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新习俗之“抢红包”:抢的是红包,还是存在感?


时序周而复始。长久以来,我们都沿袭着并创造着过年七天的狂欢形式。

传统在崩塌,年轻人与父辈们,似乎在经历着截然不同的春节。

沸腾推出春节策划系列文章,当年轻人过春节时,他们在期待些什么?

我们邀请了十位年轻人来写他们心中的春节主题。我们希望这十个关键词,能解读正在演变中的春节文化。

或许,时代的形式变化中蕴藏着不变的人伦和情怀,谁知道呢?

今天我们来聊聊春节的新习俗:抢红包

三十晚上,饺子刚下锅,七大姨八大姑嚷起来,外甥侄子侄女一人抱着一部手机,眼睛里泛出亮光——开始抢红包了。

不知几何时,抢红包成了一种新的年俗。三十晚上,大家不再是盯着央视春晚了,而是一边刷着朋友圈吐槽春晚,还一边抢红包。

以前是发红包,现在是抢红包。“发”字,含有一种由上至下地呵护,而“抢”字,有“夺”,有“碰”,有“纷乱的样子”,抢夺、抢占、呼天抢地,倒也贴切。

在另一个层面,“抢”意味着时间少而珍贵。这似乎也刚好符合现代人的一种生活状态,分分秒秒都在与时间赛跑。七天春节假期,抢回家的车票,抢到了再抢时间回去,希望路上尽量少点时间,在家能多待待。然而,一旦到家,反倒在不停地刷着手机,不是抢红包,就是在朋友圈看别人晒抢到的红包。

抢红包的过程中,必有一个发的人。可是,这里的“发”并不是全有“由上至下地呵护”,更多的是带着一种“分配注意力”以及“求关注”的意味。

除夕前后十几天,BAT摩拳擦掌。百度,我将拿出一亿,求关注;腾讯不服,拿出两亿,也求关注;阿里急了,丢了三亿,跪求关注。年三十晚上,基本就是BAT的红包大战。无须拼脑力,只要体力好、眼疾手快,就能抢到红包。

看似慷慨解囊的他们,拿出几亿元,共襄盛举,其实就是为了争夺用户。他们“分配”一些零碎钱给用户,而用户须得将相当的注意力“分配”给BAT。这背后,看似用户在抢红包,实则是BAT之间的用户抢夺大战。

某种程度上,抢红包的新年俗,就是一场商业与传统年俗的产物。

不管BAT抢啥,不管是谁,只要给钱,我就开心,可能我们每个人都怀有此心。但告诉你一个坏信息,据媒体报道,去年人均抢到的红包不足1元。说好的几亿呢?

当然,抢红包并非全部是BAT的“阳谋”,更多而人与人之间互动需要。

不知你有没有发现,点开群组里,发现自己不知不觉加了好几个群,小学同学群、初中同学群、七大姑八大姨群,等等。尽管大家相互认识,甚至知根知底,但他们却静静地躺在手机里,少有问候与互动。

传统的亲情纽带,如今已渐渐松绑,没有了以前那种相互之间面对面交流的热切了,多数只是打个照面。那如何维系这种略有些尴尬的关系呢?

抢红包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我没有多少时间,可能也不大愿意当面交流,但愿意维持这种有点“鸡肋”的传统人伦。一个红包发出去,表示我了我的存在,抢的人传递出“我也在”的意味。

虽然发出去的只是三五十,抢到的只是几毛几块钱而已,而发红包的人,则将没有与亲友在一起的时光打包成红包,“分配”给他们,抢到红包的人也积极地回应到:我“关注”你了。

在抢与发之间,原先疏远或者忽视彼此的隔阂,便在拆红包的过程中消解了,尽管这只是暂时的。

对人而言,发红包与抢红包,从来不是一种经济活动,而是一种社交活动。与口头地说“我想你”“咱们是好朋友”,发红包与抢红包则厚重许多;但与传统的礼尚往来,动辄成百上千的礼物相比,发红包与抢红包比他们轻一些。在轻与重之间,发红包和抢红包找到了一个很巧妙地入口,解决了人际交流的痛点。人与人也因此建立了一些没有负担的交流。

不过,也要看清楚,这种发红包与抢红包之间的年俗,只是一种浅层的人际交流,它维护了人与人之间基本的社交需求,不造成困扰,但也不会进一步让我们彼此交心。

现代人生活的节奏快,压力大,一切想要从简,却又变得更复杂。尤其是过年回家,各种中国式的人情必须得照顾到,抢红包化整为零,去繁从简,把现实的关系“虚拟化”,人就开始会沉溺于这种方便、高效、愉悦的关系。

一场孤独的狂欢之后,我们要的是啥?不就是那么一点微薄的存在感嘛。

哎呦,不说了,抢红包去了!

每天一次的推送是不是满足不了你交流的渴望?

谁和你一起看过同一篇文字?你心中的热度和谁同温?

给你直接的思想碰撞,给你勾搭同好的平台,还有潜水的评论大神可供调戏。

只想说一句:”原来你也在这里。“

扫描下图二维码,加小编微信,进入我们的首批读者群。

从心中的热出发

沸腾:xjb-feit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