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五千年华夏文明看山西”之美誉——长子县

本网记者:陈利朋

山西是文化遗产大省,也是文化旅游大省。素有“五千年华夏文明看山西”之美誉。相对于山西其他地区而言,长治又素有“中国文物看山西,山西文物看长治”之说。全市清代以前地面古建筑3580处,元代以前木结构建筑167处,居全国地级市之首。此外,长治市还有潞安太鼓、长子响铜乐器制作、民间社火、八音会、上党梆子等14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如此,本地区同时还是精卫填海、后羿射日、女娲补天、夸父逐日、愚公移山、神农传耕等神话传说的发祥地。还有一“鲍店药商、荫城铁商、潞绸商人”等所形成的潞商文化,以及由此衍生出的独特的晋东南民居文化更是影响深远。

长治除上述“古色文化旅游资源”外,以八路军为核心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与太行山为依托的“绿色山水旅游资源”更是得天独厚,极具开发价值于潜力。

位于长治西南隅的长子县,境内不可移动文物与元以前木结构古建筑的数量分别为891处与36处,远超本地区各县区之上。其他诸如非物质文化遗产、神话故事、潞商民居等传统地域文化(古色文化)构成元素皆占有比较大的份额。其次,以上党战役主动战场之一“北高庙”为核心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与“一园”(仙翁山木化石国家地质公园)、“两湖”(精卫湖、皇明湖)、“三山”(发鸠山、羊头山、仙翁山)为重点的”绿色山水资源“也在本地区拥有无可替代的一席之地。第三,以“方兴现代农业科技园区”为首的现代观光农业也方兴未艾,开始进入“文化旅游”的行列。第四,以“特高压”、“康宝药业”等工业园为景点的现代新型工业也吸引着大量好奇的游客。综上所述,可以说,长子是名副其实的文化旅游大县。

“五千年华夏文明看山西”之美誉——长子县

  • 羊头山入口

“五千年华夏文明看山西”之美誉——长子县

法兴寺日出

“五千年华夏文明看山西”之美誉——长子县

法兴寺舍利塔

“五千年华夏文明看山西”之美誉——长子县

“五千年华夏文明看山西”之美誉——长子县

“五千年华夏文明看山西”之美誉——长子县

说到旅游文化,乃至具体到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旅游文化,必然要言及佛、儒、道三教。因为“从魏晋南北朝、隋唐、直到清末烟片战争两千年间,儒、佛、道三教,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山西三教寺庙的分布情况,反映了三教历史活动的实况。从社会影响看,佛教为首;以政治实力看,儒教为首。道教影响介于两教之间。由于三教互相影响,互相侵透,因此不能看成绝对化。从儒教的影响,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封建专制统治的系统周密而完整。现实世界的社会秩序,‘天地君亲师’的伦理规范,制约着现实世界和鬼神世界。考察山西省的寺庙文物,不限于它的艺术成就,有心人还可以从中认识到中国古代社会的内在精神所在(任继愈语)。”长子全境现存的寺庙建筑群 处,除三教寺观外,类属于祖先崇拜与世俗信仰的地域性寺庙建筑也占有较大比重。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外,省级文保单位3处,市级文保单位七十余处,县级文保单位 二百六十余处。如散珠落玉盘,俯拾皆珍。与“一园”、“两湖”、“三山”等共同构成了长子景观系统的基本格局。上述景点相对集中于发鸠山、境东南、长子城三区域。且凸显出六种类型的景观文化:发鸠山的精卫文化与道教文化,境东南的俗庙文化、佛寺文化、奇石(木化石)文化,长子城的儒家文化。

下面,我们以景区景点为切入口,切叙切议,共同去领略一番魅力四射的长子旅游文化。

“五千年华夏文明看山西”之美誉——长子县

“五千年华夏文明看山西”之美誉——长子县

“五千年华夏文明看山西”之美誉——长子县

“五千年华夏文明看山西”之美誉——长子县

“五千年华夏文明看山西”之美誉——长子县

“五千年华夏文明看山西”之美誉——长子县

“五千年华夏文明看山西”之美誉——长子县

“五千年华夏文明看山西”之美誉——长子县

“五千年华夏文明看山西”之美誉——长子县



境东南的俗庙、佛寺、奇石

故宫博物院院长 单霁翔先生在其学术专著《从“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中提到:“晋东南地区是我国早期木结构建筑的宝库,据不完全统计,在该区域五万多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元代以前早期建筑165处,不少于全国早期建筑总量的三分之一,包含其中的建筑艺术、雕塑艺术、绘画艺术以及宗教信仰、民间信奉等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已经被公认为我国独特的文化遗产。”对整个晋东南早期木结构建筑最为集中地四县市:长子、平顺、陵川、高平作一深入对比,会发现长子县境东南无疑是整个晋东南木结构古建筑区的一个最佳展示点。在方圆约二百平方公里的范围内遗存了元代以前木结构24处,元以后木构古建筑约180处,其中元以前的24处中,类属于祖先崇拜与世俗信仰的地域性祭祀建筑20处,元以后的则高达90%以上。由此可知,长子县境东南的寺庙群是以反映“中原汉民族民间信仰”为主体的“俗庙”建筑。

