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蚌埠细品珠城文化味道 让博物馆文明融入社会心灵

2015岁末,蚌埠“新三馆”的正式开放,注定了这个春节将发生一次前所未有的改变。从刚学会走路的孩童到蹒跚而行的耄耋老人,从寒假在家的学生到返乡过节的务工者,一改过去春节假期走亲访友之余“电视、电脑、一把牌”的老习惯,开始走进“新三馆”。在这里感受家乡的历史变迁,细品蚌埠文化的味道。

蚌埠细品珠城文化味道 让博物馆文明融入社会心灵

图为人山人海准备参观博物馆的市民

据了解,仅春节假期,市规划馆接待游客近5万人,市博物馆接待游客近10万人。当博物馆成为人们与亲朋好友参观浏览的旅游目的地和假期里学生接受人文教育的首选地,一场文化盛宴在蚌埠百姓中盛大开启。背后折射出的,是市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渴求,对文化传承的自觉与期盼……

博物馆里过大年

大年初五的早晨,家住张公山附近的陈先生带着七岁的女儿前往博物馆参观。小姑娘一脸兴奋,安安静静跟着爸爸排队。经过换票、安检等流程,进入博物馆大厅,小丫头一下子高兴地跑起来,一头冲到两具巨大的古菱齿象骨架跟前仰望着。尽管在蚌埠成长了三十多年,陈先生也被眼前的景象吸引了,忍不住拿出手机为孩子拍照留念。

蚌埠细品珠城文化味道 让博物馆文明融入社会心灵

看入迷的市民

在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前,陈先生一边欣赏,一边充当起孩子的讲解员。这是什么、那是做什么用的。小姑娘有时会接一句:“这个我在电脑里看到过。”“我家有电脑,古代人没有,要不然他们也不会穿那么破的衣服了。”有时,她看到那些修复的陶罐,忍不住问:“这些罐子奶奶家有吗?”“奶奶家有你现在就发财了。”陈先生忍俊不禁地回答,让周围的游客也跟着笑了起来。

“早就想带孩子来参观博物馆。”陈先生参观完,在门口的休息区跟记者聊起来。“孩子的寒假生活过去一直比较单调,冬天室外比较冷,孩子一般多数时候是在家写作业,或者看看电视、玩玩电脑,”说起孩子,他打开了话匣子,“也想带孩子出去旅游,可是工作太忙,赶上春节假期出去又怕拥堵”。“作为土生土长的蚌埠人,我们也希望让孩子能多了解蚌埠的文化历史。远的不说,就像我们小时候用过的农具、看过的皮影戏这些,跟孩子说也说不明白,只有到博物馆,让她看到实物,她才能真正了解。”

蚌埠细品珠城文化味道 让博物馆文明融入社会心灵

图为博物馆内部

市博物馆自2015年12月开馆以来,受到了无数跟陈先生抱着一样想法家长的青睐。仅春节长假期间,就有近10万市民扶老携幼前往。“孩子至少占三分之一,或者更多。”甚至很多人把“年”都过在博物馆里。

市二中高一的王倩就是把“年”过在博物馆的小志愿者之一。从寒假开始,王倩就积极前往博物馆担任志愿讲解员。除夕当天上午,她跟往常一样来到馆内,穿好红马甲,调整好腰间的“小蜜蜂”,开始了志愿服务工作。在她看来,走进博物馆担任志愿者,是深入了解蚌埠历史文化的绝佳途径,通过每一次的志愿讲解,都让她觉得对家乡的自豪感又浓烈许多。“这份工作让我的寒假变得意义非凡。”王倩说,每次看到小朋友们认真参观的样子,就觉得特别有动力,“可能这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吧。”她笑着说。

“在春节传统节日,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可达到井喷。”在市博物馆社会教育部负责人王鑫看来,博物馆记载了城市发展的历史,是一份难能可贵的城市名片,能让市民充分感受到自豪感和自信心。“博物馆的开放,从某种程度上改变了蚌埠人的节假日生活习惯。”“可以说,蚌埠家长对博物馆这种文化殿堂的渴求已经很久。”

变化折射文明进步

伴随着淮河水汩汩流淌,淮畔蚌埠已经走过无数春秋,人们的生活日新月异。当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博物馆里度过闲暇时间,人们在找寻的,不仅仅是一代人的生活记忆,更是一座城市历史的回忆。

