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把书店开进医院,是一剂“良方”

【事件介绍】

把书店开进医院,是一剂“良方”

杭州一书店开进医院

“医院也是生活的一部分,越是在病人忍受病痛、情绪低落时,越是需要给他们人文关怀、人性化服务。”3月8日,谈及在医院里开书店,浙江省人民医院院长黄东胜表示。

书店、咖啡店、花店、超市和健身房,这些商业形态都被装进了浙江省人民医院住院部一楼大厅。大厅内的晓风书屋是用全透明落地玻璃窗围成的,约80平方米,共摆放着3000余册图书,其中近1/4为儿童读物。在休息阅读区,还有专门供儿童翻阅绘本的阅览区,几把藤条编成的小椅上面挂了“宝宝专座”的纸条。与其他书店不同,这里还摆放着几个点滴输液架。

在阅读区,7岁的邵靖祺一边挂着点滴,一边看着《三毛》的漫画书。“以前挂点滴时都很无聊,现在他一边看书一边挂点滴,不会吵闹还能学知识,我觉得非常好。”邵靖祺的父亲说。

书店店员吴阿青介绍,2015年8月,该店开始试营业。半年运营下来,情况还比较乐观,每天平均能卖出约50本书。

为什么会想在医院里开书店?黄东胜表示,开出房租全免、装修全包的条件请书店进医院,主要是看重书店是一种精神寄托的载体。院方在免除书店经营压力的基础上,也对图书内容提出了要求,明确不要医学专业书、不要八卦娱乐杂志、内容不能粗浅等。

“医院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里有病人和家属,也有医务人员,他们在这里可以不委屈自己。医院应该最大程度提供优雅的环境,让病人和家属感觉舒适,让医务人员开心工作。我不敢说我们能像五星级酒店那样服务周到,但我们会积极朝这方面努力。”黄东胜说。

把书店开进医院,一切皆有可能

把书店开进医院,正如把梳子卖给和尚,把冰卖给爱斯基摩人,把防毒面具卖给森林中的马鹿一样,推销的都是客户并不需要的产品,看上去都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对大多数推销员而言,都会是不可能有结果的结果。但是,对于推销高手与销售精英而言,更多接受的却正是类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和超越自我的挑战,而他们所要求完成的工作就是将幻想变成理想,把理想变成现实,将所有不可能通过努力和技巧变成一种实实在在的可能!

没有做不到的事,没有解不开的结。做什么事情之前,不要总是想着这件事自己做不到,因为你没有尝试你怎么就能够判断自己做不到呢?不瞒你说,晓风书屋主人一开始内心是拒绝且怀疑的——“医院里会买书的人流量能有多少?大家都是去看病的,本来心情就不好,谁还有心思看书?”凭生活经验似乎也是如此。

但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只要有毅力和决心,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儿。天无绝人之路,就看我们如何去寻找出路。供给对路就有出路。很多人不是不想走出困境,只是把一切都看成了“不可能”,而“可能”只发生在那些成功者身上。

只要你能不断地突破自己已知的范围,进入到未知的领域,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不断地去寻找新的解决方法,问题是可以解决的,难关也终将有所突破。当晓风书屋主人耳闻目睹到我国台湾地区的济慈医院和香港地区的养和医院,医院大厅都有图书售卖区或者专供病人休息看书的阅览室。“也许,我们的书店开进医院,也会给病人带来片刻的欢愉和安慰?”心动不如行动,这家特殊的书店,去年7月开始试营业,最近准备正式开张。由此看来,没有办法只是说我们已知范围内的方法已经用尽,只要我们能够不断地去尝试新的事物、新的机会、新的方法,不断地去突破自我、改变自我,一切就皆有可能。

这大半年来,买书的人比想象的要多得多。有些住院病人和陪护家属是店里的常客,往往一呆就是大半天,有时看书,有时就是坐着发呆。做到了病人进医院来,也可以不委屈自己,还能和平时一样,情绪低落的时候,到书店安安静静看本书,有个好心情很重要。病人和家属有了“点滴”时间看书,既可以打发寂寞的时光,又可以转移伤痛。晓风书屋主人这种多元投资或跨行业投资的最典型路径达人达己达天下,善莫大焉。

在勇气面前,任何困难和挫折都成了它的手下败将。敢于应对挑战的人就能把一个个奇迹变成现实,把一个个不可能变为了可能。这就是“书店开进医院读书有了‘点滴’时间”这则新闻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把书店开进医院,是一剂“良方”

书店进医院,书香和生命将共彰

把书店开进医院里,本是件新鲜事。这事包括书店的经营者最初都持怀疑态度。但从目前的实践来看,结果却出乎经营者的意料。书香和患者,知识和医护人员,在这个本是紧张痛楚的环境中,得到了有机的楔入,更把紧张痛楚化无形于书香中。

这家书店的能够成功进入浙江省人民医院,首先得益于院长的大力推进。如果没有院长的主动,恐怕医院里的书店,尚且还不会与浙医大的医护人员和患者见面。

医院里能够经营起来的书店,不管功劳归功于谁,其成功的经营,无疑给医护人员、给部分患者以及家属,提供了一个可以寄放精神家园,消除痛苦与彷徨的场所。而这种场所和氛围的营造,是功德无量的。

