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看展 | K11:“我们”就是“我们”

K11Art Foundation创办人郑志刚:

“为什么这次展览名为‘我们’,是因为K11 Art Foundation一直以来都致力于孵化年轻的当代艺术家、策展人,为中国当代艺术搭建一个新的平台和生态。在我们看来,近年来其实没有一个中国艺术展览能够真正凝聚起年轻的新生代艺术力量,去成为代表当代中国软实力的一部分。艺术除了国际化,还需要普及化。对我们年轻一代而言,最重要的是对自己作为中国人身份的认知。对普罗大众而言,这一批中国当代艺术家正在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艺术力量,属于‘我们’的文化身份。

2016年3月3日,K11 Art Foundation携手56位中国当代艺术家于上海chi K11美术馆揭开“我们︰一个关于中国当代艺术家的力量”的展览序幕。

展览以四个单元展开,在“情感/体验”单元中,艺术家将最直接的感受化为情感表达在艺术创作中呈现;“物质/语言”单元中,艺术家以物质为创作基础,挖掘符号化的独特作品表现力;“现象/事件”单元中,艺术家将黑格尔的现象学植入当代环境的各种现象和事件中,进行反思和创作;“剧场/表演”单元则将表现艺术与剧场的多样化呈现。

展览开幕之后,《芭莎艺术》也对K11 Art Foundation创办人郑志刚进行了专访。

看展 | K11:“我们”就是“我们”

56位参展艺术家包括:耿旖旎、胡向前、林科、刘真辰、李振华、陆扬、奶粉zhou、王满、赵洋、张乐华、周啸虎、陈霄(“情感/体验”单元);毕蓉蓉、陈维、高磊、高孝午、韩家泉、胡介鸣、胡任乂、胡为一、刘建华、刘任、靳山、梁曼琪、苏畅、钱佳华、吴鼎、杨牧石、叶凌瀚、高铭研、于吉、张恩利、张培力、张如怡、张云垚(“物质/语言”单元);陈天灼、关小、廖斐、李竞雄、李明、刘窗、尚暾、杨振中、张鼎、郑焕(“现象/事件”单元);程然、高铭研、a.f.art theatreFangling(黄芳翎)、胡任乂、双飞艺术中心、 TD003小组(郭熙、罗航、Vvzela KOOK)、唐狄鑫+小珂×子涵、王懿泉、叶甫纳+北鸥、王欣(“剧场/表演”单元)

Part1 ·情感/体验

“体验是艺术家的生命活动和心灵支柱,是表达意识的内在关系。

在艺术体验中,艺术家的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和灵觉都发挥了关键的作用,而通过这些感官体验,艺术家把他们获得的最直接的感受化成情感表达呈现在艺术作品中。

艺术来源于生活所赋予的情感本身,在这个单元中,我们可以看到艺术家的情感体验来自于:电影、戏剧、美食、宗教、生命、科技、图案、动物、风景、恋爱、学习、行走、旅行,甚至于以艺术家自身作为艺术创作的对象等等方面。

而这些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被艺术家转化成特定的人生际遇,对他们的艺术形式和艺术风格起了很大的决定作用。”

部分展览作品:

看展 | K11:“我们”就是“我们”

王满《Closer To It》,六频录像,2015年,Courtesy of the artist

看展 | K11:“我们”就是“我们”

李振华《雪人》,食品雕塑,猪油、冰箱、罐子、展台,尺寸可变,2016年,Courtesy of the artist

看展 | K11:“我们”就是“我们”

耿旖旎《美丽屋》,布面油画,120x90 cm,2015年,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BANK

看展 | K11:“我们”就是“我们”

胡向前《再造米开朗基罗》,高清录像、木头,2014-2015年,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Long March Space

Part2 ·物质/语言

“物质性是指,材料物质上的‘个性’,也就是决定一个材料区别于其他材料而被运用到作品中的所有属性的集合。

任何艺术作品都离不开物质材料的基础,艺术家通过对物质的思考和再认识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理念。

在这个单元中,物质具有双重表现形式,可以看作是物质材料和物质语言。

其一物质材料既是素材又是表现本体,以此来揭示物质之间的关系。其二物质在整个作品中发挥了精神联系和语言的功能,从而建立了形而上的内在本质。

这种艺术语言我们不仅可以在绘画、录像、装置等多样的艺术形式中可见,也能通过在空间和色彩关系上去寻找发现。”

部分展览作品:

看展 | K11:“我们”就是“我们”

刘建华《人人都是块小泥土》,陶瓷,可变尺寸,2013-2015年,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Pace Beijing

看展 | K11:“我们”就是“我们”

