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美媒:NASA研究三天内由地球抵达火星

参考消息网2月27日报道 美媒称,在载人火星任务面临的众多问题中,飞船抵达那个红色行星所花的时间是其中之一。目前的估计是,载人飞船大约需要6个月时间从地球飞到火星。不过美国航天局(NASA)正在开展一个实验性项目,认为能在几天之内抵达火星。

据美国《纽约邮报》网站2月23日报道,通过“密切关注科学”网站,NASA最近公布了一段视频,在视频中,科学家菲利普·卢宾谈到了制造一种激光推进系统的可能性。该系统可在3天内将100千克的飞船送到火星,可在1个月内将载人飞船送到火星。

报道称,这种拟建的系统靠的是电磁加速而不是目前火箭通过燃烧燃料推动自身前进的化学加速。不得不依赖大量燃料供应额外加重了飞船的负担,使得远距离太空旅行从能源角度来说非常低效。电磁加速则没有此类负担。

卢宾最近在一篇谈及该技术的论文中说:“电磁加速仅受到光速的限制,而化学加速系统则受限于化学过程释放的能量。”

卢宾说,制造这样一种推进系统需要“用非常强烈的光源来加速物质”。虽然这听起来很简单,但设计这种系统将是极大的挑战。“密切关注科学”网站解释说,建设这个系统可能需要“大量复杂且昂贵的设备——比如组成大型强子对撞机的环形超导磁铁”,而“想要将其扩大到可进行太空旅行的大小并不容易”。

美媒:NASA研究三天内由地球抵达火星

资料图:美国航天局11月5日公布的火星大气观测结果显示,太阳风可能是剥夺火星大气的罪魁祸首,导致这颗红色星球从像地球那样温暖、湿润的行星变成一个干燥、寒冷的沙漠世界。新华社 美联

【延伸阅读】NASA将在秘鲁模拟火星种土豆 为太空种植铺路

参考消息网2月20日报道 法媒称,秘鲁的土豆到底能不能胜任?这是下个月秘鲁的科学家要问的一个问题。届时,一众经过精心挑选的土豆块茎就要开始接受测试,以确定它们是否适合在火星种植。美国航天局(NASA)目前正在跟利马国际马铃薯中心(CIP)合作,进行这一具有开创性的实验。

据法新社2月19日报道,他们将对100种精心挑选出来的、已在类火星极端环境下经过严格评估的品种进行培育种植,而这最终将为人们在这颗红色星球上建立蔬菜种植“大棚”铺平道路。

报道称,这些土豆是从在CIP登记在册的4500个品种中挑选出来的。CIP是一个致力于削减贫困、保证食品安全的非营利研究机构。

在这些备选品种中,有40种是安第斯山脉土生土长的品种。这些品种可在不同生态地区生长、对气候的突然变化具有耐受性,并可在多岩石的干旱土壤中繁殖生长。其他60个品种均经过了基因改造,能够在水分和盐分极少的环境中生存。此外,这些品种还对病毒具有免疫力。

最终,这些“选手”还须达到一个终极标准,即不仅要在火星上茁壮成长,还得能够大量繁殖。

NASA参与此项计划的秘鲁裔太空生物学家胡里奥·瓦尔迪维亚·席尔瓦说:“有很多备选种类会通过测试,对此我们有百分百的把握。”

科学家还希望这个实验能帮助解决地球上的问题:通过确定哪些种类的土豆适合在严酷环境下种植,来帮助解决饥饿和营养不良问题。

位于秘鲁南部阿塔卡马沙漠的潘帕斯德拉霍亚地区的土壤被认为是地球上最干旱的土壤之一,与人们在火星上发现的土壤非常近似。

科学家计划将大约100千克的土壤运送到位于利马的CIP实验室中。在那里,科学家将模拟火星上几乎全是二氧化碳的复杂大气环境,并将土壤暴露在极端紫外线环境中。

瓦尔迪维亚说:“未来一两年中,我们的实验会得出具体结论。”

如果这些为下个月实验所选出的种类不能适应干旱的土壤,那么研究人员将对它们施以营养物并将之暴露在射线中。

瓦尔迪维亚说:“如果不行的话,我们会采用CIP所使用的一种名叫气栽法的新手段。”

这项无土种植技术将植物的根部置于喷洒有营养剂、带有毒素去除系统的球体或立方体中。

未来,NASA还计划在秘鲁沙漠中建造一个火星研究中心。该研究中心将成为火星地貌和大气的绝佳复制品,以供未来太空种植研究之用。太空种植可以在人类针对火星及太阳系其他行星的载人任务中发挥作用。