医院和书店,本是两个经营实体。在一定程度上,还有些风马牛不相及。但是,两者能够相互融合,必有两者可以相互融合的地方。一个是精神和身体上的紧张痛楚,一个是可以消除这种状态的精神圣地,两者都找到了彼此共同需要的利益点。书店有了新的消费群体,医患则有了新的精神寄托,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这种医院里的书店,对于大陆而言,对于浙医大里的书店经营者而言,都是头一个“吃螃蟹的”。如何更好地经营,更好的在书店、医院和患者之间实现共同利益的最大化,风险的最小化,尚需要借鉴他山之石,也需要自身主动探索实践,完善规则公约,在化解风险、维护利益面前,首先要“有约在先”,防止事后权益纠纷中的不清界限。

书店进医院,除了给医患提供了一个放松心情、愉悦身心的场所,更在于这种引进和转变,改变了书店只能“端端正正是个卖书的地方”这个僵化观念。书店不再只是一个卖书的地方,也是一个陶冶情操、愉悦精神的场所。

书店进医院,其意义还在于,这种经营方式的转变,无疑给书店和医院所创造的共赢的事实。书店有了新的消费群体,医院的环境和医患的心情,也有了更大的改观。一举多得,实为多方的幸事。

书香四溢暖医护,却在忙忙奔波里。对于书香,眷顾的人多了,病痛就在阅读的享受中减轻了。而当阅读的人多了,书香则会愈加芬芳持久。与病痛告别,与书香共享。医院里的书店,当不断完善经营方式,化解经营中存在的不足和风险,两者的融合,必然是书香和生命共彰的纯丽炫彩。

书店进医院益于缓解医患矛盾

书店开进医院是“创新发展”之举。主观上讲,作为一种经营行为,开书店是为赚钱,利益驱动,无可厚非;客观上讲,医院里的书店,可以满足患者及其家属“看书”的愿望,甚至拥有光看不买的“特权”,也是一种“共享发展”的尝试。从这个角度看,书店进医院可以衍生“书香气息”,让医院多一份文化味与书香气,或许,能够潜移默化地改变医患之间的紧张气氛,至少可以起到一定的缓冲功效。

医患矛盾与纠纷长期存在。由于信息不对称、沟通交流不充分和依法维权渠道模糊等原因,医患关系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一有“导火索”,就容易激化矛盾,甚至产生医闹行为。对此,法治在行动,“医闹入刑”;此外,深圳有望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出台《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条例》,其草案多处规定涉及医患关系处理,明确处理医患纠纷的四种途径,即自行协商、人民调解、仲裁和诉讼。

改善医患关系,一些医院做出积极的探索。朝阳医院曾表示,院方正在招募“钢琴志愿者”。医院计划在门诊大厅常设一台钢琴,由志愿者为患者演奏曲目。医院招募“钢琴志愿者”,是改善就医环境、缓解医患关系的一次尝试;遵守为病家谋利益之信条,践行“希波克拉底誓言”。钢琴进医院贵在听懂“弦外之音”——让医闹“静一静”,让医改“动一动”,让医德“升一升”。

在医患关系重新建立过程中,“礼法合治”是一条捷径,甚至也是必由之路。因此,医德建设与公民道德建设必须同步加强,培育医患双方的法治信仰必须按下“快进键”。对症下药,才能防医患纠纷于未然。重构医患关系,一方面,需要进一步推进医改,让与时俱进的医疗体制机制成为可靠保障;另一方面也需要医患双方少一些“火气”,多一点“和气”,多一点“书香气”。

【启示与思考】

在如今这个碎片化阅读时代,能静下心来把一本书好好读完的人,比过去少了很多,书店的生意也差了一大截。可晓风书屋却大胆地把分店开进医院,让病人边打点滴边看书,着实让人感到新鲜。

回头来看晓风书屋的“书店+医院”模式,它所追求的,也是一种个性化的资源整合。书店有大量的图书资源,而医院里打点滴的病人及其家属,则有充裕的时间资源。这两者,彼此都能在对方身上发挥自己的价值,这就可谓“一拍即合”

书店开到医院,患者看到书了,心情好了,在治疗中其好处一定是很多的,同时医护人员也可以在业余时间通过读书的方式给自己充电,让自己的生活更多了一份情趣。还有就是陪护患者的家属,也能够在书店通过看书照顾病人的方式,获得片刻的小憩。看来在未来的诊疗工作中,医院与书店联手也应该是时代改革的一个风向标。

医院与书店联手开启治疗新模式,看似这一事件出现很意外,但是如果从科学的角度来讲更应该是医院和书店充分发挥服务职能的更好方式,这也体现了书店和医院服务百姓的责任,同时这样的合作方式,对于患者治疗疾病来讲更具有科学性,因此这样的合作,也许今天出现有一些意外,但是对于未来来讲,这样的事件也许还会出现更多。跨界合作有时候打造出来的就是最佳拍档。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www.71.cn/2016/0314/872417.shtml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