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模范村官谭德才

模范村官谭德才

昭通日报记者 朱德华 朱 鹏

从47岁走马上任到60岁离任,13年的村官之路,谭德才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也得到了村里发展变化的检验。2001年7月,他被云南省委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沉甸甸的荣誉成了他拼搏进取的不竭动力。离开村官岗位之后,他依然不忘村民共同富裕的梦想,继续带领村民勇闯高寒山区脱贫致富新路。“不当老板当村官,无私为民谋福祉,身残志坚民拥戴,离任不离富民岗,一片丹心照人间。”在永善县茂林镇甘杉村广为流传的这段顺口溜,是村民对村官谭德才由衷敬慕的真实写照。

不当老板当村官

甘杉村是一个高寒冷凉的特困村,最低海拔2300米,最高海拔3150米。粮食生产以洋芋、荞子、燕麦为主,玉米种植面积很少。产量低,效益差,到2000年,人均有粮仅170公斤,人均纯收入仅340元,全村群众银行贷款和私人债务高达94.7万元。自然条件之恶劣,谁能带领甘杉村民走出困境呢?2000年“村改”,村官第一次由村民自己来挑选,甘杉村民十分上心。想来想去,他们想到了一个人,他就是甘杉村赫赫有名的建筑老板谭德才。

谭德才天资聪明,虽然只读过小学,但他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农村实用技术,是村里的八角子弟,烧瓦、木工、石工、篾工、水泥工、钢筋工,样样精通。编的簸箕可以装豆浆,打碑可以雕龙画凤……

土地到户以后,谭德才任原谭家营社社长。当时谭家营社有几十亩林子,他把这些林子当成心肝宝贝,安排社里的劳动力轮流上山看护,不准任何人砍。早在1985年,谭德才就提出:“发展要看长远,山上不种树,生态继续恶化,自然灾害无法抵挡,贫困还会加重。”经过耐心说服引导,他把已经分到户的耕地收回一部分,在国家没有任何补助的情况下,集中连片造林1540亩。1991年他抓住国家补助秧苗钱的机遇,又带领群众造长防林1510亩。林子造好了,再分到各家各户去管护。

1988年至1989年初,谭德才到昭通新民包瓦窑烧瓦。别人烧出来的是红瓦,他烧出来的瓦青幽幽的,买瓦的人排着长队等候。一年零两个月时间,平时零星寄回家里的钱不算,离开昭通时带走的现金就达8400元。已经找到了自身的脱贫致富之路,但一个严峻的现实使他改变了主意——昭通有黑白电视看,家乡的夜晚却是黑洞洞的,怀着对家乡群众的深厚感情,他觉得“一花独放不是春”,于是放弃了自身致富的优越条件,断然回到家乡带领群众改变落后面貌。

谭德才是一个敢吃“螃蟹”的人,1991年他在全县开了先河,搞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把谭家营社的劳力抽出一半,成立“合心致富组”,由他带着出去找副业,剩下的劳力在家搞农业。搞农业的、找副业的都记工分,年终进行再分配。他带领群众白手起家,承包松林、冷米两村的人畜饮水工程,集体收入3500元。这一年,他们没有进行分配,将这笔资金全部用于扩大再生产。

1992年,谭德才带领大家到莲峰林场承包造林,当年收入61383.53元,用于现金分配35260.86元,提取积累26122.67元。提取的积累用2万元把谭家营小学新修成了当时全村一流的学校;用6000元搞了本社的自来水工程。

在莲峰造林,一干就是5年,累计造林3万多亩。队伍由原来的30人壮大到60人,收入由6万多元增加到20多万元。到1993年,社里的积累就达6万多元,固定资产达8万多元,人均纯收入达436.78元,比1990年增加325.63元,增长393%,人均有粮389.5公斤,比1990年翻一番。

1994年8月,原茂林乡党委研究决定,招聘谭德才到乡能源办公室抓节煤改灶和沼气池建设。这两项技术,1988年他就接受过培训。要他干本行,他喜出望外,第二天就赶到莲峰林场给弟兄们告别。消息传来,大家添酒加菜,为他庆贺。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可到了分别时,他刚一踏出门槛,40多个民工就围了上来:“二哥,你这一走,我们就失去了主心骨啊……”说着,一个个泪流满面。谭德才感动了,他不忍心扔下渴望脱贫致富的弟兄们,只好放弃自己的前途,留下来与大家共同奋斗。