张如怡《线》,装置,水泥、电插头、电线,尺寸可变,2015年,Courtesy of the artist

看展 | K11:“我们”就是“我们”

杨牧石《物质联系Ⅱ》,装置,木头、喷漆,尺寸可变,2016年,Courtesy of the artist

看展 | K11:“我们”就是“我们”

陈维《雨伞(金色)》,装置,105x105x120 cm,2011年,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Leo Xu Projects

看展 | K11:“我们”就是“我们”

叶凌瀚《闪闪发光的杰克》,混合媒介动画,无限循环,2012年,Courtesy of the artist

Part3 ·现象/事件

“黑格尔在著作《精神现象学》中系统的提出了现象学的概念。现象学源于自然创造和思维,却反映了艺术家的生活态度以及对生活的反思。

艺术家作为人类群体的一部分,来源于社会,根植于社会。

在社会因素影响下所产生的艺术现象可以来源于一个时代、一个城市、一个艺术家,这些种种都被转化成艺术作品呈现在本单元中:艺术家个人与社会群体的关系,历史进程中的权利象征,宗教符号化的场景体验,持续运动下对认知的隐喻,现成品中事物的新关联,经济制度对社会的介入,流行文化带来的影响力…”

部分展览作品:

看展 | K11:“我们”就是“我们”

李明《MEIWE》,混合媒介装置:影像、声音、文字、光、观众,尺寸可变,9分44秒,2015年,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ANTENNA SPACE

看展 | K11:“我们”就是“我们”

关小《纪录片:地心穿刺》,装置,综合材料,230x280x210 cm(3组),2012年,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ANTENNA SPACE

看展 | K11:“我们”就是“我们”

陈天灼《Burning Goddess》,霓虹灯、显示器,尺寸可变,2012年,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Long March Space

看展 | K11:“我们”就是“我们”

刘窗《过去的机会 NO.1》,装置,尺寸可变,2008年,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Leo Xu Projects

Part4 ·剧场/表演

“艺术中出现剧场化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中期,那时前卫的戏剧批评家们用视觉艺术的观念去看待戏剧。

而随着当代艺术的发展,艺术剧场更具实验性和创新性,体现在:剧场形式的多变,戏剧观念的变化和戏剧模式的突破。

而行为表演也同样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欧洲,是以艺术家本身为创作媒介,为了特定含义而进行的艺术创造活动。行为表演作为对绘画这种理论性探索的对应实践,让观者体会到更多观看角度和感官体验,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更多延展。

在呈现语言上,剧场表演偏向美学性表演,而行为表演则更靠近社会性表演。本单元将在展览期间每周日下午3点,由十个(组)艺术家呈现多样化的表演形式。

观众除了可以沉浸在剧场式的美学感染中,也可以参与到艺术家的行为表演中,共同创造艺术作品,人人都可能成为艺术家。”

附· 时间表:

·2016年3月3日 18:00-18:30

TD003小组(郭熙、罗航、Vvzela KOOK)《无相之象》

·2016年3月6日 15:00-15:30

王欣《艺术创造者排演》

·2016年3月13日 15:00-15:30

a.f.art theatreFangling(黄芳翎)《......之间》

·2016年3月20日 15:00-15:30

高铭研《侦缉档案》

·2016年3月27日 15:00-15:30

程然《马丁戈雅与巴赫》

·2016年4月3日 15:00-15:30

胡任乂《瘟疫》

·2016年4月10日 15:00-15:30

叶甫纳+北鸥《未来到的警告》

·2016年4月17日 15:00-15:30

唐狄鑫+小珂×子涵《六十秒贰百分》

·2016年4月24日 15:00-15:30

王懿泉《想象艺术家》

·2016年5月1日 15:00-15:30

双飞艺术中心《双飞108次死》

专访·K11 Art Foundation创办人郑志刚

看展 | K11:“我们”就是“我们”

K11 Art Foundation创办人郑志刚在此次展览开幕现场

芭莎艺术这次展览“我们”为什么是56位艺术家?这个数字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吗?

