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常河: 未来没必要坚持静态影像的纪实

采写丨胡昊

常河先生是图虫摄影网首届“今镜头”图片故事大赛的评委之一,目前在澎湃新闻任副总编辑一职,他也是2007年度第50届荷赛自然组照二等奖得主,同时在今年第59届荷赛中担任多媒体比赛短片组的评委。

1997年参与工作以来,他曾先后在《人民摄影报》从事图片编辑工作,先后在《城市画报》、PHOTOCOME、《中国新闻周刊》从事图片编辑工作,2003年始任《东方早报》副主编一职,负责报社视觉中心的工作,在工作中提出“新闻视觉整合传播”的流水线化运作观点和理念,在业界产生了极大的反响。

在常河的摄影作品中,不论是人还是景观主题,“都是中国当下社会最突出的个案和现象”,富于批判现实的力量。

在今天,社交化的媒体和日益普及的手机客户端却正在制造一个新的图像语言时代,而我们也正处在与之相关的一个临界点上,一个旧的传播方式还没有彻底消亡,但新的标准却又没有彻底建立起来的时刻,那么图片故事的形式自然也要做出相应的改变。


你认为一个优秀的图片故事应具备哪些特点?

美国的《生活》杂志曾为图片故事的构成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大约有8个方面,从景别,到类型再到整个图片故事的结构都有相应的标准,但那毕竟是很多年前的事了。上个世纪初期,徕卡相机135相机的诞生,再加上《生活》、《时代》等美国杂志对于图片的平面印刷和跨地域传输这些图像传播上的难题的解决,共同铸就了图片故事的黄金时代。而在今天,社交化的媒体和日益普及的手机客户端却正在制造一个新的图像语言时代,而我们也正处在与之相关的一个临界点上,一个旧的传播方式还没有彻底消亡,但新的标准却又没有彻底建立起来的时刻,那么图片故事的形式自然也要做出相应的改变。

在你看来,摄影人需要做出怎样的调整才能适应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刻呢?

我不认为我现在能回答你的这个问题,因为我们还处在这个新标准迭代更新的变动过程当中,不论是我们的意识、传播形式还是讲故事的方式也都被裹挟其中。至于最终的发展方向在哪里,这肯定还是需要所有从事这个行业的人慢慢摸索,毕竟移动媒体起来还没几年,想建立起新的标准,可能还需要更多的时间。

▼《文明的价值》,常河

常河: 未来没必要坚持静态影像的纪实

常河之所以取名为“文明的价值”,他希望在世界博览会期间,观察和纪录在现行社会制度下,快速发展所带给中国人的躁动和不安。《文明的价值》是中国社会鼎盛时期的写实景象,喧闹之下似乎能看出作者心怀的忧患。这种宏大叙事的形式语言似乎是一种微妙的反讽,透露着礼貌的,节制的,努力客观的记录。

▼《文明的价值》,常河

常河: 未来没必要坚持静态影像的纪实

“ 当人们不再相信“有图有真相”的时候,作为摄影记者就必须有能力结合文字、数据,甚至视频,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接近事实真相,单纯靠几张照片在今天是肯定不够的。

你曾说过,澎湃新摄影部需要的是全能型影像记者,而不再是传统摄影记者。那么请问,这是否意味着纪实摄影本身的内涵也随之发生了改变?

没有特别大的变化,我认为纪实摄影的内涵代表了人类的一种价值观,或者说人文精神,它是相对稳定的。那为什么我说澎湃不能再要传统的摄影记者呢?因为在新技术逐渐普及之后,摄影记者在图像表达上拥有的可能性其实更多了。当人们不再相信“有图有真相”的时候,作为摄影记者就必须有能力结合文字、数据,甚至视频,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接近事实真相,单纯靠几张照片在今天是肯定不够的。

如果未来静态影像、动态影像真的走向融合,那我们是否还有必要坚持作为纪实的静态影像?