莲峰造林结束后,谭德才组建了一个建筑工程队,并建起了一个规模达1000多只的乌骨鸡森林养殖场和一个砂石料厂。

“村改”前,他个人的年纯收入已达4万余元,在当地已经是小康人家。当时村主任的月薪只有295元,放弃老板当村官,谭德才愿意干吗?马仕才、刘敬富、朱德发、马仕禄、李文才等十几个村民三顾茅庐,多次来到谭德才家,彻夜长谈,恳求他出任村主任,带领全村群众共闯致富路。

是啊,当老板一年四五万元的收入,随着时间的推移,收入还会不断增长,当村官就意味着要作出巨大的奉献和牺牲。谭德才1994年7月1日加入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从此就在他的骨子里扎下了根。自身的利益与村民的呼唤和期盼在他脑海里剧烈碰撞之后,他最终作出了一个以群众利益为重的抉择——不当老板当村官。

模范村官谭德才谭德才和村民拉家常、话发展

无私为民谋福祉

为改变甘杉村的落后面貌,谭德才决定把科技兴农放在首位,在稳粮的基础上兴办乡镇企业。他率先垂范,带领群众推广地膜单株定向玉米移栽1200亩,使甘杉村的玉米种植面积比原来增加了400亩,玉米单产由原来的三四百斤提高到六七百斤。后又推广洋芋垄作等农业科技。全村粮食产量大幅度提升,两年就解决温饱问题,告别了吃回销粮的历史。

甘杉村地处昭(通)永(善)公路线上,茂林镇和邻近的伍寨乡只有甘杉村有石灰岩。过去由于管理不善,人们乱炸乱采,资源破坏了,村民却没有从中得到实惠,而且隐藏着严重的安全隐患。谭德才召开村委会讨论决定,取缔所有个体开采,由村委会组建集体企业统一开采经营。但是村里没有一分钱的启动资金,他只好以个人的名义请朋友担保贷款3万元购买打砂机。其他材料,能赊的他出面赊,能借的他出面借。他搞建筑时的材料,要用多少就去拉多少,无偿给集体用的就有柴油机4台、发电机1台和焊机1台。在他过去的建筑工地上拉了两车盒子板、支撑木、铁皮等材料,已损失了1车,但他没有半点怨言。

为了降低打砂的成本,谭德才与村委会其他同志商量,准备建一个55千瓦的微型水电站,用水电取代柴油机。为建电站,他又以自己的名义请人担保贷款3万元,购置水泥、钢管等赊不来、借不到的材料。修堰沟、筑坝,统统发动群众投工投劳。把工日记好,有效益了再付给工钱。通过动员,群众积极性很高,龙门寨一、二、三组劳力全部上。背水泥、背沙,年龄最大的66岁,年龄最小的9岁,连续三个多月没有停一天。月亮好的时候,夜间也干得热火朝天。

从村委会到电站建设工地大概有1.5公里,谭德才睡不着觉,常常夜深人静起来送材料到工地上。早上他起得很早,有时候送了一次盒子板或水泥到工地回来,有的群众还没有起床。

微型水电站的设备已经不生产了。为了买到钢管,谭德才带领几名村干部到靖安、冷米、松沙、碧海等地,历时20多天,行程数百公里,不计分文报酬,最后在大兴梨园买到淘汰钢管48节96米,茂林镇政府无偿赠送17节34米,用铁皮做盒子浇筑混凝土管25米。

谭德才是一个孝顺的好儿子,家有78岁高龄的母亲,他心里不能不牵挂。因两项工程同时上,他既是指挥员又是技术员,时时刻刻都离不开工地,赡养母亲的责任只好托付给善良的妻子。从村委会到谭德才家里,虽然不到两公里,几个月时间,他难得回一次家。偶尔回家看看,也像个客人,最多住一夜就走。

2001年农历二月二十九日,谭德才的妻子病了,连带三回信,由于电站正在筑坝,脱不开身,未能及时赶回去。等他忙完关键的工程抽时间回去时,妻子被乡亲们送去住院,病情已经好转出了院,夫妻相见,妻子默默流泪,谭德才也悄悄把泪水往肚子里吞,心中塞满了难言的辛酸和愧疚。

第二天一大早,谭德才悄悄起来煮猪食,妻子醒来后便问:“你还没有走呀?”

