阀,能从购买枪炮的钱款中拨出大笔经费来办教育,实属罕见,也着实令人赞叹。

文章来自 《民国教育》 赵锋著 山西教育出版社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