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被这些黑幕吓一跳,人民日报揭露微信乱象

微信特别是微信公众号,在拥有庞大流量的同时,也经历着恶意侵权、过度营销、诱导分享、低俗内容、故意欺诈等乱象丛生的阵痛。一些公号一味赚眼球、吸粉丝,不惜使出歪招、邪招。日前,人民日报的记者对微信公号乱象进行了调查采访。

抄袭成风,知识产权难以保护

2014年第四季度至2015年第三季度,微信收到针对公号的投诉超2.2万件,其中涉及知识产权的超1.3万件,占比达60%。微信公号已成当前知识产权侵权投诉高发区。

为了商业利益,一切皆可抄。不仅公号之间抄,跨平台抄也同样严重。2014年末,知乎网随机抽取了站内3000个获得500点赞以上的回答做内容比对,发现99%的篇目曾被微信公号侵权使用。

去年,微信上线原创声明功能,对原创文章添加“原创”标识,当该文章在公众平台被其他用户发布时,系统会自动为其注明出处,并同时发送站内信通知原创者,若原创者提出申诉,微信公众平台将核实并处理。

可这一功能反而促生了另一种比抄袭更甚的现象,恶意抢注原创。1月19日,“人民网健康”微信公号综合钱江晚报和楚天都市报信息,原创发布了一篇《家中养的这些花花草草竟是“吸毒”小助手》。但到1月24日,人民日报微信公号转载时,却发现文章已被一不知名账号标注了原创,若按原文转载,显示的是该不知名账号的链接。编辑立即举报此事,该不知名账号很快被取消原创。

显然,原创标示保护虽是一次创新,但仍有很多不足需要完善。

过度营销让垃圾内容充斥屏幕

微信官方数据显示,目前,微信每月活跃用户超6.5亿,截至2015年8月,微信公号突破1000万,且每天以1.5万个的速度增加。在以千万计的微信公号中,不少营销号迷恋“尖叫效应”,为了上头条、赚影响、吸粉丝,不择手段。

案例一:

去年底,朋友圈流传马云推出了“微赚微赚”,只要用微信关注“微赚微赚中心E”公号,签到20天可收益5000多元。记者按照上述方法签到,发现账户的“收益”只有0.1元。多次操作后页面即显示为“错误”,无法签到更别说提现。所谓“签到赚钱”都属于无良号的吸粉骗局,

案例二:

去年11月,王健林把“顶尖企业家思维”微信公号告上法庭。该公号冒用王健林名义,发表批评淘宝及电商的文章:《王健林:淘宝不死,中国不富,活了电商,死了实体,日本孙正义坐收渔翁之利》。王健林起诉该公号侵犯其姓名权、肖像权和名誉权,索赔经济损失1000万元。说穿了,该公号是比较典型的“营销号”,如此耸人听闻的标题是朋友圈“爆款”文章的标配。

腾讯官方数据显示,2014年全年累计封停打击违规公号8.5万个,拦截各类恶意营销广告、恶意链接500万个。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沈阳认为,对不守底线的“营销号”打击力度还应加强。要有“突然死亡”原则,能够快速处理违规账号;还应采取“一票否决”原则,不但封停违规账号,并追查该账号背后的申请人。

诱导分享问题严重

诱导分享指发送谣言、色情、测试类、答题类等内容,诱导用户分享至朋友圈,操作后才能见到答案或内容。很多用户都有类似的体验:在朋友圈刷到一条测试,考察辨色能力,等一道一道题做完要看结果分析时,却告诉你要分享到朋友圈,“分享后测试答案自动跳出”,不想白做就只能老实地分享。

“谁打开,谁发财” “转发可保全家平安”,“不转不是中国人”,“转发集满30个赞可获小礼品”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标题背后,往往对应的是垃圾广告,违规抢红包,虚假电话等等乱象,让人眼花缭乱且十分头疼。

打击违法违规公号,相关各方也在行动。近期,国家网信办根据网民举报线索集中查处了非法网站200多家,依法关闭微信公众账号、微博账号、QQ账号、贴吧等6000多个。去年5月,国家网信办联合工信部、公安部等部门,集中整治移动即时通信公众信息发布服务中的违法违规行为。相关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和新媒体平台也加强风险控制,及时响应举报并建立24小时值班反馈制度,加大打击力度。

“表面的浮华是一种泡影,经不起沉淀。依法监管微信,才能避免劣币驱逐良币,对其他新媒体平台也有很好的示范效应。”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如是说。

被这些黑幕吓一跳,人民日报揭露微信乱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