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如果仅盯着马桶盖、电饭煲,我们就输了

如果仅盯着马桶盖、电饭煲,我们就输了

文|李记

中国消费者去日本疯抢电饭煲刺激了中国家电企业。近日上海开幕的中国消费电子博览会上,美的、格力、苏泊尔、爱仕达等众多中国家电品牌都推出了高端电饭煲产品,有的甚至在广告语中直言要挑战日本电饭煲。(3月11日《北京青年报》)

由此我们很容易想到两会期间的一个“饭局”:“白色的小餐盘里,放着4勺白米饭,这就是她请的饭。”两会期间,格力董事长董明珠请人品尝4勺米饭,进行“盲测”,结果用国产电饭煲煮出的米饭完胜。无独有偶,3月8日,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在人民大会堂部长通道表示,今年乃至“十三五”期间,将大力实施消费品质量提升工程,抓住消费者普遍关心的空气净化器、电饭煲、智能马桶盖、智能手机,以及婴幼儿服装,儿童玩具、厨具等,提升质量。

“其实中国的XXX水平并不差”“中国类似好产品早都销海外了”……这是看到不少国人海外抢购保温杯、电饭煲、马桶盖时,业界的第一反应。反思这样的现象,并痛定思痛,力图“提升消费品品质”,满足国内消费者需求,相关方面和业界的努力,值得赞赏。

如此这般当然是好事。一方面,从官方到企业的一致重视,随着国内安全标准逐步与国际标准接轨,并能保持质量安全监管的高压态势,越来越好、越来越多的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中国制造”产品必会应运而生,“制造大国也能造出让人心动的产品”亦能一步步走进现实。另一方面,这一过程的推动,必能最大限度地激活国内消费市场。商务部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境外消费1.5万亿元人民币,其中至少7000亿至8000亿元用于购物。高品质的产品近在身边“物美价廉”“垂手可得”,国内消费者纷纷“买买买”,拉动的自然是国内消费市场。

但必须看到,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差距,包括马桶盖、电饭煲这样的消费类产品,但绝不仅仅是这些消费类产品。比如“圆珠笔之问”:“我们在钢铁产量严重过剩的情况下,仍然进口了一些特殊品类的高质量钢材。现在我国还不具备生产模具钢的能力,包括圆珠笔头上的‘圆珠’,目前仍然需要进口。”今年1月,总理的上述忧虑让我国“一笔之差”式的尴尬引发关注。而简单的“圆珠笔之问”背后,是“中国制造业之问”:正如有专家所称,目前国内一些知名企业的产品不比国外差,但由于核心技术缺失,我们从生产加工到国际标准制定都缺乏主动权。

“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工匠精神”,近期成为热词。但必须看到,“工匠精神”的培育、创新能力的提升,不仅需要企业研发投入、真金白银的支持,从知识产权保护的“升级”,到相关政策、措施的同步“呵护”,再到创新生态系统的完善构建,缺一不可。推动制造业从中低端走向中高端,当然应该诞生一批“赶英超美”的马桶盖、电饭煲等,但从高科技芯片、高品质发动机、高分子材料等,也应该有拳头产品和中国名片:如此,才能说“制造大国”变身“制造强国”。

欢迎关注卖哥的公众号“卖思想”(ID: maisixiang1 ),有机会获赠卖哥签名新书《摸着历史过河》一书。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