从2008年进入市博物馆工作至今,王鑫亲身感受着人们对文化历史与青少年教育的日渐重视,博物馆恰好是这样一个结合点。

随着时代的发展,手机、游戏的出现占据了孩子大量的时间,如何找到孩子的兴奋点、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家长有想法,却难找到办法。”市博物馆馆长辛礼学直言,新博物馆对现代文明的教化作用得到凸显,具有文化里程碑式的意义。“是文明习惯的养成,也是生活习惯的改变,改变一代青少年,也就意味着改变了一批人的命运。”

改变,是辛礼学谈到的关键词。这个词,王鑫在自己5岁儿子的身上已经有了初步的体验。

“在家就是看电视、玩手机两件事,大人都不会玩的游戏,5岁的孩子能通关。”从没营养的游戏,到发现儿子的变化,王鑫只不过是在假期带孩子多来了几次博物馆。“最初就是觉得冬天太冷,孩子没地方可玩,同时也想减轻电子产品对孩子的伤害。”让他没想到的是,馆里的很多地方成为孩子的兴趣点,每次都能跟着爸爸走走停停认真学习,让原来抽象的概念成为孩子透彻的认知点。

“博物馆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养分,可以灵活的方式互动学习。”大信息量之下,孩子们每次前来都会有收获,还可以参与馆内活动的方式深入学习互动。从开馆至今,看到博物馆改变了孩子们过去看电视、逛街这样的生活方式,辛礼学觉得特别兴奋,也特别欣慰。

在市委党校副教授任兰看来,从教育的角度来说,博物馆等三馆让孩子们在课程之外,有了拓展知识的空间,也是课本之外的历史、时政宣传平台,地区文化平台,同样满足了市民对于文化学习的渴求。“节假日到博物馆参观人群爆满的状态,是人们文化渴求加深的表现,是一种非常可喜的、文明进步的现象,能够有效提升市民对城市的热爱度,也是人们对文化的自觉传承。”

马斯洛的人的发展理论说,当人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人们会追求更高的精神提升。而眼下,人们对博物馆的喜爱正体现了蚌埠改革开放多年,市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后,对历史文化等的精神需求不断增加。

“博物馆对蚌埠本地的历史文化知识以珍珠项链的形式串联起来,不仅是孩子,很多老同志参观过后都觉得找到了自己儿时印象中的蚌埠,感动又兴奋,签名留念后久久不愿离开。”王鑫告诉记者。

据了解,早在二十世纪后半叶,博物馆在各国教育体系中就已占据重要地位,被作为非正规教育的典型代表被充分重视。而在我国,博物馆从建立伊始即承载着启人心智、弘扬精神、推动创新的使命,依托博物馆教育民众成为一项共识。

从对“物”的守护,到对“人”的关注,再到致力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融入和参与社会的变革和进步,博物馆的社会角色也正不断发生变化。

文明细节待注意

作为蚌埠市博物馆社会角色变化的见证人,80后的王鑫也注意到了很多细节。

开馆第一天,市民参观热情高涨,可传统的陋习也随之而来:穿棉睡衣前来、大声喧哗。还有,是使用闪光灯随意拍摄。这些行为,尽管做准备时,工作人员都曾考虑到,可依旧有点超出预想。

“我们也在努力改变人们旧有的不文明习惯。”王鑫有点无奈,也非常坚定地表示,哪怕是孩子,也要严格按照标准要求进馆参观,最起码“衣衫要整齐。”

“从另一方面看,也是社会文明点滴进步的缓慢呈现。比如,进博物馆拍摄不能开闪光灯。过去很多人不知道,逐渐地,在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中,大家开始在网上讨论这件事,了解并注意自己的行为习惯,这就是一种文化的普及。”辛礼学推而广之说,“如果大人都意识不到,孩子更无从知晓对错。”

任兰去博物馆参观的时候,一方面对蚌埠这方热土感到非常自豪,另一方面,也同样意识到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今天,市民的文明素养有待提升。而这种提升,仅仅靠营造宣传氛围远远不够。“市民文明素养的提升必须让大家身临其境去感受。”她也反思,为何大家去国外的博物馆参观时,会提前自觉了解规则去约束自己的行为?与工作人员耐心的劝导离不开,与现场文化渲染的集中参与离不开。

改变不是一蹴而就,但文化快乐、文化享受正在人们心里打下深刻烙印,假以时日,深远的意义必将产生。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