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冷历史系列:浅谈地理决定论之从中国和欧洲对比说起

为什么东方建筑多是木质而西方很多石质建筑?为什么东方人主要吃素而西方更多吃肉?为什么中国长时间统一而欧洲各国林立?为什么黑人看起来比较懒?为什么说中华民族从一开始就是个混合民族?为什么北方人和南方人的生活习性差别那么大?为什么东北人能侃能聊总出笑星?为什么南方人更有经商天赋?为什么日本韩国人性格比较极端?……所有这一切,都和地理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这里需要说明一下,所谓地理决定论,并不是说地理决定一切,而是说地理因素十分重要,甚至是至关重要。除了地理决定论之外,还有人口决定论、人种决定论、文化决定论、人口决定论等等,历史事件及社会现象并不是由任何一个单独的因素决定的,而是多种元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然而我认为地理决定论却是决定论中的决定论,而且地理决定论考量的时间尺度越长越准确,如果考量的时间较短,则更多由其他因素决定,而这些“其他因素”却由地理因素最终决定,所以说地理最终决定一切并不夸张。

从宇宙的角度来看,我们之所以能够在地球这颗蓝色的星球上生存,就得益于地球与太阳之间合适的距离、地球本身的磁场以及广泛覆盖地表的水源等因素,这也是一种广义的地理环境决定论。当然,本文更关注的是地球上不同的地方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产生的不同,暂且以差别较大的中国和欧洲为对比举几个例子:

冷历史系列:浅谈地理决定论之从中国和欧洲对比说起中国与欧洲地理位置、地形对比

  1. 为什么中国人农耕文化发达而欧洲人海洋商业文化发达?这个问题是最典型的地理决定论问题之一,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是适合耕种的黄河流域(现在黄河流域尤其是黄土高原不那么适合耕种是几千年开发和战乱的结果,在几千年前可是风调雨顺、沃野千里、动植物资源丰富的),后来中国在扩展合并的过程中也大多以适合发展农业的平原地区为主,所以很自然农耕文化成了中华文明的中心文化,少量的海洋文化和游牧文化在数量占绝对优势的农耕文化面前只是可有可无的补充。而欧洲文明的发源地则是温暖湿润的地中海地区,其中以古希腊文化为主,再往前则可以追溯到古埃及文化。欧洲文明在发展过程中无时无刻不与大海关系密切,所以海洋文化很自然地融入在欧洲人的血液中。这个问题还可以扩展出去讲——为什么中国人普遍比欧洲人缺乏商业信誉,因为农耕文化的封闭自私和商业文化信誉为本;为什么中国人不如欧洲人重视发明科技,因为农耕文化的自给自足和商业文化的积极进取;为什么中国服饰喜欢长袍大袖而欧洲服饰更加简单利落,因为农耕文化的安土重迁和商业文化的简洁高效……可以扩展的内容太多了,后面有机会再一一分解。

    冷历史系列:浅谈地理决定论之从中国和欧洲对比说起上图为典型的中国古建筑结构,以木材为主要结构

    冷历史系列:浅谈地理决定论之从中国和欧洲对比说起上图为典型的欧洲建筑构件图,以石材为主要结构

  2. 为什么中国传统建筑多为土木结构而西方遗留下来的石质建筑更多?这当然和两地完全迥异的自然环境有关系。古代的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非常高,而且地处温带,这里的落叶乔木更适合做建筑材料之用——热带地区的植物往往密度硬度差而寒带的针叶林生长缓慢油脂太多。而且相对的,厚厚的土壤提供给了中国人大量木材的同时也将大部分石头掩埋了起来(平原地区),以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为例就较少见到石头,即使有石头也大多是碎石小料不适合大规模建筑之用。相对的青藏高原上石材丰富,而树木生长缓慢,较少有能做建筑材料的木材,所以当地建筑更多的是以石材为主搭建的,典型建筑正如布达拉宫。而到了蒙古草原上则不仅缺乏石头,也缺乏树木了,所以传统的蒙古包主要是以牛羊毛皮为原料做成的。而到了欧洲尤其是地中海沿岸,可以发现当地土壤层较薄,地壳中的石头基本上都裸露在外面,十分便于开采,而相对的欧洲地区的树木虽然较为丰富,但半寒带的欧洲大部分地区生产的木材并不十分适合做建筑材料,虽然木质建筑也有很多数量,但大部分以低档居所或谷仓等较临时建筑为主,加上石质建筑保存年限更久,所以今天我们看到欧洲历史上留下来的建筑基本都是石质的。反观中国历史上的很多著名建筑如阿房宫、圆明园等基本上一把火就烧的精光。