谭德才说:“你要吃点什么?我给你弄!”

妻子说:“不要管了,工地上的事情很多,你走吧!我歇一会儿,自己煮点稀饭吃。”

村委会一班人深受感动,5名没有补贴的委员从选举产生到两项工程完工,一直驻扎在村上,配合抓好工作。村委会副主任李仁军说:“谭主任又忙大面又忙工程,白天指挥修电厂,晚上还要到砂厂查夜,几个委员议论,怎么能不支持他呢?”62岁的委员马仕才说:“村上这样闹热,从古至今没有过。这些年来我们一直盼望有一个好的带头人。几个委员没有一分钱的报酬,都是从自己家里背着粮食、小菜来同甘同苦。不要报酬是假,但现在是创业时期不讲,有谭德才这样的带头人就够了!”

建砂厂、电厂,前前后后投入12万余元,谭德才心中就像悬挂着一块石头。几个月后,看到沙厂开业,产品供不应求,拉沙的车辆有时夜间12点还在排队;电厂也正常投产,不仅打砂的成本下降,还解决了龙门寨一、二、三组的照明,他这才松了一口气。

砂厂和电站建好以后,谭德才开始谋划全村的大发展。

当时,甘杉村11个村民小组,除龙门寨一、二、三组外,其他组都不通电;昭永公路经过7个村民小组,还有洗羊塘一、二、三组及老母坟4个组不通公路。水、电、路是土地能不能增值、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能不能致富的重要基础,而路又是基础中的基础。谭德才争取一事一议工程9万元,争取县扶贫办补助雷管炸药钱2000元,新修洗羊塘一、二、三组和老母坟村民小组村组公路。因为资金有限,必须一分掰成两分用,他亲自测量,与村民一道挖土凿石,几个月时间就修通了7.2公里村组公路,使甘杉村在茂林镇率先实现组组通公路。老母坟公路修通后,谭德才又争取一事一议资金3万元帮助该组修了一个篮球场。

2002年,甘杉村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这一年,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甘杉村当年就争取到2000亩退耕还林指标。利用来之不易的退耕还林指标,谭德才带领村民高标准造林。省林业厅陈副厅长来检查,紧紧握着谭德才的手说:“你干得太扎实了,明年再多给你点指标!”2003年,甘杉村又争取到2198亩退耕还林指标,两年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造林4198亩。退耕还林政府有补助,头8年240元/亩,后8年120元/亩。谭德才为甘杉村民争取了最大的实惠,同时也引起了少数村民对他的怀疑。有人说:“谭德才这么努力,他自己不整一两百亩才怪。”当时补助金折成大米供应,怀疑他的村民派人监视他,说几百亩退耕还林的大米要拉几车,看他拉到哪里去?结果查证下来,谭德才的退耕还林面积只有9亩多。怀疑他的村民主动找他道歉:“二哥,对不起,我们误会你了!”谭德才说:“我当初放弃年薪几万元的老板不当,来当月薪295元的村官,为的就是带领大家一起致富,如果为了贪这么点小利,我何必来当村官?”干了好事还被误会,谭德才一开始感到很委屈,但他转念一想,村民能有这样的觉悟,对自己乃至甘杉村所有的党员干部来说,或许是一件好事。他没有责怪监视他的村民,而是欢迎村民继续对他实施监督。

这一年,甘杉村争取到国家投资90余万元的异地搬迁工程,要在村委会所在地新建一条街,计划60户,每户128平方米,政府补助15000元/户,群众自筹8000元/户。这项工程,当时的市场承包价是240元/平方米。为节约资金,谭德才坚持不搞外包,实行自管自建。同时开工的还有106户安居工程。一时间,200多万元的工程在甘杉村同时展开,昔日寂寞宁静的穷山野岭成了一个大工地,机器轰鸣,人声鼎沸。

