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宜居新城美如画 ——宜城“十二五”城市建设亮点展示

滨江大道

郑集镇再生资源回收中转站建成使用。

襄沙大道夜景。

通讯员 黎发建 罗坤

冬日,步入宜城市区,一幢幢高楼鳞次栉比,一条条大道纵横交错,一盏盏霓虹灯璀璨闪烁。走进城区单位、小区和企业的庭院中,一幅幅“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景观扑面而来……如今的楚都宜城犹如一幅秀丽画卷,铺展在风光旖旎的鲤鱼湖畔,让人耳目一新,流连忘返!

“十二五”期间,宜城市把城市建设摆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优先发展的位置,突出建设适人居、适发展、适创业现代化城市这个主题,加大投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齐头并进,整体联动,城市规模不断扩张,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亮点一: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五年来,该市按照“经营城市保建设,引进外资促建设,资产置换兴建设,围绕特色抓建设”的建设工作思路,采取多种形式筹措建设资金20多亿元,启动或完成了城市防洪排涝、园林绿化、道路桥涵、住宅小区、专业市场等基础设施项目50多个。启动了滨江大道、九龙路、望江路、文谊路、中华大道西段、铁湖大道建设,城市道路总长度由74公里发展到102公里,道路总面积达到3.22万平方公里。启动了鲤鱼湖大桥建设,初步拉开了城市骨架,基本形成了“内网外环、内通外畅”的道路系统,显著改善了市区交通条件。市区排水管渠形成网络,排水管网覆盖率达到80%,城市排水管线长度增加2万米,提高了市区防洪排涝能力。城市天然气输配工程顺利完成,城市供气能力得到提高,城市燃气普及率达85%。通过强力推进,城市功能分区更加明确,综合服务功能显著增强。

亮点二:城市环境绿化美化

市区绿化基本形成规模,城区绿地面积增加60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由29%发展到36.5%,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对城区主干道绿化带进行提档升级改造,重点对中华大道、振兴大道、燕京大道、楚都大道四条绿化带的植物布局进行调整优化,增加开花植物,提升道路绿化的景观效果,打造一批精品亮点绿化样板路。开展庭院绿化达标创建活动,完成滨江大道景观等道路绿化,楚都公园进入二期建设,新增城市绿地20万平方米。新建楚都公园、宋玉公园及一批街头游园,重点建设207国道与城区主干道交叉口节点游园,提升了城市绿化新形象,2013年宜城被省住建厅授予“省级园林城市”称号。

亮点三:垃圾治理全省示范

该市投入5000多万元,建设7个乡镇生活垃圾中转站,扩大城市清扫保洁范围,成为全省生活垃圾统筹治理示范城市,初步实现了垃圾治理全覆盖,城乡卫生环境大为改观。

该市将城乡垃圾治理列入市政府十件实事之一,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综合利用、变废为宝”的工作思路,高质量编制城乡生活垃圾统筹治理规划,采用水泥窑协同处理、焚烧发电为主,卫生填埋为辅的无害化处理技术,高标准规划建设南洲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刘猴镇生活垃圾填埋场、流水镇讴乐生活垃圾填埋场,新建水泥窑协同处理厂和25座垃圾转运站,实行“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形成了生活垃圾清扫、收运、处置全过程管理、链条化运作模式。去年,该市继续加大投入,投资1.1亿元,新建一个生活垃圾预处理厂和刘猴、郑集等7个镇、办生活垃圾中转站及填埋场,购置垃圾箱、垃圾桶3.8万个,新建垃圾池2400个,新修垃圾填埋场37个,配置手推车1200辆、清运车辆19台。组建了14家乡镇垃圾保洁公司,按照100户一名保洁员的标准,聘用保洁人员900多人,实现道路沿线、城镇周边、村庄内外垃圾收集转运无盲区、无死角。同时建立多元管理新机制,探索出了“沤、烧、交、卖、埋”五字决模式、公司化模式、合同管理模式和“不落地”模式等卫生保洁模式,有力促进了城乡垃圾治理高效运转。

亮点四:亮化工程璀璨如画

宜城实施亮化美化工程,启动了襄沙大道、自忠路、中华大道、振兴大道主干道路及小游园亮化工程,初步形成了亮丽、明快的城市夜景。2014年,该市全面铺开亮化工程,打造城市夜间景观,让城市亮起来、美起来。在原有照明基础上进行景观亮化科学提升,形成以4公里长的襄沙大道亮化为轴线,以道路两侧建筑物为重点,以沿线广场、游园、绿化亮化为点缀的多层次、立体化、低碳化的夜景照明体系,实施整体亮化工程。先后完成了襄沙大道、自忠路、中华大道、情侣路、振兴大道景观亮化工程。

与此同时,该市的亮化工程与彰显城市活力和魅力相结合,在襄沙大道街道两旁,将建筑用斑斓的灯光装扮得缤纷多彩、璀璨夺目,将彩灯造型打扮成有楚字、楚凤、汉水情等含有浓厚楚文化元素,还有现代风格的流星雨造型。

新闻评论

共0条评论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