    冷历史系列:浅谈地理决定论之从中国和欧洲对比说起图左为古代中国典型的女子形象,图右为荷兰油画《倒牛奶的女仆》

  3. 为什么中国人以五谷为主食而欧洲人以肉类为主食?其实这个说法也不是很准确,古代欧洲大部分底层民众还是以面包、土豆为主食,但总体来说历史上欧洲人饮食中肉类的比重一直远高于中国人。这个也必须和当地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即便是在远古时代。在远古时代,欧洲地区地处半寒带而亚洲地区地处温带,相对的温带地区的植物尤其是结果实的植物就会远比半寒带要多些,所以地处温带的人们除了捕猎野兽以外,还可以依靠各种果实果腹,而越往北天气越冷,可以结果的植物就越稀少,所以半寒带为主的欧洲远古人类更多的是依靠捕猎为生,这种现象今天在北美的爱斯基摩人身上可见一斑。当然地中海地区相对植物种类丰富一些,这也造成了南北欧较大的饮食差异。随着文明的发展,中国肥沃广袤的土地适合播种各类植物,各种谷物蔬菜在人们饮食中的比例就越来越大,当人口增多到一定程度,甚至舍不得用粮食喂养牲畜,谷物蔬菜在穷人饮食中的占比甚至可以达到100%。而欧洲地区土壤大部分不是很肥沃甚至贫瘠,有限的自然条件无法爆发式发展种植业而无奈选择畜牧业(类似的情况如亚洲的蒙古草原),但畜牧业的单位产能远低于种植业,所以在历史上欧洲人口一直不能跟中国相比较,因为食物的来源就限制住了。当欧洲文艺复兴之后,在科技发展和殖民主义的推动下,欧洲人口增长才勉强可与中国相提并论。古代欧洲尤其是文艺复兴以后的欧洲,人们在饮食方面的质量已经远远超过东方的中国了,当范进还在对屠户老丈人提来的猪下水流口水的时候,欧洲大部分民众已经可以在生活中经常吃到肉蛋奶等高蛋白产品了。这也对东西方人的体格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在1656~1661 年创作的荷兰油画《倒牛奶的女仆》中我们就可以看到,画中的女人体格健硕,营养良好,与同时期中国画中娇柔病态的弱女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很多事情还可以展开来深入探讨,而且结合历史来分析地理决定论会非常有意思,我们会逐渐在这些讲述中发现,原来地理环境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甚至整个人类的影响原来如此之大,我们原来无时无刻不受着地理环境的根本性影响。在后面的文章中,笔者将继续为大家讲述分析,欢迎关注。

—— · —— · ——装作华丽的分割线—— · —— · ——

笔者很小的时候就喜欢看地理、物理、历史等各类杂书,非常喜欢独自思考,有的时候会盯着太阳看很久想弄明白它到底是什么颜色(不要学,对视力有损伤),有时候看到铁管子也会思考为什么它会造成圆柱形(思考的结果是一个固定的横截面积圆形用材料最少,或者说用同样的材料圆柱形的通过量最大),看中国地图的时候会思考中华民族真的是不喜欢侵略的民族吗(思考的结果是中华民族还是蛮喜欢扩张的,东面和南面扩张到大海和热带雨林、西面北面扩张到高原和戈壁沙漠,东亚地区几乎所有适宜居住的地方都被我们中华民族占领了,其他民族要么在湿热的深山老林里,要么在荒凉的草原高原上),有时候看到黑人会思考为什么会有不同的人种(个人认为主要是地理原因长时间演化而成)……诸如此类,也许是由于发散思维比较奔放,同时也喜欢绘画,在绘画的世界里,我可以尽情展开想象的翅膀。

很小的时候就注意到到世界地图上的南美洲东部和非洲西部的海岸线十分吻合,有了大陆板块构造的最初想法,可是后来学到地理课本中却发现这个想法被一个叫魏格纳 Alfred Lothar Wegener的外国佬首先想到并发表了,很是懊恼。后来历史的过程中发现地理环境对各国各地的历史、经济、人文等有着非常关键的影响,自己总结出来最初的地理决定论,然而后面网上查到地理决定论是由埃尔斯沃思·亨廷顿 Ellsworth Huntington(一说孟德斯鸠)首先提的出并发表的,自己在懊恼的同时,发现原因除了自己除了出生的比较晚之外,自身没有借助媒体资源把自己的想法公诸于世也是很重要的原因。而且我觉得能总结出来地理板块构造、地理决定论的也绝对不止我一个人,只不过他们因为各种原因没有把自己的想法正式发表出来而已。

所以,感谢今日头条这样的自媒体平台,让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想法及论点,我们不用像几年甚至更久以前必须有一定的资格才能把自己的想法发表在纸质媒体或电视广播媒体上,或者我们即便幸运发表在某一本不出名的杂志上也很难被检索和注意到,直接淹没在汪洋大海的故纸堆中了。再次感谢今日头条这样的自媒体平台。

为什么我会再次谈论地理决定论而不是地球板块论,是因为后者已经被太多人讨论、论证和研究了,已经形成了一个非常完整完善的系统理论。而地理决定论并未像地球板块论得到充分的论证,或者说地理决定论的受重视远不如地球板块论。加上地理决定论和历史的相关性更大一些,所以笔者愿意把历史故事和地理环境拿在一起讲述,也会更有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