与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的俗庙不同,佛寺虽硕果仅存,只有4处,但却座座经典,弥足珍贵,法兴寺、崇庆寺更是以无庙比肩科学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而荣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列。

二寺位于长子、长治、高平三县市之交汇处,此地依山临川,沟渠纵横,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采矿手工业发达,自古为战略要地,晋豫通衢(太洛故道,同时也是晋东南地区的第一条现代公路白晋公路、现在的省道227线由此而过)。优越的地理环境,为二寺的营建提供了良好的社会与物质基础。所以,二寺虽在山谷间,但却与村镇遥望,官道相通,藏而不隐,幽而不荒,既利于僧侣清修,更便于信众礼佛,游人观瞻。

法兴寺原址座落于慈林山腰,创建于北魏,鼎盛于初唐,成型于北宋,复兴于晚明,历代皆有修缮。上世纪七十年代因此地处煤矿采空区,致使地基沉降,文物部门勘察后,决定西迁翠云山。工程于1984年春破土动工,历经12春秋,于1996年10月20日主体工程竣工剪彩。

法兴寺现存文物主要包括塔、殿、灯、像、碑、琉璃、砖木石三雕等七大类。其中唐石舍利塔,燃灯塔,宋塑十二菩萨像被誉为“法兴三绝”闻名遐迩。

唐石舍利塔为高祖李渊第十三子郑惠王李元懿于唐咸亭四年(673年)主持建造,目前这种建于寺院中轴线上,位于山门之内,大殿之前的唐代两层平面呈方形的石舍利塔,国内尚属孤例。塔之外观似塔非塔,似殿非殿,似楼非楼,建造者集塔之错落美、殿之方正美,楼之层次美,堡之坚实美于一身,造型别致,大巧若拙。燃灯塔,亦名长明灯台,灯幢,是佛教的六种供具之一。此塔通体青石雕造,建于唐大历八年(773年)目前所知,此种形制的石灯国内仅存三座。塔身上的浮雕,凿磨细腻,刀工娴熟,是极为珍贵的唐代浮雕艺术精品,同时整组浮雕图案所涉及的内容也极为广泛,是研究唐代建筑、雕塑、音乐、民俗、宗教、服饰等各门类艺术难得的实物遗存。宋塑十二菩萨像是北宋民间宗教雕塑家冯宗本的传世杰作,被誉为“宋塑菩萨之冠”。整组作品上承晚唐余绪造型饱满,气质典雅,下启元明新风,简约凝重,慈悯亲和。

“五千年华夏文明看山西”之美誉——长子县

“五千年华夏文明看山西”之美誉——长子县

“五千年华夏文明看山西”之美誉——长子县

“五千年华夏文明看山西”之美誉——长子县

“五千年华夏文明看山西”之美誉——长子县

“五千年华夏文明看山西”之美誉——长子县

崇庆寺位于紫云山,1965年列入首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升格为“国保”,并将“前庙”纳为其附属文物,一并归“国保”范围。前庙名护国灵贶王庙,俸祀远古射日之羿神,当地俗称三嵕爷,为华夏人文始祖神祗之一。

前庙坐落于紫云山南脉的白松峰之巅。立于庙前,举目四顾,前临村落,平畴沃野,视野开阔。近瞰脚下白皮古松,龙姿凤冠,干白叶翠,绮丽苍劲。四周山岭围合,起伏错落。庙因山雄,山因庙显,人工天趣妙合自然,心境风景和谐相融。前庙从南至北以山门殿—月台—大殿—寝宫为纵深轴线,左右两侧依次排列东西夹楼—廊坊—耳殿—厢房—角殿,前后两进院落,呈内向封闭式空间。整组建筑外观方正严整,内视规整对称,前庭开阔宽敞,后院紧凑严密。