镇党委政府对甘杉村的工程建设十分重视,镇上派了2名干部,村民小组选出3个代表,村委会的干部全部参与工程建设。买钢材、水泥、木料及其他大宗建材,都由镇村组工作队去议价,镇财政所出纳周明洪坐镇甘杉支付现金。由于精打细算,严格管理,异地搬迁工程最终造价为190元/平方米,比外包节约50元/平方米。当时主管异地搬迁工程的昭通市城建局领导检查以后对甘杉的工程赞叹不已,当场拍板,另拨9.9万元帮助架设通电线路,解决7个村民组的照明问题。

这一年,甘杉村争取到上级补助资金3.5万元,翻修村委会危房。修360平方米的办公用房,按当时的市场承包价,至少要9万元才修得好。谭德才精打细算,水泥砖用村办砂厂的砂自己生产;盒子板、支撑木用他私人的,不要租金;砂用村办砂厂的,只收工本费。房子修好只花了7万元,差的部分用村办砂厂获得的收益贴补。办公用房修好后,村委会连一张椅子都没有。就在这时,谭德才被评为市级优秀共产党员,获奖金1000元,他用这笔奖金自己再添50元,给村委会买了3个茶几、2套转角沙发。县委组织部领导下乡到甘杉,得知他用自己的奖金给村委会买沙发,深受感动,回去以后就给村里购买了3套文件柜、1台电脑、2台电视机和一些图书。

2003年初,谭德才下乡工作,无意中发现退耕还林以后不少村民没事干,老的围着火塘摆龙门阵(聊天),年轻的打牌、下棋,大好光阴白白浪费。以洗羊塘三组来说吧,1999年他指导修人畜饮水工程时就发现这里的年轻人聪明、好学、肯干,把他们组织出去打工一定很有出息。这时候,正好2002年只身前往河南打工的罗昌华打电话告诉谭德才,河南需要的劳动力很多。洪正宽、陈忠平、蔡国超、林永志、刘仕贤、谭显鸿等都是谭德才当老板时带出来的能工巧匠,但是缺少一点敢到外面闯世界的精神,谭德才动员他们带个头,到河南去发展。先后组织3车90多人,谭德才亲自送他们到河南去打工。得知甘杉村组织村民外出打工,县人力资源办主动在甘杉村举办培训班3期,培训了一批技术骨干。甘杉村外出务工累计达500多人,大部分落点于河南,主要是烧砖瓦,后有不少人承包窑子当上了老板;少部分落点于海南种花、种菜、搞建筑。谭显鸿当时买洋芋卖,每年能找七八千元,小富即安,谭德才动员他去河南,他还不想去,左说右说做通思想工作才去河南,后来包窑子烧砖瓦在昆明修了一幢楼房,价值300多万元。像谭显鸿这样先打工后当老板的人在甘杉村很多。

谭德才在殚精竭虑为村民谋福祉的同时,对有困难的村民也关怀备至,哪家有困难,他都会无私的帮助。五保户陈朝龙,脑筋有问题,原本是叔伯兄弟供养的,因特殊原因,被赶出家门,住在一个岩洞里。谭德才组织村上的劳动力帮其修了两间房子,还给他送去了锅、碗、瓢、盆等炊具。村里一共有3户五保户。谭德才家杀年猪、推豆花、逢年过节,都要给他们送些东西去。陈朝龙脑筋清醒的时候对谭德才十分感激,病发的时候,则喊着谭德才的名字谩骂。村民们说:“二哥,你随时给他送东西,吃多了好骂你!”谭德才笑了笑说:“他犯了病,骂两句有啥不得了的。”

模范村官谭德才

模范村官谭德才

谭德才向记者介绍他和乡亲们多年来绿化的荒山

模范村官谭德才

模范村官谭德才

谭家营集镇旧貌

模范村官谭德才


新建成的谭家营集镇

身残志坚民拥戴

2003年10月15日,谭德才与乡财政所出纳周明洪骑摩托车到镇上去做全村公余粮决算。天有不测风云,行驶至羊皮包包时被一辆小车撞飞,谭德才躺在公路边,昏迷不醒,全身血肉模糊,生命垂危。甘杉、茂林上百人闻讯赶到现场施救。看到谭德才的伤势,都以为失去了一位最崇敬的好人,人们泪流满面,有的甚至失声痛哭。

