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植树造林变成“毁林”!“植树节”该取消了吗?

网络上有个段子是这么说的:植树节到了,下级请示领导,问今年植树去哪里?领导说:老地方。这确实是很多地方植树节的现状。在全民义务植树开展30多年后,我们有必要来重新认识这一节日的内涵了。

一、植树"大跃进" 背后的隐忧

又到了植树造林的好时节。单位组织一批人,或邀上若干好友,带上树苗,扛上铁锹,找个山坡,挖个洞把树栽好,培好土浇好水,然后就可以坐等绿树成荫?如果你这么想,那么未免把植树造林看得太简单了。事实上,植树造林不仅是技术活儿,更是科学。

1、群众性植树问题多,盲目造林难成“材”

植树造林变成“毁林”!“植树节”该取消了吗?群众性的植树,存在很多盲目之处

很多地方植树造林变得形式化,各级领导、单位员工、城镇居民、中小学生等组团来到某处荒山坡地,兴致勃勃地挖坑、栽树、培土、浇水,这种场面被拍下,成为一篇篇报道,至于这些树的成活率,大家并不清楚。这种只管耕耘,不问收获的现象,年复一年,大家早已司空见惯。即使是一些确实需要人工植树的荒芜之地,群众性的植树也大多是胡栽乱种。

在业内人士看来,没有经过专业指导的群众造林,存在很多盲目之处。植树讲究因时因地,不同的土壤,不同的气候条件,要求的树种也不一样,自然生长的情况最为理想。但现实中的树苗经常是外地的,比如北京市要造林,经常从山西、河北选苗。山地的苗拉到平原来栽,阴坡到阳坡,高海拔到了低海拔,这些树虽然可能存活下来,但会很虚弱,日后难以成“材”。

此外,目前的植树造林还存在种单一树种的问题,导致这些林区很容易发生病虫害,并造成巨大的损失。我国在这方面的教训曾经非常惨痛,比如三北防护林,早期树木存活率仅15%,林业虫害年均发生面积一千多万公顷,相当于近12年来每年造的林全部被“吃光”。

如果没有这些方面的充分考虑,全民义务植树不如说是一项以种树为内容的春游活动。而且,在降水量不足的地方,种树的效果远远不如种草(自然长草更好),但很多地方往往以“植树造林”之名迎难而上,最后是得不偿失。

2、人工林不能代替天然林,有树不等于有生态

植树造林变成“毁林”!“植树节”该取消了吗?

▲令人担忧的是,人工造林已经不是植多少树,多少能存活的问题,而是对自然生态的破坏。

中国可以说是全民义务植树运动最为积极的国家,根据林业局统计,三十多年来,全国有133亿人次义务植树614亿株,中国造的人工林面积也是世界首屈一指的。人工造林当然为环境绿化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也要看到,人工林不能代替天然林,有树不等于有生态,想借人工林来“补足”环境破坏造成的天然林损失,那么,顶多是补数量,而不是补质量。

随着近年来空气污染日渐严重,植树造林再次被赋予了神圣的光环。很多地方以为只要把树种上了,就能够过滤PM2.5,改善空气。因此,为了完成植树任务,不仅开发荒山野坡,在土地资源紧张的情况下,不惜退耕还林、退草还林。这种“政治压力”下的植树,投入的人力、财力很大,但树种对不对、林下能否形成生态系统、对于改善环境有多大作用却很值得怀疑。

从造林学的角度来说,全民义务植树很大程度上是违背自然规律的。造林学上的一个规律是,凡是能长树的地方,树都会自己长出来。比如印尼喀拉喀托岛1983年火山爆发,导致绝大多数树种消失了,然而,仅仅4年后,树种就恢复存活了64种。对一个自然条件不错的地方封山育林,它长出来的林子可能比人工种的还好,所谓“义务植树”有点多余。而且,人工培育的林子往往树种单一、层次简单、稳定性差,林下很难形成生物群落。

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著名植物学家刘书润曾做过一项研究,河北某县大造林,要把所有山地进行“改造”,根据样地调查,这些山地上原本长着各种灌丛,一平方米有42种植物,虫子和鸟也乐在其中,后来造了刺槐林,林中只剩下一种植物——绿草,土壤也板结了,环境反而恶化了。究其原因,其实很简单,这样的荒山坡,最佳选择就是灌丛和草本植物,虽然不好看,但符合当地生态系统的生长条件,人工造林并不适应当地的水土条件,反而好心办了坏事。

3、“植树节”应该取消吗?

植树造林变成“毁林”!“植树节”该取消了吗?

从上面的文字,我们不难看出,不遵循科学方法进行植树,不但成活率低,而且很可能会破坏山地已有生态。

  所以,开始有环保组织在呼吁,应该取消“植树节”。是的,你没看错,有人认为,“植树节”已经失去了意义,甚至走向了反面。

自1979年邓小平提议,每年3月12日设为植树节,这一节日通过大规模群众活动加媒体宣传,早已深入人心。毫无疑问,在民众对森林资源、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尚未足够认识的时候,“植树节”自有它重要的启蒙价值。

如今,30多年过去了,全民义务植树不能说全无益处,但它至少是一件投入产出比很低的事。群众性的业余植树,声势大,投入多,但是除了变成统计数字,很难期待这些树的成活率,也不会有多大的生态回报。而且,“植树节”的社会文化内涵不再,在被宣传了几十年后,通过植树这一活动方式来普及环保理念的价值已经大大降低。

二、完善养护机制,变植树为“护树”

植树造林变成“毁林”!“植树节”该取消了吗?

▲经过精心养护的树木茁壮生长

如何让植树造林变成真正的生态工程,需要做的事无疑很多。从政府层面来说,要扭转过去的只追求数量的造林方法,而且要树立“培育天然林重于人工林”的观念;要向公众宣传科学的植树造林方法,尤其要提高园林、绿化相关从业者的生态意识和知识储备。对于影响面广、投入巨大的社会造林工程,其决策更应该公开透明,要进行深入的调研,让不同方面的专家、公众参与讨论,集思广益,而不是匆忙上马。

今天,提出取消“植树节”只是代表一种反思的态度,呼吁全社会应该更了解自然,尊重自然规律,而不是盲干。如果能够让植树活动不流于形式,只在合适的地方,更科学地植树,那么是否应该取消这个节日并不重要。或者,我们也可以顺应时代变化,把“植树节”改为“护树节”,告诉公众要珍惜已有的森林资源,加强天然林的保护,不滥砍滥伐,低碳生活,那会更有意义。

(本文由北京科技报社全媒体中心采编制作,图片来源于网络,新媒体编辑/房永珍。转载授权请联系微信:科通社,投稿邮箱:kejish@163.com)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