后寺即崇庆寺,位于紫云山主峰南坡山腰内凹处。与道观选址不同,佛寺讲究一个藏字,所谓深山藏古寺。故前庙若虎踞山巅,视野开阔,后寺若龙伏林下,依峻临幽,优雅别致。据寺内现存的清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所立《崇庆重修碑志》记载:“迨宋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而寺始建,千佛殿居其北,卧佛殿居其东,大士殿居其西,天王殿居其南,东南立门,门之东建关帝殿,西北建十帝并鬼王殿,西南又立给孤独长者殿,东北一院则为禅舍。”今除鬼王殿不存在外,,其余诸殿,悉如碑述。殿堂庭院疏密有致,于起承转合的变化间展示出佛寺空间的清幽和谐之美。

崇庆寺内艺术成就最高的是历代彩塑造像,尤其是创作于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的十八罗汉像,可以说取得了“前无古人,后乏来者”的成绩。与前期造像相比,风格更趋于写实,同时还具有精妙的写意手法,其在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内在修养与宗教思想方面,已达到了极其深入的境地,充分表现了北宋时期高度的造型水平。著名油画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袁运生先生观摩后赞誉为“东方的卢浮宫”。

“五千年华夏文明看山西”之美誉——长子县

“五千年华夏文明看山西”之美誉——长子县

“五千年华夏文明看山西”之美誉——长子县

“五千年华夏文明看山西”之美誉——长子县

“五千年华夏文明看山西”之美誉——长子县

“五千年华夏文明看山西”之美誉——长子县

“五千年华夏文明看山西”之美誉——长子县

“五千年华夏文明看山西”之美誉——长子县

“五千年华夏文明看山西”之美誉——长子县

“五千年华夏文明看山西”之美誉——长子县

与俗庙、佛寺等人文景观不同,仙翁山木化石群是大自然馈赠给我们的一笔丰厚的自然文化遗产。

1977年春,在仙翁山壑则村一带发现了裸露出地表的古树化石群7处,经当地群众上报,专家初步鉴定,这些化石属于地质学中的中生代三叠纪范畴(约2.25亿年至1.8亿年前)。当时的上党地区,气候温暖而湿润,裸子植物繁盛,恐龙开始出现。这些高大的树木在造山运动中倾倒埋葬后,细胞壁中的水分迅速被地下水中的硅所替代,形成了硅化木,也就是现在看到的树化石。仙翁山木化石群的形成大约和煤层的形成同步,相对于煤,木化石对地质条件的要求要严格、苛刻的多。从地壳运动、树体掩埋到高温封闭、硅木替换,它是由数个连环而严密的偶然因素,所造成的必然结果。其对古生物、古气候、古地质、地貌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是人类探索自身诞生之前物种起源,演变、进化过程的珍贵实物资料。如此大规模的木化石群,在我国乃至世界上都是极为罕见的。

我国很早就有了对树化石的认识,唐代诗人陆龟蒙有句云:“其间绕古松,往往化为石。”宋人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也有关于树化石的记载。千百年来,随着人们对树化石认识的不断深入,它的不少特性逐渐被赋予了文化内涵,并最终形成了蔚为大观的奇石文化。

为保护、研究、开发、利用这一珍贵的自然文化,市、县两级政府高度重视,科学规划,有效运作。最终以仙翁山为中心建起了木化石国家地质公园。公园核心区约两平方公里,园内木化石以原地保护,就地参观为主。基本保留着出土时的原有地貌与地质形态。透过大型玻璃展柜,游客不仅可以直接欣赏到树化石的原始形态与个体差异,更可真实的感受到造化的神奇。随着公园内大型现代科技展馆等相关配套设施的陆续建成,这里必将成为一处融科学、人文、自然与一体的新兴旅游胜地。

发鸠山的精卫祠与石头道观

《精卫填海》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神话故事,始出《山海经·北山经》:“发鸠之山,其上多拓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湮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以后又陆续见于《述异记》、《博物志》、《太平御览》等历代典籍中。精卫不惧东海之大,不嫌自身之小,一往无前、锲而不舍、誓填东海的奋斗精神,感染并影响了一代代中华儿女。更被历代诗人所敬仰、咏颂。从陶渊明的“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到韩愈的“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从王建的“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到顾炎武“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句句感人至深,读来荡气回肠。