救人要紧,茂林镇卫生院院长叶超亲自护送谭德才到昭通市人民医院。两天后谭德才脱离生命危险,经初步诊断,大腿、小腿五处骨折,其中两处粉碎性骨折。根据市人民医院当时的医疗条件,最初的治疗方案要从髋关节截肢。县委组织部部长张仁斌打电话给医院领导:“老谭的腿要截肢,需经我们同意,你们市医院治不了,我们转到别的地方去治疗。”后来市人民医院邀请昆明附二院专家到昭为谭德才做手术。腿上损失的骨头取腰杆上的骨头来补,小腿膝关节以下坏死的肌肉,从另一侧割肌肉来补,这个手术创了昭通市人民医院的纪录。

半年后,因为村里很多事情离不开他,谭德才伤未痊愈就提前出院回家疗养。回到家,他一边躺在床上养伤,一边指挥村上的各项工作,4个多月时间,家成了村委会的办公室。

2004年2月村级换届选举,谭德才仍然躺在病床上,上厕所都需要人护理。他知道这样的身体状况,难以继续担当重任,于是把村上的干部叫到家里,真诚地对他们说:“我不行了,你们年轻人顶上来!”

几名村干部抹着眼泪说:“二哥,我们太年轻了,顶不上来,还是你撑着,你躺在床上指挥,我们去干都行!”

县委组织部、茂林镇党委也不同意谭德才退下来。镇党委书记蔡大燕、司法所所长田朝友专程到他家里做工作。蔡大燕说:“你现在这个样子,还要让你挑支书、主任的重担,确实不忍心,但眼下甘杉村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甘杉人民需要你,镇党委政府也饶不了你啊!”

就这样,谭德才在病床上参加了村级换届选举,并以高票当选第二届支书、主任。

4个多月以后,谭德才刚可以杵着双拐在平地上挪动,就再也坐不住了。投资9.9万元的“照明工程”,其他村民小组的工程都差不多了,老母坟的工程迟迟没有动工。

谭德才问小组长张文宝是啥原因,张文宝说:“二哥,为我们组的照明问题,你操碎了心,我知道班子意见有分歧,其他班子成员都认为老母坟通电线路虽然只有1.5公里,但地势陡峭,10米长500多公斤重的水泥电杆很难抬上去,不同意干这事儿,你努力争取,才把老母坟列进去。但我们组织了几次,单靠我们组的劳力,那么重的电杆确实抬不上去。你已经尽力了,电拉不通,是我们51户苗族同胞没有点电灯的命,我们认命了!”

谭德才说:“你说啥屁话,命运不是上天赐给的,而是靠自己主宰。有困难要想办法,哪能自暴自弃,劳力不足我来想办法。”

谭德才把谭家营的组长泰友平和马家营的组长蔡昌金请来,他说:“我就不兜圈子了,请二位组长来,有一事相求,老母坟是甘杉村唯一的一个苗族村民小组,拉电的事情,决不允许哪一个民族兄弟掉队,两位组长能不能从谭家营和马家营请几十个壮劳力帮忙干两天?不过你们要给大伙说清楚,只帮忙,没有报酬。”

两位组长说:“乡里乡亲,要什么报酬,我们回去就跟大家说清楚,哪天动工,在家的壮劳力全部上。”

开工那天,谭德才杵着双拐来到工地,壮小伙们16人抬一根电杆,再栓上纤绳,几十个人推的推、拉的拉,12根水泥电杆,80多人干了两天才抬上去。

2009年农网改造,甘杉最后4个村民组通电,至此甘杉村实现了组组通电、通路,户户吃上自来水。

谭德才杵着双拐去工作,村上的其他干部看着就心疼,不止一次地对他说:“二哥,你把方法告诉我们,我们去做就是了,你何必亲自去呢!”

谭德才其实不是想揽事,只是有些事情很敏感,他害怕年轻同志经验不足办砸锅。

有一次,老母坟有位群众超生,村上的年轻干部说要组织人去抓来做手术。谭德才知道了连忙阻止:“你们千万不能采取过激行动,这户人家的工作我来做。”谭德才杵着双拐来到这户人家,他刚一说计划生育是国策,户主就说:“二哥,你伤还未痊愈,何必杵着双拐上来,带个信,我们就去把手术做了嘛!”

