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蓝盔使命:一位烟台警察赴利比里亚维和的故事

蓝盔使命:一位烟台警察赴利比里亚维和的故事

载誉归来

蓝盔使命:一位烟台警察赴利比里亚维和的故事

维和官兵获得联合国“和平勋章”

蓝盔使命:一位烟台警察赴利比里亚维和的故事

处置突发事件(由永怀 摄)

大众网烟台3月17日讯(通讯员 方毅 记者 王瑜) 3月12日,中国第三支赴利比里亚维和警察防暴队凯旋。进驻任务区这一年,防暴队经受住了埃博拉疫情反复威胁、治安局势复杂多变、生活条件异常艰苦等严峻考验,成功遂行重大勤务70余次,独立开展日常巡逻200余次,有力维护了辖区安全稳定,被称赞为“穿军装的外交官”。3月17日,中国第三支赴利比里亚维和警察防暴队队员、烟台市公安边防支队八角边防派出所所长刘志伟为记者讲述了维和一年的经历。

丰富16年从警经历 严苛选拔实现梦想

刘志伟,中国第三支赴利比里亚维和警察防暴队战斗分队七小队指导员,现任烟台市公安边防支队八角边防派出所所长。在得知可以参加赴利比里亚维和选拔时,刘志伟心里有些激动,因为和别人不同,从警16年的他终于可以弥补7年前没有去成的遗憾。

然而,成为一名维和警察,并不是想去就去,要经历层层选拔和淘汰。五次选拔、六次淘汰,对报名队员的政治、体能、专业技能和警务实战技能提出严苛要求,只有经过层层选拔、优中选优,才能参加最终的集训,还要通过联合国官员的考察。所幸,各项素质过硬的刘志伟经受住了考验,从报名的5000余名边防官兵中脱颖而出,正式成为140名维和警察中的一员。2015年3月11日,他和其他队员一起,出征利比里亚执行维和任务。

“在去利比里亚执行维和任务之前,我们看了大量的资料,也做了充分的准备,但到了之后的实际情况和我们了解的还是不太一样。”刘志伟说,到了利比里亚执行任务后,他对维和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刚到任务区便赶上处突任务 自然环境考验人

作为维和警察防暴队的一员,刘志伟告诉大众网记者,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处突平暴、保护联合国人员及设施和平民以及为高危行动提供武力支持。刚到任务区不久,他和小分队的队员们就赶上了一次处突任务。2015年5月26日,当地发生一起群体性事件,一家棕榈油公司遭遇打砸抢,车辆和办公室全部被砸,前去处置的民事警察也遭到攻击。接到指令后,120名维和警察防暴队员紧急拉动出发,迅速、有效地处置了该事件,得到赞许。这件事,让刘志伟和他的队员们感触颇深。

在任务区执行维和任务的日子里,除了要随时准备处置突发事件,他们还要在机场、油库等重要岗位执勤,和其他警察联合巡逻。在刘志伟和队员们的心中,每当这样的时候,他们都要准时出勤、决不懈怠,保持中国军人优良的军事素养,时刻展现中国形象。执行维和任务一年来,他们的一举一动赢得了当地人和他国警察的尊重,为他们竖起大拇指。

“在任务区维和的日子,危险大吗?”记者问道。刘志伟说,当地人其实是非常愿意和中国维和警察交流的,虽然当地饱受战乱之苦,但他们从事警务安全的危险并不大,自然环境的恶劣,埃博拉、疟疾、出血热和艾滋病等疾病的多发,反而对他们来说是最大的考验,“一个简单的感冒发烧就可能让人卧床不起”,刘志伟说,为了队员们的身体健康,每天早晚两次的消杀是必不可少的。

苦中作乐体会温暖 想家的时候最怕女儿喊爸爸

因为驻地生活条件较差,水、电、伙食都是自行保障的,联合国的供应仅洋葱、土豆、胡萝卜等,而因为当地原本就是以土路为主,赶上雨季,一天下一次雨,下雨下一天,当地的土路变得泥泞不堪,联合国供应来的菜时常半个月都运不过来。等到运到营区,也早就烂的不成样子。后来,队员们想了个主意,自己在营区开地种菜,“也算是苦中作乐吧,在那种环境下,如果能吃上一碗煮方便面或是小米粥,都能高兴一整天”。

在利比里亚执行维和任务期间,队员们大多能赶上生日,虽在异国他乡,可生日的事儿,谁也没有就此过去。每到有队员过生日,大家就纷纷把自己攒下的花生、瓜子拿出来,用牙签插上榨菜,坐在一起聊聊天,体会着团队的温暖。

让刘志伟觉得鼻酸的,不只有说起同事间温暖的时候,作为一个父亲、一个丈夫,外出执行任务的这一年里,他更放不下家里。每个月,他只能通过卫星电话能和家人联系,听着电话那头女儿喊“爸爸”,他只能强忍着泪水。刘志伟告诉记者,最让他难忘的,是女儿刚学了一篇关于维和警察的课文,她兴奋地告诉老师和同学,自己的爸爸就是维和警察,她感到很骄傲。

很快,一年的时间到了,告别那段难忘的时光,此时,刘志伟说,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能踏实地睡上一觉。

头顶蓝盔,身担和平,刘志伟和他的队友们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用一言一行兑现了当初的承诺。

初审编辑:张利然

更多

最新文章