精卫鸟的故乡发鸠山,坐落于长子县城西25公里处。数千年丰厚的历史积淀,使她成为了一座名副其实的文化名山。山之东麓,漳河源头,自古建有精卫祠,亦称泉神庙,庙宇宏大,殿堂壮丽。宋政和元年(1111年)奉敕易名为“灵湫庙”。庙内大殿主像即精卫女娃,殿门楹联云:女娃理水南经北纬汇集神泉山灵湫;漳源泻碧西流东注灌溉上党万顷田。下联的“漳源泻碧”乃邑中古八境之一,即源于此。庙傍有四星池,泉水四季喷涌,清澈甘甜,冬夏恒温,数九寒天,万木凋零之日尤称奇观,但见池面水气蒸腾,池底却碧草如丝,清翠可人。庙周围有摩天塔(又名开岁塔,三层方形青砖塔),鸡鸣桥,上天梯,南天门、仙人睡石、直勾圪针等古迹与景点,有关它们的传说,更是口耳相传,源远流长。灵湫庙内另一道引人关注的景观是,宋以来的大量祈雨碑,其中许多碑文均出自当时的长子县今之手。文精墨妙,多有佳品。一年一度的农历三月十八庙会还让您有机会领略一番精卫遗俗,山乡风情。

由炎帝之少女而化为精卫鸟,再由鸟而变为泉神,乃至雨神,直至后来完全融入发鸠山民众生活中,成为凡事皆可来祈祷的、可亲可敬的俗神。精卫不仅是发鸠之神,更是发鸠之魂。

发鸠山主峰老方山是全县的制高点,海拔1646.8米,山势矗立,巍峨险峻。峰顶依崖临谷有一组造型别致,古朴稚拙的道教建筑——南崖宫。虽地处林区深处,主体部分却皆用不饰雕凿的原石垒砌而成,不用石灰与泥浆粘缝。遥望若石头古堡,高下错落,疏密有致,浑然天成。与雕梁画栋的仙山楼阁相比别是一番意趣。除南崖宫外,整个方山峰顶还建有真武宫、北崖宫、医祖庙等几组道家宫观。

与境东南藏于名山之幽谷的法兴寺、崇庆寺不同,这几组宫观都落址在高山之巅。道教认为:山峰的凸点是天地交汇之处,神仙出没之地,也是道士羽化升仙的中转站。故道观大都建在名山之巅。原石筑庙则是道家返璞归真,自然无为思想的形象诠释。

南崖宫东南有避风台,前临深谷,后无山护,四面开阔,但却在任何时候都无一丝风息。相传当年铁拐李背着三升连翘寻访天边时,在此处小憩,不想一阵大风吹来,将袋子里的连翘子吹的满山遍野都是。拐李大仙十分恼火,唤来风婆,命她再不准往此吹风。从此就留下了这自然奇观避风台,也留下鲍店药材大会上的“长子药材三大宝,党参、连翘和酸枣”之中的第二味地道药——发鸠山连翘。

古城老庙

长子古城之古,可追溯到尧王长子丹朱。唐《十道图》云:“丹朱城相传丹朱所筑,在县西,周二十里。”长子古城之盛,则可追溯至秦汉与北朝之西燕。史载,长子城曾作为秦汉两代上党郡治所在地达410年。公元386年,西燕慕容永称帝,定都长子,历时九年。确切可证的古城,则是战国时期的韩国古城,该城约1.5平方公里左右,1979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曾对古城址进行过勘测。1986年8月18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全省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嘉庆版《长子县志·卷二》载:“旧城周二十里。晋末,慕容永加筑为都。金天会九年(公元1131年),昭义节度杨天吉就东偏建小城,知县赵惠成之,贺允中继修,即今城也。周五里一百八十步。”,本文所言古城,即杨天吉、赵惠缩建之城。考察城中古庙,可以清晰的感受到儒家思想对这座小城的深刻影响。从文庙、武庙、城隍庙到崔府君庙、天王寺、北高庙,建造者赋予这些庙堂的教化功能要远远大于它的宗教性能,皆带有鲜明的儒家色彩,大都可以划归儒教祠庙范畴。

提及儒祠,自然要先说文庙,文庙座落于古城东大街路北,1996年1月12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相关史料记述,文庙原址在县衙署前西侧,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移建今址。此后经历代不断的扩建与重修,规模日渐宏阔。据清嘉庆版《长子县志》“学宫图”中描绘,文庙中轴线上依次建有影壁、泮池、大成门、大成殿、明伦堂、敬一亭。两厢建祠堂、斋舍、经阁、殿署等配套建筑数十间。整组建筑轴线分明。