鉴于谭德才不到一线不放心,镇政府特殊考虑,花5000多元钱买了一辆三轮车送他,有事情的时候就叫村里的其他同志开车送他去一线。这辆三轮车陪伴了他10年,后来用不成了,但他舍不得丢,一直珍藏在他家里。他说:“这是党和政府关怀的象征,我要把它作为永久的纪念!”

模范村官谭德才

模范村官谭德才

谭德才因公致残,左腿五处骨折,伤愈后再也不能弯曲

模范村官谭德才镇政府送给谭德才的三轮车早已不能用了,但他一直珍藏着

离任不离富民岗

谭德才以坚强的毅力,忍受着痛苦坚持锻炼。4年后,他受伤的左腿再也不能弯曲,经鉴定被确定为四级伤残,但总算可以成为右腿的辅助支撑;走路虽一瘸一拐,但总算能丢了双拐。腿残本来就是一种常人难以想象的煎熬。然而,屋漏偏逢连阴雨。2008年,谭德才又得了过敏性鼻炎。县医院治过、电视广告上的单方试过,都不管用,唯有跑昭通南方医院。这个病虽然不要命,但却十分痛苦,出行不方便。无论是到镇上、县上开会,还是下基层到农户家调研,他要尽量返回家里吃饭,实在回不了也要吩咐厨师或主人家单独给他炒个菜,只放盐巴不放任何佐料。只要吃着点佐料,沾了点烟酒,鼻炎就复发,喷嚏不断,鼻涕不断,头晕目眩,记忆减退。每次鼻炎复发,就得跑昭通南方医院,一次800元的中药,苦得发呕的中药一喝就是半个月以上。4年时间,前后花了两三万元,还是没有治彻底。

2013年村委会换届,这年谭德才正好60岁,按国家工作人员已到了退休年龄,加之病魔缠身,实在难以支撑繁重的工作任务,他只好强行退出选举。

2013年5月,谭德才离任支书、主任,但8月底才正式离开岗位。因为离任之前,财政拨款15万元扩修村委办公用房。按当时的市场价承包只能修一层103平方米,其他地方都只修一层,村委会其他班子成员的意见也是“上面给多少钱,就揉多大个粑粑”。谭德才说:“修一层,与原来三层的办公楼连为一体,实在太难看了。修两层,我亲自抓,就这点钱也要揉出两个粑粑来。”原来谭德才早就有自己的小算盘——支撑木、盒子板用他私人的,不用花钱;圈梁线回填土方,叫他儿子谭庆贤从自己的砂厂拉废料去填,运费、装载机油料及工时费全免,可节约1万多元;他亲自抓,管理费又可省去一大笔……横算直算,硬是倒腾出两层办公用房来。离任的时候,工程还没有完工,新任支书、主任国芝军说:“二哥,我刚上任,情况不熟,怕收不了口,你再坚持几个月,把这项工程干完再走,就当送我一程好吗?”谭德才二话没说,继续留任了3个多月。

谭德才正式离开村委会的时候,一班人为他送行,大家面面相觑,依依不舍。

国芝军说:“二哥,你走了,我们太年轻,你开创的事业不知能否传承下来?”

谭德才说:“国军啊,人年轻不要紧,学手艺要积德,当领导也要积德,只要你心中时刻想着百姓的疾苦,尽心尽力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他们就会拥戴你!”

国芝军拉着谭德才的手,久久不愿放松!