我认为没有必要了。因为当我们强调静态影像的时候,其实有一个前提是它的传播需要借助平面印刷媒体来呈现,但如果未来都是电子界面了,那么动态影像的呈现就变得很容易,那我们还一定要坚持静态影像吗?未来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带来的想象空间更大,没有必要被限制住。

▼《文明的价值》,常河

常河: 未来没必要坚持静态影像的纪实

▼《文明的价值》,常河

常河: 未来没必要坚持静态影像的纪实

▼《文明的价值》,常河

常河: 未来没必要坚持静态影像的纪实

正如你所说,现在是影像泛滥的时代,也是“人人都是摄影师”的时代,这似乎也在冲击着职业摄影师这个行当,前些年国际知名的报社裁撤摄影记者岗位的事也时有发生,请问针对这种境况,你认为职业摄影师在纪实摄影领域依然是不可替代的吗,为什么?

职业摄影师还是需要的,因为他毕竟接受过职业的训练,通过他的观看带来的影像和一般民众随手拍的还是有很大不同的。的确,在很多时候是一般民众处在新闻现场而不是记者。但这些现场抓拍的照片其实并不属于纪实摄影的范畴,而是新闻摄影。它们两者的区别在于,比如侯登科的《麦客》或者塞巴斯蒂奥·萨尔加多拍摄的移民、劳动者都是纪实摄影,他们都是围绕同一个主题进行了长时间、跨地域的关注。另外,纪实摄影通常更有观点性,里面隐含了记录者的观点和立场,但报道摄影却可能只是从其中一个很小的切口出发,比如一个简单的图片故事,而且它基本上是要客观呈现的,不过我说的客观,指的是作品不隐含作者的观点。

▼第50届荷赛获奖作品《中国动物园》,常河

常河: 未来没必要坚持静态影像的纪实

常河拍摄这组《中国动物园》的起因是陪朋友去动物园游玩,却发现动物园的动物们很孤独,有的连食物都吃不下。他用一年多的时间,走访了上海、拉萨、广州、北京等12个城市的动物园,拍摄了100多幅作品,主题就是表现动物园动物的孤独。

▼第50届荷赛获奖作品《中国动物园》,常河

常河: 未来没必要坚持静态影像的纪实

“ 在今天,影像这么多,摄影师必须比以前更加精确地控制影像,包括照片中的符号、隐喻,他们都应该有充分的意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影像在不同的语境中间可以相对顺利地传达意义。

现在有一种潮流就是借用社会学、人类学等其它学科的研究框架来制作纪实拍摄的提纲,你认为这对于一个好的纪实摄影项目来说是必要的吗?

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其实纪实摄影没有什么通用的方法,更谈不上成熟的方法论,它都是在借鉴别的学科,因为纪实的影像最终记录了或者表达了一些视觉层面以外的、更深层次的内容,你必须借助社会学、人类学的知识来分析这些影像,如果没有它们的帮助,你会发现纪实摄影的价值反而没有了。什么是纪实摄影的价值呢?它应当是社会价值、文献价值等各方面的价值综合的体现,如果你抛开这些去谈纪实,其实是有点本末倒置了。

在其他一些采用类似方法的中国纪实摄影师那里,我看到了一个困境,就是虽然他们的作品带着社会学、人类学的风采,但如果真放在这些学科中却是有些“半吊子”或者“四不像”,这相当于把纪实影像摆在了一个比较尴尬的位置,你怎么看待这样的现象呢?

也许这正是摄影本身的魅力所在吧,纪实摄影当然不是严格的田野调查,它们是摄影师同时带着美学的观看和个人对事物的理解来完成的。这也牵扯到新时期纪实摄影和以往纪实摄影的显著不同,如果了解这些年发展过来的新纪实摄影就会发现,在之前人们更强调照片中人物与人物的关系,注重景别,从特写到远景等等,但对于影像的隐喻性却没有那么重视,但在今天,影像这么多,摄影师必须比以前更加精确地控制影像,包括照片中的符号、隐喻,他们都应该有充分的意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影像在不同的语境中间可以相对顺利地传达意义。其实早在几十年前对于尤金·史密斯那张著名的《走向天堂》的讨论其实就有这个苗头了,当时很多人甚至认为这不是一张纪实照片。照片中两个小孩手拉手走向远处的照片的确没有马格南式影像中的冲突,但却能在隐喻的层面上很好地表达对人类共同命运、共同精神的期许。在当下,我们还能生产出这样的影像吗?其实说起来大环境挺糟糕的,人们缺乏对影像表达的深度挖掘和理解。

▼第50届荷赛获奖作品《中国动物园》,常河

常河: 未来没必要坚持静态影像的纪实

▼第50届荷赛获奖作品《中国动物园》,常河

常河: 未来没必要坚持静态影像的纪实

“ 如果摄影师的阅读量少,知识宽度不够,那其实也就没法形成自己的世界观,而纪实摄影恰恰又是观点性的讲述方式,你没有自己的观点,又怎么能用影像来表达观点呢?

