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教育不在胜负之间

教育不在胜负之间

从教之初,素有女侠情结的我总是处处求胜,以显示自己的强大。每每与学生过招,我可以说是逢战必捷。一番唇枪舌剑后,偃旗息鼓的一定是对方;几个你来我往的回合后,占据上风的基本是我。加上所带班级历来出类拔萃,胜人一筹,于是学生怀着叹服和敬畏之心送我一顶“郑武帝”的帽子,我的治班之效也被冠为“郑英之治”。很长一段时间,我很享受学生欣羡的目光和同行啧啧的赞叹,在一路凯歌中沉醉。

直至看到这个小故事:一武士握着一条鱼来到一休禅师的房间,让一休猜自己手中的鱼是死是活。一休知道如果他说是死的,武士肯定会松开手;而如果他说是活的,那武士一定会使劲把鱼捏死。于是,一休说:“是死的。”武士马上把手松开,笑道:“哈哈,你输了,你看这鱼是活的。”一休淡淡一笑:“是的,我输了。”

原来输也可以如此优雅和从容,原来胜与负之间并没有一条永恒的界限。一休输了,但他保全了一条活的鱼,这真是以大悲心为底色的输。这样的输,比赢更需要勇气,也比赢更经得起考验,比赢更具久远的人生价值。

胜与负,是人生必须书写的哲学画卷。胜,固然意味着强大,但必胜则会使自己陷入困境。独孤求败,因为必胜,所以孤独一生;东方不败,因为不败,最后一败即死。从这个角度讲,能不胜,便是给自己留一片空间,给他人留一点余地。

教育不在胜负之间

教育亦如此。教师的强大固然可以增强自己的力量感,但过于强大反而让学生望而生畏,敬而远之。老子云:“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看来,一个教师因必胜而让学生生畏其实是等而下之的境界。

无论多么强大的教师,都无法代替学生的成长。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而不是显示教师自己的聪明和才华;不是为了让学生衬托自己的高大,而是要帮助学生变得强大。我们行进在教育之路上时,别忘了为什么而出发。

所以,在学生面前,教师要勇于不胜。这种不胜,不是卧薪尝胆式的谋略之道,不是理屈词穷后的偃旗息鼓,不是韬光养晦的生存哲学,不是无原则的妥协退却,而是一种让人的胸襟,一种体人的关怀,一种基于平等的尊重,一种予人空间的方式,这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师生之间,有如跷跷板之两端,你弱他便强。而教育之道,在乎这强弱尺度的拿捏。

教育不在胜负之间

教育中,有时需要我们站在学生的前面,遇物而诲,相机而教,做一个引导者;有时需要我们站在他们的身边,促膝长谈,耐心倾听,做一个陪伴者;有时需要我们站在他们的身后,藏巧于拙,乐于示弱,做一个陪衬者。

在教育的视界里,能胜,显示的是自己强大,这是一种高明;能不胜,凸显的是学生的强大,这是一种胸襟。能胜,能不胜,两者按恰当的比例搭配好,才是进退有度的优雅与从容。后者,是更为重要的教育艺术。

作者:郑英/文,全国优秀教师,二马中国梦精神家园教育群成员

责编:考拉

搜索并关注微信公众号“二马看天下”,查看更多精彩原创文章,转载请标明出处。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