郑志刚:其实这次现场有作品展览的一共是40余位艺术家,还有10余位(组)艺术家会在展览开幕后每周日做现场的表演作品。加起来刚好是56位而已。数字本身没有特别的含义。

至于为什么叫“我们”。是因为K11 Art Foundation一直以来都致力于孵化年轻的当代艺术家、策展人,为中国当代艺术搭建一个新的平台和生态。在我们看来,近年来其实没有一个中国艺术展览能够真正凝聚起年轻的新生代艺术力量,去成为当代中国软实力的一部分。艺术除了国际化,还需要普及化。对我们年轻一代而言,最重要的是对自己作为中国人身份的认知。对普罗大众而言,这一批中国当代艺术家正在创造出属于“我们”的文化艺术力量,属于“我们”的文化身份。例如美国60年代有波普艺术,也有很多致力于抽象、表演艺术的一代青年艺术家,他们共同凝聚成一个很大的力量,甚至成为美国文化的标签之一。中国除了经济的壮大,文化艺术方面也需要更多对自己身份的认知。

这次展览除了希望凝聚艺术的年轻生态,也希望有所启发的是:作为一个中国年轻人,我的文化身份是什么?“我们”在中国当代艺术文化中是什么?

芭莎艺术是依据什么标准来选择这次的参展艺术家?

郑志刚:是由K11的策展团队共同选择的,大部分都是根据既定的策展方向和展览空间需要来作出选择。也有一些艺术家也许并不算知名,他们也许没有画廊和机构代理,只有个人的工作室。我们也希望给他们展示的机会。中国的当代艺术不一定都是来自画廊,我们应该要去更深入地发掘一些有潜力的艺术家,在我们看来,这也是我们的任务之一。

看展 | K11:“我们”就是“我们”

K11曾于2015年11月5日至2016年2月15日举办《跨界大师·鬼才达利》展览,吸引超16万人次参观。

芭莎艺术相比之前做过的达利、莫奈等社会认知度较高的艺术家展览相比,“我们”这次展览的吸引力在哪?

郑志刚:其实达利和莫奈的展览都是想要探讨西方艺术系统和中国当代艺术的对话,是一种脉络的探讨。例如在达利展览的时候我们也有一部分是邀请张恩利、周铁海、张鼎等几位中国当代艺术家与达利进行作品的对话,以此探讨超现实主义在中国当代艺术中的脉络。我们的策展方向就是这个脉络的延伸和探讨。

而这一次,我的感觉是许多普罗大众也许对这56位中国当代艺术家并不了解,但也需要去做这样的教育。这样的引导也是我们K11的任务。其实我们明年并没有准备任何所谓的“大师”展览,对我来说,我没有想好我就不会去做。未来除了以中国本土当代艺术为中心,我们也会陆续邀请国际新锐艺术家和中国新锐艺术家如关小、陈天灼、张鼎等进行一对一或者二对二的对话。

芭莎艺术你曾说过“自K11品牌创立以来,我们从未改变自己参与中国当代艺术运动的初衷”。在你看来,你会如何去定义“我们”这一代的“中国当代艺术运动”?

郑志刚:中国太大,不可能像我们之前提到的“波普艺术”这样简单地以一个词来概括。我们希望的是凝聚中国当代艺术的力量,我们要团结。“我们”就是“我们”,不一定需要用什么什么主义去划分。定义也许也是一种限制。重点还是团结,团结之后我们的力量就会很厉害,不团结就不行。中国需要团结,文化艺术需要团结。今天44位艺术家都在现场,这就是团结的力量。这次展览对我们而言也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开始去更多呈现中国的当代艺术。

看展 | K11:“我们”就是“我们”

参与此次展览的部分嘉宾合影。

芭莎艺术从这个展览之中,你如何看待“中国当代艺术运动”的“未来性”呢?

郑志刚:艺术史正在按不同的方向来发展,这次展览中每个空间都呈现出不同的线索,关于绘画语言、装置、材料、新媒体、体验、录像艺术(甚至是更疯狂和极端的录像)……这些都有。我们可以看到五个大的线索在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发展,相较过去而言更加丰富,更加不同。百花齐放。

芭莎艺术K11一直属于行业内商业效益极高的品牌,在你看来如何创造出商业效益与艺术价值的共赢?

郑志刚:商业和艺术并不需要,也不可能去划分。文化和艺术根本就是在日常之中,购物也是在日常生活之中,每个人都喜欢美的事物,喜欢去体验,艺术就是我们正在享受的一切。某一种时装产品也有它在历史中演变和发展的过程,也有它的创意的概念,它也是艺术。为什么商业和艺术一定是两个概念,而不是一个新的单词例如“艺商”呢?这个概念很多人不懂,这是我的秘诀。“in Art we live”就是我们的态度。

看展 | K11:“我们”就是“我们”

“我们︰一个关于中国当代艺术家的力量”展览现场,TD003小组(郭熙、罗航、Vvzela KOOK)的作品《无相之象》以面部投影的方式掏空了面部微妙的讯息。

芭莎艺术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趋势是未来关于这个概念的尝试也许会越来越多,在你看来K11始终能保持先锋性的优势是什么?