美媒:NASA研究三天内由地球抵达火星

“好奇号”传回的火星照片。

(2016-02-20 10:37:14)

【延伸阅读】港媒: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雄心空前 远超印度

参考消息网1月21日报道 港媒称,据一位中国科学家透露,中国对于定在2020年开展的第一次火星探测抱有空前的雄心,设定目标将比其他国家的首次火星任务都要复杂。

香港《南华早报》网站1月19日以《中国的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将是雄心勃勃的,可能赶超印度》为题报道称,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所长原民辉表示,其他国家的第一次火星任务都只是飞近探测,而中国将让一个着陆器和月球车登上火星表面。

报道称,《人民日报》援引原所长的话说,有关部门现正拟订火星探测计划。同时他还透露,着陆器携带的月球车机器人将“巡逻”火星地面。

报道援引火箭专家龙乐豪的话说,两年前,中国在把卫星送入绕火星轨道的竞赛中输给了印度。而对于此次的火星计划,龙乐豪表示,中国的火星探测将使用较之印度大得多的航天器,设定的目标也更富挑战性。

报道称,参与此次行动的中国内地空间技术专家庞之浩说,火箭发射可能会定在2020年,该时刻恰逢大约每两年一次的火星行至最接近地球的位置。由于火星探测技术的复杂性,2018年这一距现在最近的发射窗口到来时,中国恐怕还不能做好准备。

报道称,完成着陆和月球车巡逻任务的挑战是巨大的。

俄罗斯自1960年以来17次尝试登陆火星,但均以失败告终。

美国也遭遇过多次失败,直到1976年“海盗-1”号探测器成功着陆。

参与筹备火星探测的资深航天科学家叶培建表示,中国已经具备了取得成功所需要的技术和经验,“这样我们就能一步走到国际先进的行列上去。”(编译/何金娥)

美媒:NASA研究三天内由地球抵达火星

2015年9月28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这张由美国航天局和亚利桑那大学联合发布的图片显示,火星山丘上的“季节性斜坡纹线”是火星表面有液态水的有力证据。 新华社

(2016-01-21 00:13:00)

【延伸阅读】西媒技术剖析《火星救援》 科普外星生存常识

参考消息网1月23日报道 西媒称,在执行阿瑞斯3号任务的火星考察团中,马克·沃特尼是级别最低的一名宇航员。现在,他获得了指挥权,但却是孤身一人。沃特尼的同伴们以为他死了,于是决定从风暴中逃脱,返回地球。也许他们是对的:没有食物,没有氧气,也没有水的储备,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要忍耐1425天才能等到下一批宇航员在火星登陆。此外,被他们当作家的居住舱迟早会失去密闭性。这意味着舱内的气压将和舱外相同,而宇航员本人则会爆炸。沃特尼在火星上已经吃尽了苦头,但他仍然有希望,以及许多能救命的知识。

据西班牙《万象》月刊2015年11月号文章,美国作家安迪·韦尔首部小说《火星救援》中的这段开头,使科幻小说重新回到了畅销书的行列。近期上映的由里德利·斯科特执导、马特·达蒙主演的同名电影也取材自这部小说。小说中的宇航员沃特尼堪称21世纪的鲁宾逊,他运用自己的奇思妙想,对同伴的宇航服进行了临时发挥,又利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制造的具有极强黏性的树脂固定住了居住舱,并且只用胶带就对自己的宇航服进行了至关重要的修复。不过,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这些几乎全部都是基于现实的。

报道称,沃特尼最重要的救生设备之一就是氧合器,这种机器是火星任务的基础。事实上,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科研小组已经投入了氧合器样品的研制,预计该样品将随下一个火星探索机器人在2020年登陆火星。

氧合器的任务是制造氧气,以使飞行器在火星上能够飞行。氧合器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火星大气几乎完全由二氧化碳构成,如果没有氧气就无法燃烧燃料,各种引擎也就无法运转。

但是,在沃特尼所经历的那种绝望的状况下,小说将氧合器的作用进行了改变:它被用来制造水。理论上讲,造水所需的所有成分都可以由火星考察团的某些设备提供,但造水的过程却是要在释放着火箭推进剂联氨的环境下点火。当然,这种计划只有疯子才想得出来,因为最终毫无疑问会发生爆炸。