根据你的了解,在国内目前纪实摄影的发展中有什么亟待解决的问题吗?

的确有几个比较明显的,这也是对我自己的一个提醒吧。首先,阅读一定要多,我觉得自己的阅读就还不够,要广泛的阅读,我说的阅读不只是摄影、文学这类,也包括历史、社会学等学科的著作。如果摄影师的阅读量少,知识宽度不够,那其实也就没法形成自己的世界观,而纪实摄影恰恰又是观点性的讲述方式,你没有自己的观点,又怎么能用影像来表达观点呢?无论怎样,没有自己的价值体系和独立思考,就不可能做好影像表达。其次,国内的纪实摄影作品往往不够精致。早期银盐时代,不同的人制作的照片质量差别很大,层次是很明显的,而到了数码时代,拍照是更方便了,但影像的制作和处理却没有跟进。你看有些照片那CCD(感光元件)的脏点还在上面,这说到底是职业态度的问题。最后,现在的摄影师还没有意识到图片编辑对自己作品的提升作用,有的人拍得很好,编得却很糟糕,这也是个挺严重的问题。

好像有不少摄影师都不太重视图说的撰写,甚至可以说他们很轻视文字在影像表达中的作用,在你看来,在纪实摄影中,好的图文关系应该是怎样的?

首先,图说对于纪实摄影来说是非常必要的。我认为在今天来看非常重要的影像的隐喻性恰恰是需要文字阐释的,由于地缘政治等时空差异性,大家对影像的理解不尽相同。当然,最好的影像可以独立完成表述,人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和阅历几乎一眼就能看明白,我们将这样的影像的内核称为普世价值,可是假如有100张纪实影像,它们不可能张张达到如此的高度,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们都需要文字的提升和诠释。

▼《玻璃盒子》,常河

常河: 未来没必要坚持静态影像的纪实

常河的摄影既是一种持续不断地试探摄影穿越观看障碍的尝试,也是对于某个题材的系统收集的项目性操作。常河的《玻璃盒子》系列,给出了从巨型城市到三线城市无所不在的变相的性服务产业发廊的一个类型学描述。

▼《玻璃盒子》,常河

常河: 未来没必要坚持静态影像的纪实

“ 影像是当下社会、时代最显而易见的表现形式和呈现载体,私摄影、风光、纪实,所有这些其实都是当下人总体精神的一种反映。

你希望能在这次“今镜头”图片故事大赛中看到什么样的作品,或者怎样的新气象?

C:我最近也在关注在图虫网参与图片故事大赛的作品,其中有些确实还是很不错的,能看出来参赛者对摄影的喜爱。但我还是更希望看到更多的有独立思考的影像,或者说能看出明确观点来的作品,我所期待的是观点和影像完美结合的纪实作品,不是纯粹的玩儿形式,却忽视了人文精神的漂亮照片。

▼《玻璃盒子》,常河

常河: 未来没必要坚持静态影像的纪实

▼《玻璃盒子》,常河

常河: 未来没必要坚持静态影像的纪实

你使用像flickr、instagram或者其它工具进行图片分享吗?这样的图片社区是否有利于更广泛的传播优秀的纪实摄影作品?

会的,对于影像的传播来说,社区是非常重要的。影像是当下社会、时代最显而易见的表现形式和呈现载体,私摄影、风光、纪实,所有这些其实都是当下人总体精神的一种反映。

图虫作为一个互联网摄影平台,“最好的摄影师都在这”是我们努力的目标,你对此有何建议?

我希望图虫可以注重社区的包容性和多元性,尽可能让社区里的人们可以找到自己的精神寄托,不管是拍什么的,都能在这里找到交流的机会或者生活的乐趣。从整体上说,这也是影像传播的大方向。

非常感谢你接受图虫的采访。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