因为鼻炎的困扰,离任后,谭德才闭门不出,专心在家带孙子,让儿子、儿媳安心去工作。

一个偶然的机会,谭德才结识了一位在甘杉给老板开车的彝良籍司机,听说他深受鼻炎折磨,就推荐说,彝良计生局有个叫代树义的医生,医鼻炎一医一个准,并愿意引荐他到彝良去找代医生。谭德才激动地对妻子说:“只要能医好,花一万八千我都不心痛。”

2013年8月,一个毛雨纷纷的日子,谭德才和妻子专程到彝良找到代树义。代树义给他做了一次治疗,然后给了点药,叫他回去自己巩固几次。谭德才恳求说:“代医生,我大老远从茂林赶过来,你就多给我治疗两次吧!”代树义说:“我给任何人治鼻炎,都只治一次,然后带药回去自己治。你大老远来确实不容易,明天我破例再给你治疗一次。”

谭德才回去以后,照代医生的要求巩固治疗了几次,他的鼻炎居然神奇般治愈了,从那以后,各种佐料都敢吃了,烟、酒也敢抽敢喝了,至今没有复发过。

鼻炎治好了,谭德才又坐不住了。他说:“甘杉村有7000多亩耕地,退耕还林退了4198亩,还有3000亩,壮劳力外出打工,许多土地撂荒。得想办法,找条高寒山区致富的新路子,让在家的劳动力也能挣点钱。”

谭德才算了一笔账,精耕细作,种燕麦每亩能收入300元左右,种荞子每亩能收入600元左右,种洋芋每亩能收入1000元左右,种地膜玉米亩产六七百斤,除去成本,还是只能解决吃饭的问题。靠传统种植,要想脱贫致富,一个字——难。

为帮助甘杉群众寻找脱贫致富的新路子,谭德才只身前往甘肃考察,引进党参在甘杉试种,通过3年的探索实践,终于掌握了党参种植技术。2014年开始在全村大面积推广,他牵头组建了永善县永兴中药材专业合作社,村民可以以土地入股,也可以以资金入股,第一批7个村民小组86户308人加入了合作社。2014年,合作社种植党参600余亩,亩产400到450公斤,每公斤14元,亩产值达到6000元左右,除去种苗、肥料、土地租金、人工工资等生产成本外,每亩纯收入达3000元左右,比传统种植提高了好几倍。2015年种植面积扩大到1150亩,由于种植技术提高,党参的产量比上年有所提高,品质也上升了一个档次。

永兴中药材专业合作社种植党参、洗选和加工党参,主要聘用当地劳力,每小时7.5元,高峰时每天用工达108人,仅2015年,人工工资就付出去100多万元,户均1万多元。农民把土地租给专业合作社,又反过来给专业合作社打工,租金和人工工资加起来,一年就走上了致富路。

获悉甘杉村引进党参种植闯出高寒山区脱贫致富新路之后,茂林镇党委政府组织全镇7个村村组干部前往甘杉取经,镇党委书记刘兴德表示,茂林镇计划将党参种植面积扩大到两万亩以上,让适宜种植党参的高寒山区村民同走中药材种植致富之路。邻近的五寨乡也派村组干部到甘杉来学习,计划2016年就种植党参5000亩。

谭德才刚任村主任的时候,记者曾到甘杉采访过,那时的甘杉一贫如洗,山上光秃秃的,谭德才带领群众在谭家营造的3000多亩林子是点缀甘杉最大的一片绿色;村委会所在地龙门寨集镇只有10户人家,谭家营集镇也只有10户人家,住的都是茅草房或瓦房。前不久记者再次来到甘杉,现在龙门寨集镇已有100户人家,谭家营集镇已有88户人家,家家住着小洋楼(据说谭德才在任期间除实施了170多户异迁工程外,还实施了400户安居工程);龙门寨和谭家营集镇都建了宽敞舒适的村级文化活动场所;全村在谭德才的带领下植造的人工林也达18000多亩,昔日苍凉的荒坡如今已经披上了绿装;谭家营集镇还矗立着两座投资上千万元的工厂(铜矿选厂和摩配厂);村民正高兴地采挖、清洗、加工党参,黄生生的党参铺满宽敞的院坝;正在劳作的村民满面红光,仿佛看到了一条金灿灿的高寒山区脱贫致富之路。他们深信,在老支书谭德才的带领下,阳光与收获一定会拥抱甘杉!

模范村官谭德才茂林镇党委政府在甘杉培训村民种植党参

模范村官谭德才村民在清洗党参

模范村官谭德才谭德才向客商展示自己带领群众辛辛苦苦种出的优质党参

模范村官谭德才合作社社员背着满满一筐党参,高兴得合不拢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