报道称,小说中的幸存者沃特尼对他自己种植的和从储备中获得的食物进行了定量配给,利用尿液净化器等在现实中存在的装置节省水的使用,并拥有足够的能源。虽然太阳给火星提供的能量只是其提供给地球的一半,但占地面积上百平方米的太阳能电站还是产出了大量能源,而且这种电站真的可以在火星上建立。现在,沃特尼要做的就只是与地球建立联系以求取救援。

好消息是,无论是在现实中还是在小说里,火星都有许多能够用以实现这一目标的设备。例如“火星探路者”探测器,它建立了首个登陆火星的仪器工作站,并已在1997年停止传输火星的信息。

问题是,没人能料到从“火星探路者”会发来呼叫,除非地球方面通过用于拍摄火星照片的卫星,发现你正在寻找该探测器,从而得知你要将其重启。正是这种卫星救了沃特尼的命,而它在现实世界中已经得到了充分的研发。

报道称,利用安装在“火星探路者”上的摄像头,双方可以通过手写海报沟通。此后,沃特尼创制了一套精心设计的密码以节省时间,因为每条信息都需要11分钟才能抵达,而火星上的天线只能在白天能看得见地球时,才能与地球连通。

不过,在取得联系后,沃特尼马上就根据地球发送给他的指示,成功更新了通讯系统软件。然后,双方就可以进行对话了。而双方对话的内容,无论是在现实还是在小说中,永远都是安慰,尤其是在他们对你说“加油,坚持住,我们会去救你”的时候。(编译/苏佳维)

美媒:NASA研究三天内由地球抵达火星

资料图片: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正在打造一款超级英雄机器人,以帮助宇航员到火星执行任务。

(2016-01-23 00:11:01)

【延伸阅读】中国火星探测正立项 模拟影片惊艳堪比大片(图)

美媒:NASA研究三天内由地球抵达火星

模拟影片截图

我国火星探测项目正在立项,首次发射有望实现“绕、落、巡”的三阶段探测任务。这是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所长原民辉今天在《国际太空》和《卫星应用》联合主办的年度全球和中国十大航天新闻发布会上透露的消息。

发布会还播放了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制作的我国火星探索影片《探索 启程》,制作精良堪比科幻大片。

《国际太空》杂志主编庞之浩透露,我国火星探测的一时间点可能在2020年。

我国对火星探测的探讨和计划时日已久。

2011年11月9日,中国首颗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曾搭乘俄运载火箭发射升空。遗憾的是在飞行过程中出现意外,未能按计划实现变轨。

2014年9月,印度首颗火星探测器“MOM”已经安全进入火星轨道,印度成为亚洲首个拥有火星探测器的国家。

同年11月,中国火星探测系统在第十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上首次亮相。

美媒:NASA研究三天内由地球抵达火星

国内科学家亦多次对火星探测立项一事表态。

2014年5月,我国嫦娥一号卫星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叶培建院士曾呼吁,中国在火星探测领域落后于印度,而中国的科学家有技术能力在2018年实现“既能绕又能落”的火星探测。他希望我国尽快开展火星探测。

叶培建当时透露,中国航天科研团队已经为火星探测做了前期设计方案,同样为“绕落回”三步走案,但是“既然我们已经在时间上落后了,我们就要在水平上做好”。他满怀信心地表示,按照现在的技术储备,“我们有能力搞一次既绕也落。”他希望中国的第一次火星探测能同时创新地实现火星绕、落探测,而目前世界上还没有国家在一次火星探测任务里同时完成这两项任务,“这样我们就能一步走到国际先进的行列上去”。叶培建介绍,火星探测的难点在于地球和火星每26个月才靠近一次,他非常希望国家尽早决策,在2018年实现中国的火星探测。

而火箭专家龙乐豪院士则认为,中国无论从火箭、探测器还是测控条件来说,“去火星没有任何问题”,因为“嫦娥二号”已经飞到了8300万公里远的深空距离。“之所以没有及时干,是因为我们还有其他的任务”。他认为,以中国现有的条件,发射一个比印度“曼加里安”号大得多的探测器的能力完全具备。他认为,我国火星探测的时间比印度晚一些,“但我们后来居上”。他认为,中国的火星探测方案可能不只是 发射一个小卫星,而是一次任务里实现绕、落和行走的“一箭三期”。“总体来说,我们火箭的能力要 比印度强”,龙乐豪说。

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戚发轫此前谈到自己的中国梦时也表示,希望中国成为航天强国,“不仅要去月球,还要到火星去”,“这是我希望自己在有生之年能够看到的”。