今除大成殿、金丝堂尚保存完好外,其余旧建均已无存。大成殿为元代遗构,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平面投影近方形,单檐歇山式建筑。檐柱有侧脚,柱身收分明显,角柱升起,殿内金柱未减,柱点完整,仍然沿袭着宋式做法。外檐柱顶不施普排枋,而用大檐额承托檐下斗拱,殿内梁架为原木略加砍制而施用,元代特征显著。殿顶琉璃脊兽为明代修葺时所增置。殿内保存着明嘉靖十年(1531年)《御制正孔子祀典说》石碑一通。碑身阳面镌刻有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刻制的《宣圣遗像》一尊。采用传统工笔画中“钉头鼠尾描”技法白描而成,线条流畅,刻制精细,为难得佳品,殊可宝贵。

文庙由创建直至清光绪三十一年废科举、兴新学止,八百多年间,这里始终是官办儒学的最高学府,故文庙也称“庙学”或“学宫”。据《长子县教育志》载:“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后期,它曾为本县培养和输送过25名进士,104名举人,368名各类贡生和近2万名秀才。”

文庙东侧,与之仅一墙之隔的是崔府君庙,俗谓府君庙。庙内主神崔珏,对于长子县乃至整个上党地区来说是一位具有着非同寻常意义的地域性大神,非常规性神祗可比。首先是他的称谓“府君”,府君是子女对亡故父母的尊称,自置长子县迄今,数千年来在这方土地上做过父母官的人数以百千计,他是唯一一位被整个长子县乃至整个上党地区尊称为“府君”的县太爷。其次他还是唯一一位生前就被立祠敬奉,死后更是久祭不衰,香火长盛的府君神。第三,他还是一位官史记述简略模糊,民间叙事却异常生动详实,两者之间形成鲜明对比的地方执政者。第四,在上党地区众多地方神中,他是唯一一位由长子县府君神而最终发展成为华夏大地上遍享俸祀的冥界大神——掌生死簿判官的传奇式人物。

据《山西寺庙大全》等史料统计,崔府君庙曾遍布上党诸州县,其规模之大,分布之广,祭祀之隆,罕有出其右者。能与之比肩的另一位地域大神是古代神话故事《羿射九日》中的主角,护国灵贶王——羿。崔府君是不畏强暴、震摄厉鬼的阴间大吏;后羿则是抗争天命,降妖除魔的阳间勇士。二者所共具有的誓扫邪恶、勇猛无畏的品格同受到上党先民的无限敬仰与顶礼膜拜,对他们的态度极为具象的折射出了祖先的“精神所在”。

天王寺位于古城南大街路东,是目前古城内唯一的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王寺建于北方天王毗沙门信仰普遍流行的唐代永徽年间(公元650——655年)年间。毗沙门天王是当时的军神。唐宋两朝,在城楼、军营中皆建有天王庙、天王堂,供奉北方天王。甚至在军旗上也绘有他的尊容,以振军威。

上党东倚太行,西靠太岳,居高临下,势控翼豫两省。从战国时秦赵长平之战到解放战争的第一仗上党战役,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山西是李唐王朝龙兴之地,上党又为山西东南门户。从韩王元嘉、郑王元懿、徐王元礼到上党郡公李谋,潞州别驾李隆基,一直为皇室所倚重。作为秦汉故郡、西燕国都、李唐军事重镇,军神庙自然是少不了的,于是天王寺应运而生。

篇幅所限,关帝庙、城隍庙等祠庙就不再一一详述了。这些祠庙在古代各自承担着相应的教化功能,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一代代长子县人的价值理念,强化着长子人的文化与历史记忆:文庙传播着“为学日益”、“达济天下”的学子理想;府君庙弘扬着兴利除害,造福一方的清官精神;天王寺昭示着保境安民,护卫家邦的军人信念;关帝庙的教化面更广,有臣之忠、军之勇、商之信、侠之义等;城隍庙表面看在说鬼事,内里却是要借鬼以化人,所以它宣讲的其实是最为根本的为人之道;如此等等。仕农工商兵,在年复一年的各类祭祀与参拜活动中凭借着宗教的慰藉力量,不断的强化着各自的身份归属,做事信条与文化认同感。

综上所述,可见:长子县的文化旅游资源,不仅体系完备,底蕴深厚、特色鲜明、历史悠久,而且开发前景广阔。因此,建议县委、县政府把旅游业放在长子县经济社会的整盘棋上,统一组织规划,充分挖掘每个景区的个性文化,融文化品牌于景点建设中,加大资金投入、文化开发、文物保护力度,把景点做精、景区做大,景区文化做强,以点串线、以线连片、统一整合包装,形成精品旅游线路,科学运作、强势推出,实现文化旅游的产业化发展。

责任编辑:白旭光

部分图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与小编联系,本平台表示歉意并及时更正:

联系邮箱shanjinzhibo@163.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