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十面埋伏》:壮丽辉煌雄伟奇特,是一幅生动感人的古战场音画

向阳光

十面埋伏》是我国传统器乐作品中大型琵琶武曲的优秀代表作,它长期流传于民间。乐谱初见于清代华秋萍1818年辑的《琵琶谱》卷上,标题《十面》,为直隶王君锡传谱。1895年出版李芳园编订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中将它改名为《淮阴平楚》,伪托隋代秦汉子作。

乐曲是根据公元前202年,楚汉在垓下最后决战时,汉军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楚军,项羽自刎于乌江,刘邦取得胜利这一历史事实集中概括写成的。全曲以激越悲壮的音调和琵琶特有的技巧,表现了这场古代战争的激烈战况,宛如一幅绘声绘色、生动感人的古战场音画。
《十面埋伏》:壮丽辉煌雄伟奇特,是一幅生动感人的古战场音画据国乐大师卫仲乐先生的传谱,《十面埋伏》全曲分13个段落,都有标题,可归3部分。它具有我国传统戏曲及章回小说所常用的按故事情节发展的陈述方式,依次描写战前的准备、激烈紧张的战斗场面和战争的结局。乐曲由不同音乐材料根据乐曲的内容构思和结构布局联缀而成。现将主要音调简析如下:

《十面埋伏》:壮丽辉煌雄伟奇特,是一幅生动感人的古战场音画第一部分包括列营、吹打、点将、排陈、走队五小段。
《十面埋伏》:壮丽辉煌雄伟奇特,是一幅生动感人的古战场音画

音乐一开始就用“轮拂”手法先声夺人,渲染了战前的紧张气氛。在琵琶的高音区奏出强烈的节奏,犹如出征前的金声、鼓声,激昂高亢的长音好像震撼山谷的炮声、号角声……给人以雄壮、威严的感觉。通过宫调和调式的游移多变,造成了强烈的戏剧效果,生动地展现了古战场上军营如林、旌旗蔽空、战鼓隆隆、铁骑驰骋的壮阔画面,概括了古战场紧张森严的典型环境,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汉军的威武军容。《十面埋伏》:壮丽辉煌雄伟奇特,是一幅生动感人的古战场音画第二部分是全曲的重点,包括埋伏、小战、大战三小段。“埋伏”这段音乐和描绘的意境都很有特色:

这一张一弛的节奏音型和自由模进发展的旋律,造成一种恐怖的气氛。它给人一种夜幕笼罩下伏兵四起,神出鬼没地逼近楚军的寂静而又阴森的感觉。它不仅烘托出“大战”场面喧嚣激烈,而且与“大战”形成鲜明的对比。
《十面埋伏》:壮丽辉煌雄伟奇特,是一幅生动感人的古战场音画进入到“小战”、“大战”两段,音乐气氛愈来愈激越紧张。

琵琶以煞弦、夹扣、绞弦、拼双弦、推拉、摇扫、急滚等特有技法,以及音区、力度的变化,形象逼真地描绘出楚汉两军激战的殊死博杀场面:“车错毂兮短兵接”。一片“金声、鼓声、剑弩声、人马辟易声”交织起伏,震撼人心。 听后使人毛骨悚然,有如亲临其境之感,特别是“大战”一段中的呐喊声,犹如“雄军百万,铁骑纵横,呼号震天,如雷如霆也”。《十面埋伏》:壮丽辉煌雄伟奇特,是一幅生动感人的古战场音画第三部分包括收阵、自刎、奏凯、争功、回营五小段。描写战斗结束:项羽失败自杀,刘邦胜利凯旋。“项王败阵”、“乌江自刎”这两段乐曲先是节奏零落的同音反复和节奏紧密的马蹄声交替,表现了突围落荒而走的项王和汉军紧追不舍的场面;然后是一段悲壮的旋律,表现项羽自刎;最后四弦一“划”后急“伏”,音乐嘎然而止。
《十面埋伏》:壮丽辉煌雄伟奇特,是一幅生动感人的古战场音画
《十面埋伏》:壮丽辉煌雄伟奇特,是一幅生动感人的古战场音画由于原曲的后三段音乐欠激烈、生动,故删去不奏,今日诸家演奏大多承用此法。
《十面埋伏》:壮丽辉煌雄伟奇特,是一幅生动感人的古战场音画《十面埋伏》有“起、承、转、合”的布局性质。其艺术特色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乐曲内容壮丽辉煌,风格雄伟奇特,情绪激烈雄壮,节奏复杂多变,富于戏剧性,多用右手力度较大的演奏技巧,在古典音乐中是罕见的。它反映了我国传统音乐除了抒情优美之外的另一个侧面——瑰丽雄壮。

《十面埋伏》是我国古代优秀音乐文化遗产中的奇珍异宝。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