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十万人逛庙会彰显传统文化强力


今年大年初一、初二,南都记者来到圭峰山逛庙会,看花灯、听相声、猜灯谜,景区游人如织,热闹非凡。江门五邑海外华侨数百万,每年都有许许多多的人回国过年,只为在家乡寻找这浓浓的年味。(2月10日《南方都市报》)

据辞书解释,庙会亦称庙市,是中国的市集形式之一,在唐代已经存在,一般设在寺庙内或其附近,故称庙会。这一历史上传承下来的市集形式,不仅具有满足娱乐需求的人文功能,对交流城乡物资,满足民众需要,不乏积极作用。

庙会是从古代宗庙祭祀和社祭及民间的信仰中孕育诞生。汉、唐、宋时期,加入佛、道教的宗教信仰表达形式,尤其经过明清的进一步完善发展,突出商贸功能,从而成为人们经济生活、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春节期间,江门可玩的地方很多,但是,对于很多市民、游客而言,去圭峰山逛庙会必不可少,这项活动持续13年,渐渐成为江门人过大年的习俗,往年春节,圭峰山景区会迎来四五十万游客。圭峰山庙会之所以在当地备受追捧,是活动本身体现了团圆、和谐、欢乐的节日氛围,表达了群众对民俗文化的信仰,对幸福新生活的热爱,对中国梦的企盼。

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一直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前列,城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单一的农业经济向多元经济转变,城镇化速度加快,社会的进步使庙会既继承了传统的功能,同时又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庙会调动了各阶层人们的参与热情,为各种力量的表现提供了机会和舞台,各种人物通过庙会的大舞台表现自身,同时汇集为一个区域内的文化表达。

除了文化表达的需要,庙会还对外界显示一方的力量与形象。从庙会活动的参与者来看,区域内几乎所有阶层的人均参与到数天的庙会欢乐之中,成为这一区域内的“全民性活动”,共同烘托了庙会文化的氛围。

政府提倡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以前被判定为“封建的”、“迷信的”的庙会因其所在地的佛寺、道观具有文物价值而一并被地方政府重视起来,尤其是地方政府认识到民间庙会具有旅游开发价值,可以为活跃地方经济服务,逐渐加强了对庙会的管理。在搞活当地经济、开发各项文化资源的思路下,地方政府引导庙会逐渐减少宗教、迷信色彩,使其向文化旅游的方向发展渐成趋势。

社会制度的变革、利益的调整使民间传统文化的复兴正经历着深刻的变化。庙会文化作为一种农村社区文化,从传统的娱神、娱人、贸易等功能逐渐向活跃社区文化生活、满足不同层次群众精神需求、为社区公益事业服务以及旅游开发等功能转化,对促进地方文化、经济发展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尤其是寓教于乐,使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求大同等思想理念,通过庙会上的各种文娱活动得到张扬。

在圭峰山庙会上,一位移民美国20多年的老人说:“还是老家过年有味道,美国没这么热闹。”浓浓年味,就是文化力,她能够凝聚人心,支撑一个民族的崛起。在这种传统文化中浸泡长大的人,无论走到哪里,文化基因也不会退色。

无论是汉唐以来的印度佛教文化的传播,还是明清以来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备受推崇,都是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优秀的庙会文化也能够强化民族成员的文化认同,提升民族凝聚力。(南方网张全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