郑志刚:第一,我们首先拥有先锋性;第二,我们的脉络和灵魂是别人“抄”不了的。表面也许是可以“抄”的,灵魂“抄”不了,灵魂是从整个团队、氛围、创办人的思路中形成的。我们的形式也许可以被拆开,每个部分都能被“抄”,但是我们给出的真实的体验感和其中的灵魂就属于我们。就像我们在谈话中也许会觉得某人的言语非常有吸引力,但是当另一个人把这个人的每一句话都拆开记下来去讲给别人听,却并不能达到同样的效果。因为人是有灵魂的,是语言、动作、表情、情感等等各方面的总和。

也正是因为我们K11拥有自己的灵魂,我们是真诚的、率真的。别人“抄”不了。率真不是可以装出来的。

看展 | K11:“我们”就是“我们”

艺术、人文、自然是K11最重要的三个元素。

芭莎艺术K11在展览中似乎一直都比较注重艺术与观众互动的一部分,是吗?

郑志刚:是的。互动很重要,中国当代艺术需要普及化就需要互动。

芭莎艺术所以在你看来目前公众和艺术之间仍然存在着隐性的障碍?

郑志刚:也不一定称之为“障碍”,因为一些作品中讲述的内容是比较深的,打破语言之间的理解就需要有一些互动的东西产生接触。有一些艺术是需要被阐释的,有一些艺术是比较容易去明白的,我们需要去做一个平衡。

看展 | K11:“我们”就是“我们”

“我们︰一个关于中国当代艺术家的力量”展览现场,观众参与刘窗作品的互动,正在投下一枚一元硬币。

芭莎艺术中国艺术生态完善的过程中,你最看重那一部分?

郑志刚:我首先觉得艺术创始的那一部分比较重要,因为这是一个开端。所以我们为很多艺术家提供工作室去创作,为他们提供去思考、创作和孵化的这样一个地方。工作室之外,也需要不同的部分去连接起来。例如展览的空间,和不同美术馆去搭建桥梁等等。因为现在的艺术家常常都不以地域来划分和定义,好的艺术家就是好的艺术家。国际的平台已经变“平”了。但中国当代艺术家也需要更多机会去参与这个群体,我们的方向就是帮助中国当代艺术家成长为国际化艺术家。我们去搭建平台,这个平台不止是本土,国外艺术家也能参与进来。搭建完成之后,这个生态会与国际的生态进行连接,彼此不分地域。

回到这个问题,开端很重要,上游、中游、下游每一个部分也都很重要,我们将每一个部分都搭建好,水才可以“活”。

芭莎艺术所以K11希望的是参与整个中国当代艺术生态圈?

郑志刚:先搭建一个完整的中国当代艺术生态圈,再与国际连接起来。先做我们自己的,凝聚“我们”的力量,然后再连接全球,这个生态圈全部是我们去控制,我们去搭建。我们的宏图大志是在全球,所以我们也在和蓬皮杜、东京宫、伦敦当代艺术学院、大都会博物馆等等进行国际性的合作。

看展 | K11:“我们”就是“我们”

K11 Art Foundation于2015年7月23日宣布将与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展开大型合作研究项目,主题为中国当代艺术。此项合作活动为期三年,K11 Art Foundation将协助蓬皮杜艺术中心,巩固其对中国当代艺术领域的研究,加强其对於中国当代年轻艺术家的专业知识。活动内容包括委任一名年轻中国策展人,深入探索中国当代艺术史的演变,以及发掘大中华地区具有潜质的年轻艺术家。

芭莎艺术K11推出的“in Art we live”社交媒体平台也将上线,它会是邀请制的还是开放式的?

郑志刚:目前是邀请制,首先是这次合作的56位艺术家,以及我们孵化的一批艺术家。不可能直接开放,因为“我们”需要筛选,“我们”这个力量也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参加的。艺术需要普及,但是品质需要把控。

芭莎艺术你认为商业力量在当代艺术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郑志刚:商业可以带动人流,商业可以普及化,可以吸引很多本身不了解或者不喜欢艺术的人过来。商业也可以支持艺术去可持续的发展,培养观众首先需要有观众。我们对当代艺术的普及化不是也贡献了一份力量吗?

附·展览信息

“我们︰一个关于中国当代艺术家的力量”

策展人:姜晔

展览地点:上海chi K11美术馆

展览地址:上海市黄浦区淮海中路300号K11购物艺术中心B3层

票价:周一至周五票:50元 \周六至周日票:80元(含周日演出票)

看展 | K11:“我们”就是“我们”

[编辑/韦祎] [部分文字资料及所有图片提供/K11、哲基传讯]

看展 | K11:“我们”就是“我们”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