据了解,日本第一个火星探测器“希望”号曾于更早的1998年发射,但5年后未能到达火星轨道。(记者马丽 魏艳)

(2016-01-19 09:34:00)

【延伸阅读】美国或两年内研发出太空舱 为探索火星做准备

中新网1月1日电 据外媒报道,美国国会2015年年末通过本年度财政预算案,当中包括向太空总署(NASA)拨款5500万美元,在2018年研发出能供航天员长期生活的太空舱,为探索火星作准备。美国国会最近更要求NASA在180日内报告计划进度,以及经费使用情况。

NASA过去几个月多次强调正研发太空生活舱,预定2020年代开始测试,2030年代实现载人飞行到火星,如今国会似乎有意加快进度。

不过NASA一直拒绝透露研发计划安排,甚至是生活舱的所须条件,宣称不想太早下定论,以免惹来无谓猜测。NASA总部国际太空站主管希梅米上月表示,当局暂时未为新经费制订特别计划。

另一方面,NASA已跟毕格罗宇航、波音、洛歇马丁等航天科企签约,研究太空生活舱设计及生命维持系统等技术。这些企业将于未来一年,向NASA汇报研发进度,但据悉NASA未定下一阶段的研发详情。

(2016-01-01 13:51:00)

【延伸阅读】火星沟壑由干冰地质活动形成 与液态水无关

美媒:NASA研究三天内由地球抵达火星

2000年,美国宇航局宣称火星表面存在沟壑,当时多数观点认为这与液态水流动有关,但是最新研究显示,火星沟壑是在干冰活动性形成的

腾讯太空讯 据国外媒体报道,十年前,美国宇航局宣称在火星表面发现沟壑,它们的形成年代相对较晚,大约仅有数百万年的历史。之所以令科学家们感兴趣,是由于这些沟壑暗示着相对近期的年代曾有液态水流经火星表面。但是目前最新研究表明,火星表面沟壑实际是由干冰构成,而不是水。

专家指出,干冰层解冻诱捕在火星表面之下的气体,导致气体穿越形成奇特沟壑结构的土壤层,法国巴黎第十一大学塞德里克-皮罗盖特(Cedric Pilorget)博士称,火星沟壑地形类似地球泥石流,泥石流是由于液态水运动所致。这一现象被认为是火星过去几千年里可能存在宜居环境的证据。

然而科学家探测到不断形成的火星沟壑表面状况非常寒冷,不支持液态水存在,但是火星表面存在着季节性变化的二氧化碳霜冻薄层,随着季节不同在火星表面时而存在,时而消融。

皮罗盖特博士和研究小组对火星进行了计算机模拟实验,能够深入分析火星表面之下的干冰层和大气层,该模拟实验表明,干冰层之下的气孔被干冰填满,在解冻季节里,它们处于极端压力变化条件下。他说:“后续的气体流通变化动摇了表面物质,诱导气体润滑残骸物质流动,使用火星沟壑结构具有泥石流等地貌特征。”

此前科学界对火星沟壑的形成存在很大的分歧,多数观点倾向于地下水溢流,但这与沟壑形成在沙丘和山脉顶部相矛盾。其他专家认为,在火星轴倾角高于现今的时期,开始融化雪水或者地下冰层。

研究人员曾猜测形成火星沟壑的根源在于冬季覆盖在火星极地和中纬度地区的二氧化碳霜冻。皮罗盖特博士称,我们认为火星沟壑是干冰地质活动形成的,并不存在类似的地球活动性,同时并不存在液态水。像这样的干冰活动可能帮助火星表面结构的不断进化。

这项研究还分析了火星一定纬度范围斜坡上霜冻凝结状况,以及沟壑共同的方向。该研究模拟了火星表面大气层和气温,从而确定二氧化碳在哪里、在什么时间浓缩凝结。预测的纬度和斜率与沟壑分布状况相匹配,倾向于在低纬度位置,沟壑朝向极地区域。

当气压下降时,火星表面二氧化碳霜冻将凝结,据悉,火星沟壑最早发现于2000年,科学家发现火星沟壑存在多种斜坡结构,其中包括:碰撞陨坑壁、山谷、丘陵、悬崖和沙丘等。通常它们位于纬度范围30-60度之间,在较高纬度地区也存在着一些沟壑,很可能是受到气候状况影响。(悠悠/编译)

(2015-12-24 09:13:01)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